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夫也瘋狂

    農諺“一年兩個春,過年老牛冷斷筋”啥意思?為啥一年有兩個春?

    再有一個多月就要過年了,有些在外打工的農民兄弟也開始返回家鄉了,家裡養豬的人家已經殺年豬,做臘肉了。由於是冬季,農民能幹的農活也不太多,沒事的時候老人們就會聚在一起嘮嗑。而老人們聊天,說得最多的還是天氣相關的話題,這是百談不厭的,畢竟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農民是靠天吃飯,對於天氣也是十分關注的。古人在這方面也是總結了許多的農諺,不知道大家可曾聽說過“一年兩個春,過年老牛冷斷筋”這句農諺呢?其說的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一年會有“兩個春”呢?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在一年中如果出現了兩個立春,即年頭和年尾都分佈有立春節氣,那當年過年期間的天氣就會比較的寒冷。而今年就正好是一年中有兩個立春,年初的時候有一個,而在大年三十的時候還有一個立春。如此一來在明年的時候就沒有立春了,因此也被成為“無春年”、“寡婦年”,民間認為這樣的年份不宜結婚。那為什麼一年會出現兩個立春呢?今年過年天氣是不是很冷?

    其實不管是“兩頭春”,還是“無春年”,這些都是正常的歷法演變而已。因為古人所制定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獨有的,其是根據陰曆而排列的。而陰曆是根據月亮的盈虧變化制定的,其一個月的週期是29天,或者是30天,一年只有354天或355天,因此和與陽曆相比要少11天。

    聰明的古人為了解決陰陽合曆的時間差問題,就增設了“閏月”,經歷若干年中就有一年是十三個月。在出現閏月的年份,其一年的時間就有383或384天,因此在這樣的年份中,就不再是24節氣了,變成了25個節氣,因此就會在年首和年尾都有一個“立春”,也就是所謂的“雙春年”,但是在下一年自然就會少一個立春,變成了無春年。在民間還有“每19年7閏月”的說法,也就是說在十九年中,會出現七個“雙春”、7個“無春”的年份。所以,從這也可以看得出來,一年是“雙春”,還是“無春”,其實這些都是人為安排的,在民間關於“寡婦年”不宜結婚的說法是沒有什麼道理的。

  • 2 # 老張談三農

    農村俗語“一年兩個春,過年老牛冷斷筋”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一年會有兩個春?

    在農村關於生活方面的知識可謂是五花八門,有的在現在我們看來還非常具有指導意義,有的我們現在看來簡直有些莫名其妙。

    “一年兩個春,過年老牛冷斷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年之內有兩個春的話,那麼今年的天氣就會非常的冷。再結合今年的情況來看,因為今年都是傳說中的一年兩春,因為2019年的春是在今年的除夕,所以換句話說,明年就是沒有春的年份,也就是咱們俗稱的“寡婦年”。

    這個問題再結合最近大家都深有體會的全國大範圍降溫來看,還是是非常深有體會的。因為從最近的氣溫來看,估計今年是個冷冬。因為往年老張所在的這邊最低氣溫也是在零度左右,但是這個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春節前半個月左右。反觀今年的話,前兩天就已經連續下雪兩天,氣溫降到零度或者零下一、二度。再過一段日子的話,氣溫會比現在更低,會達到零下三四度或者零下五六度,那麼從這方面來講,今年的氣溫確實比較低。

    作為一個農民來說,老張認為如果冬天氣溫太低的話,可能對大家都不太好。因為我們的工作主要是從事建築的農民工,氣溫太低的話,在施工中,意外事故率就會大大提高,而且老人孩子也更加容易患病。再說雖然冬天氣溫低,可以殺死大量田地裡面的害蟲但是現在的糧食價格並不景氣,再加上化肥農藥的高度發達,現在已經不需要冬天那麼低的氣溫來幫助糧食豐產增收。

  • 3 # 豫鄉文旅

    農村俗語“一年兩個春,過年老牛冷斷筋”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一年會有兩個春?

    我先給大家再說一個農村老俗話,叫“兩春夾一冬,老牛難過冬”。說的也是這個意思,話說老話的意思是,如果一個年份出現兩個立春,一頭一尾的話,那這一年的冬天天氣就會非常的寒冷。冬在中,十個牛欄九個空,也是說天很冷。為什麼會說“一年兩個春,過年老牛冷斷筋”,天太冷了嘛,老牛都扛不住,渾身發抖的冷,把筋都給抖斷了。其實是很誇張的說法,要是是在嚴寒,老農民會把牛栓在嚴實密不透風的牛圈裡過冬的。

    為什麼一年兩個立春的冬天會如此的寒冷?只能說是長久以來老百姓觀察的結果,歷史上確實如此的寒冷,大機率問題,總結出來的,也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但也不絕對會很冷,因此有些地方的農村老話是不一樣的,說“兩春夾一冬,單衣暖烘烘”的。

    至於為什麼一年會有兩個立春?不過是為了曆法推演的需要。我們用的歷法有陽曆和農曆的區別,它們之間還有時間的差異,有對不上的時候。農村人喜歡用農曆,但對二十四節氣也很重視,而二十四節氣屬於陽曆來推算日期的。從農曆上來說,一年有兩個立春一點也不奇怪。下一個一年兩個春,據推算在2020年了。

  • 4 # 龍百曉生

    關於農諺“一年兩個春,過年老牛冷斷筋”,是說趕上雙春年時就會冬天特別冷,尤其是過年期間就會特別寒冷,連牛欄的牛筋都凍斷了!其實類似關於一年兩個春的說法還有很多,例如“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則與之說法相反,說明人們對於“一年兩個春”的推斷氣象變化是不一樣的,也說明只能是一種推斷天氣變化而已,不能百分百全信的!

