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原春秋
-
2 # 中國一絕錢龍
1,正常智力近2歲半男女小孩有點懂事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老家最好有電視機,平時小孩晚飯後,睡覺前多看相關童話故事片;分散孩子粘父母心情!
2,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小孩睡前也可多講相關有利於小孩睡覺時的催眠童話故事;
4,父母親講道理等話語必須誠實守信!利用快遞郵寄女兒平時最喜歡吃食品等玩具……,必令小孩更加聰明!一箭雙鵰!
-
3 # 希媽育兒
看到這個題目就想起我一個親戚的孩子,她就是常年跟老公在外地打工,孩子在不到1歲的時候就丟給爺爺奶奶帶了,結果過年的時候,孩子一點都不粘她,白天就不說了,晚上睡覺也不跟她們夫妻倆睡,要是有別的親戚跟爺爺奶奶影片,孩子反倒衝著影片不停地喊媽媽。這讓她很是心酸,自己的娃近在眼前,但是卻體會不到一點親情的感覺。我一直秉承的一個觀點是,不管多苦多難,也要讓孩子跟自己父母在一起,讓孩子在父親的親情滋養下長大,但是很多人為現實所迫,不得不跟孩子分離,等到想跟孩子修復關係的時候,卻發現裂隙已深,那該怎麼辦呢?
好在孩子還小,只有2歲多,父母嘗試改變的話,還是有機會跟孩子修復關係,減輕分離對他的情感傷害的。
1.給孩子買一些玩具,增進親子關係。
難得回家,就給孩子買一些喜歡的玩具吧,兩歲多了,買一些積木、拼圖、磁力片、故事機之類的玩具,可以跟寶寶一起玩,在遊戲和玩樂中增進親子關係。2.多陪寶寶玩耍,增進肢體接觸。
先從牽小手開始,再慢慢過渡到擁抱,讓孩子不再排斥父母,然後儘量地多陪伴,多跟孩子說話或者講故事,慢慢開啟孩子封閉的心。3.要有耐心,不要呵斥孩子。
想要孩子接受自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期間父母要有耐心,不要動不動就呵斥孩子,讓孩子感覺無所適從,對待孩子要更多地包容,其實孩子的世界很簡單,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孩子會慢慢跟父母走近的。其實,現在通訊如此發達,即使出門在外,也可以經常跟孩子影片聊天,或者寄禮物回家,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孩子對父母的隔膜感也會少一些。
-
4 # Yin151128248
晚上回來之後最好把時間都陪孩子,而且陪孩子不是你帶他出去玩,然後你在玩手機,而且高質量的陪伴。我家寶寶,大概5個月前是我帶的,後來上班到1歲就是我白天上班,休息的時候帶,後來
1周戒奶我媽就帶走了,大概1週迴去1-2次,然後每1個多月得接回來住10多天,目前2周3個月,只要我跟我老公回去,就粘著我們,我跟我老公更粘我。我老公陪伴的時間比我還少,但是他基本回來就是陪著孩子,所以孩子也很喜歡跟爸爸玩~
回覆列表
心理學的觀點認為,孩子在10歲之前,最好不要離開父母,因為這時如果沒有父母的陪伴,孩子會沒有安全感,並且這種缺乏安全感的意識會追隨他的一生。
生活所迫,沒有辦法,只能有孩子的爺爺奶奶陪伴,那麼父母要想盡一切辦法,利用一切條件,每天和孩子影片說話聊天。和孩子聊天的時候,一定要充滿愛心,充滿歡笑,讓孩子感覺到,雖然實際沒有父母陪伴,可是從內心裡感覺父母就在身邊陪伴著他,呵護著他,關注著他。
父母不在身邊,晚上爺爺奶奶要多陪伴孩子,給孩子講故事,唱兒歌。多和孩子交流,多撫摸,擁抱孩子。讓孩子時刻感覺到,有親人陪伴的溫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