-
1 # 關好走過的門
-
2 # 朝史暮想
這裡有一個天命的問題。
我們知道,秦朝是我們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秦始皇嬴政在統一六國後,在統一思想上,也做了很多工作。而例證秦朝統一的正統性,也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比如嬴政採用陰陽五行學說,用金木水火土來論證朝代的演變,秦朝水德取代了周朝的火德。比如用和氏璧打造了玉璽來強調皇權的神性。而嬴姓趙氏的祖先先祖更能追溯到舜帝時期,秦人的祖先在那個時候就是幫助過大禹治水而受到舜帝表彰的伯益。
這個時候王朝的正統性,往往會與神蹟,王室血統和經過包裝的樸素古代哲學體系相掛鉤。現在能理解為什麼很多王朝的開國皇帝在出生和發跡前的境遇,總會和神龍,太陽,金光相掛鉤了。比如漢高祖劉邦,就有母親懷孕時期的神蹟,劉邦遇到過白蛇的神蹟,還有劉邦建國後死皮賴臉地把自己祖先和姬姓貴族扯上關係。沒辦法,當時的底層老百姓就信這套。也把秦國的玉璽視為珍寶,表明漢取代秦是天命的傳承。
但是隨著時針的推移,人們對血統的傳承已經越來越難說清楚。特別是歷史上經過了漢族和少數民族幾個碰撞融合的大時代,血統哪怕靠編撰都很難讓人信服。純粹的血統論和神蹟論的觀點已經很難立足。這個時候的天命,就需要新的觀點去論證。
終於有人提出,所謂天命,就是上應天命,下順民心。
我們傳承的是天意,而不是血統的延續。我們得到了民心的支援,自然就代表了推翻前朝的建立新王朝的正統性。
這種論調,就使得血統,神蹟的說辭只能是修飾,而不能作為主要立據。自然,傳國玉璽也不再顯得那麼得重要。更何況,五代之後,傳國玉璽就從歷史上消失了,成為千古謎團。
-
3 # 秦三鳳璧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計了一整套治國方略,除此以外他還特意刻了一枚吉語印,就是後世所傳的傳國璽。他這枚璽印本意是記念自己的豐功偉績,應該是自己的收藏品。他為了使這件寶貝更加安全特意別出心裁地採用鳥蟲篆來做印文,這枚吉語印不做實用,所以印面也比較大,方四寸約9.5公分,這麼大的印面是不太可能打封泥的。當秦亡時子嬰把這枚印獻給劉邦,劉邦就把它當寶物收藏起來,秘不示人。劉邦以前對秦始皇比較崇拜,他也在咸陽見過秦始皇,當時也發出“大丈夫生當如此”的感嘆。這枚璽印在整個西漢期間都沒露面,但大臣們都知道宮內有一秦始皇的遺物。到西漢末期王莽篡權,到宮內他的姑媽處死皮賴臉地討要這枚璽印,看來這時王莽已經開始把這枚璽印看做當皇帝的合法憑證。他姑媽(當時太后)無奈,氣憤地把這枚漢朝傳家寶扔在地上,使得這枚璽印摔缺了一角,王莽拿去命人用黃金補上,這就產生了“有眼不識金鑲玉”的成語。
下面介紹這枚著名的傳國璽的形貌。這枚璽的材質有二種記載,一種是和氏寶璧,這璧是正視為白,側視為藍,歷史上提出這種觀點的是漢朝崔浩,後世也有比較多的記載贊同這觀點。另一種觀點是《宋書》上的記載是藍田玉。這二種觀點我認為和氏寶璧是對的,儘管和氏寶璧有型體大小的疑點,但崔浩是漢代人,藍田玉就在西安(故長安附近)他們對藍田玉是瞭如指掌的,藍田玉是白底藍花,和正視為白側視為藍是兩碼事。現代礦物學分析這和氏璧應該是月光石,專家們已經在荊山發現月光石礦,但是月光石只是小件獨石,只能做串珠,要做古代的璧的材料可真要價值聯城了。實際上《宋書》也沒錯,因為宋、齊、梁是江南地區,藍田玉的出產地是長安附近,在各國紛爭的時代他們是不太可能去了解的。下面介紹一下傳國璽的形狀。傳國璽的描述有多種,現在選擇有代表性的觀點介紹一下;我比較認可沈約主撰在齊梁之間成書的《宋書》,原因是傳國璽在晉穆帝時由冉閔部下獻給東晉後,一直在宋、齊、梁之間傳承,有實物可以對照,該書有這樣一段專面記述:“初,高祖人關,得秦始皇藍田玉璽,螭虎鈕,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高祖佩之,後代名曰傳國璽,為乘輿所寶,魏晉至今不廢。晉懷帝時沒入劉聰,後又屬石勒,及穆帝代乃還天府。”對以上記載我只對“藍田玉璽”有疑點,(前面已說明理由)其他方面是認可的。下面介紹與《宋書》有異的觀點。後面一種觀眾出自大名鼎鼎的三國志中,原因是自東漢中期以來,宦官把持朝政,橫行無忌,甚至廢立皇帝,何進與妹妹何太后商量,要誅滅宦官,決定把幷州刺史董卓調來京城張大聲勢。這一愚蠢的做法反而使宦官有了反撲的機會,他們利用偷來的玉璽,發出“何進造反”的詔書,把何進殺害。這時已是司隸校尉的袁紹衝向皇宮,見了沒鬍子的男人就殺,一口氣殺了二千多人。與此同時董卓帶兵到洛陽,以護駕功臣自居,控制了洛陽與朝廷。袁紹反對董卓的做法,到冀州聯絡各州郡長官,討伐董卓。參加討伐董卓的長沙太守孫堅第一個帶兵進入洛陽。在清理宮殿時候,士兵發現井中隱隱升起五色霧氣,到了夜晚更加明顯,孫堅聞訊後決定親自到井上察看,也似乎看到五色之氣。他讓士兵汲井水,再讓人入井檢視,結果摸出一顆玉璽來,鈕是五龍交盤,用黃金鑲補缺角,上面的文字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孫堅聽說過傳國璽就是這樣,他就悄悄地藏起來。不過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還是讓袁術知道了,他就向孫堅索取,孫堅不給,他就把他妻子和幼子扣押起來,孫堅無奈只得交出“傳國璽”,袁術得到後就開始做起皇帝夢來,結果受到各派政治勢力的反對和進攻,袁術大敗,在逃亡的路上餓死了,他的女兒被孫權拿去當妃子,那寶貝“傳國璽”孫權派人送還給漢獻帝了。有這段插曲那傳國璽出來另一版本,就是“五龍(螭)交盤”或者“螭虎鈕,五螭交盤”。璽文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二個版本中我傾向於《宋書》的版本,因為這版本就是漢獻帝傳下來的,難道中間遺失了重做了一個不成?孫堅的版本疑點重重,如宦官逃命時為什麼要帶“傳國璽”?難道要學趙高想當皇帝嗎?一塊玉扔到井裡會產生霧氣,而且還是五色的,可能嗎?孫堅拿了“傳國璽”死不承認,可他兒子卻主動上交,況且這時袁術已經死了。還有最關鍵的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中缺少主語,就是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老百姓可用缺主語的吉語印,我想秦始皇大概不會,當然是“皇帝壽昌”好啦!反正孫堅的版本戲說的成分比較大,不過在歷史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是蠻有市場的,也許是受“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影響吧!不過我是認可“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因為這和秦始皇的祭天玉冊的“奉天承命,皇帝韶曰(注意不是詔而是韶)相對應。因為這二個不同的版本,在歷史上往往同一 朝代記載得各不相同 ,有的學者自己在各個朝代注述各不相同,也許這就是歷史是模糊不清的吧!
回覆列表
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後,建立了前無古人的功勳。為了彰顯其功,便命人刻了傳國玉璽,上面刻上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代表著大秦的江山能傳之萬世。
這是皇帝專屬的東西,代表著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利,任何釋出的政令通通都得蓋上此印,以示天下。但隨著秦朝的覆滅,傳國玉璽到了後任皇帝手中,因為上面刻的那八個字好像是有魔力一般,只有得到他才算是功德圓滿。慢慢的,讓一些野心家有了一個錯誤的認識,那就是得到傳國玉璽,就真的是受命於天的皇帝,所以都想得到這個東西。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認知的進一步提高才發現這只是一塊印章而已。你得到他並不能代表你就是皇帝。想要終結亂世進而治理天下,靠的並不是這塊玉璽,而是胸懷天下的大志,和愛民如子的仁德。始皇帝有了玉璽,大秦依然二世而亡,並不能既壽永昌。因此後世的皇帝明白了這個道理,想要江山永固,必須勤政愛民。所以不再迷信於玉璽本身。
這是後世在認知層面的昇華,對待事物有了更本質的看待,如果誰想靠著一塊石頭就幻想能一統天下,江山永固,這無異於痴人說夢。玉璽只是皇帝專用的印章,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什麼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