    說到“一年兩個春”,其實是“陰差陽錯”造成的。雙春年是指一年之中會有兩個立春節氣,例如2020年就是雙春年,而2019年是沒有立春的,也就是“無春年”!但在古代時是不存在這類現象的,因為古時候是以立春節氣作為新年開始,而不是現在以農曆正月初一為開始,自然也就一年只有一個立春了!由於近代咱們國家採用了國際通行的歷法紀年,也就是陽曆和陰曆相結合的方式,但由於陰曆是按照月亮變化規律指定的歷法,一個月也就是月球繞地球一週,因此導致一年只有354天,而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一週作為一年的歷法,一年實際天數為365天或366天,因此導致陽曆和陰曆相差最少11天!

    如果一年差11天,那麼30年後就會相差一年了,因此,咱們國家的歷法其實是結合了陽曆和陰曆的方式,透過在陰曆中加入閏月方式就可以避免時間差了!要知道,陰曆是根據月亮變化,是沒有四季變化的,而結合二十四節氣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因此二十四節氣在咱們國家農業生產方面發揮了重要指導意義!目前來說,陰曆會每十九年七個閏月,也就是三年出現一個閏月,因而導致了與陰曆結合的二十節氣就會容易錯延到一年之中了,這也是咱們國家獨特的一種曆法現象!

    看天氣變化還得結合二十四節氣和陽曆。由於陰曆沒有四季變化之分,是無法判斷天氣變化的,因此在傳統觀念裡,人們還是會結合二十四節氣來推斷天氣變化,例如立冬節氣,一般表示可以封凍了,也就是人們推斷立冬後的天氣變化,至於何時發生就需要結合當地的農諺老話了,畢竟每個地區的小氣候變化不同。而到了“立春”節氣時,也就是表示解凍了,至於會在哪天出現解凍,也是需要根據當地的農諺老話來推斷的,至於準不準,還需要根據當地的氣溫變化,一般入春的氣溫是指當地的日均戶外溫度達到5℃以上時,這時冬小麥才會返青生長了!另外,對於陽曆因為是按照地球繞太陽一週的規律,往往就會四季變化分明,因而也可以判斷氣象的變化!

  • 5 # 朋來有話說

    一年兩個春,過年老牛冷斷筋,講的是農村時令的諺語,還有的說“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不過既然是新社會,我們就用科學的眼光來解讀這句話。

    一年兩個春,過年老牛冷斷筋

    這裡說的“春”是二十四節氣裡面的立春,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年當中有兩個“立春”節氣的話,那麼今年一定很冷,可真的是這樣嗎?

    按現在的氣象學來說,立春其實是打了一個提前量,嚴緊點來說叫做“迎春”更為合適,現代氣象學家規定,只有平均氣溫連續五天達到10度以上才能真正意義上的立春,像一些東北地區往往到了“立夏”才能算真正的春天。

    二十四節氣是按陽曆排列的,每月兩個節氣,日期相對固定,而中國的農曆和陽曆之間有偏差,這些節氣在農曆中日期不斷變動,從而造成了“兩個春”和“無春”的現象,記得上一次兩個春是在2014年,那年可是暖冬啊,是不是跟這句諺語不符呢?

    其實“兩個春”“無春”這種現象全都是曆法的演變,跟民間相傳的“寡婦年”完全沒有關係。

    有人說二十四節氣是“未完待續”的文化,對的我們就要傳承下去,而一些謬論就要摒棄,去其糟粕,推陳出新,才是我們現代人該做的。

  • 6 # 餘一鬥

    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年有兩個立春的話,等到過年的時候天氣特別寒冷,連老牛都凍的受不住了,連筋骨都凍斷了。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有兩套曆法一起使用。一種是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農曆曆法,也就是陰曆。另一種是國際上通用的公曆曆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陽曆。而24節氣是按照陽曆來計算的,每個月兩個節氣,日期是相對固定的。

    但是在農曆曆法中,每年要比公曆少11天左右。也就是說當兩套曆法同時使用的時候,就會存在一定的偏差。而為了糾正這種偏差,在農曆上採用十九年七閏的方式來補足這種差距。也就是說以十九年為一個迴圈,其中有七年是閏年,有十三個月。

    因此在有些年份,肯定就會存在一年有兩個立春的情況,年頭一個,年尾一個。而在古人認為,雙春年一般天氣都比較寒冷。當然隊友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雙春年有十三個月,冬季比往年要長一些,所以在感受上可能確實要冷一點。

    當然冷到老牛腿斷筋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古人正是透過這種誇張的比喻,形象生動的描繪冬天的寒冷。這也是給後人一種警示,讓他們知道在雙春年的時候要提前做好準備,防止冬天太過嚴寒,將家禽家畜凍傷,對於來年春天播種,提前做好準備,免得到時候時間倉促,來不及。

  • 7 # 樹德漢碩

    一年兩個春,過年老牛冷斷筋。其意是說,以陰曆年看,一年內遇兩個立春節氣,正月立春一次,臘月立春一次,形成“兩春夾一冬的態勢。過年老牛冷斷筋,是說遇到一年立兩春的情況下,天氣會出極冷極寒現象,在過年前後最冷時會冷死牛,老牛的筋是很有韌性的,也會因為寒冷而斷,比喻天氣出現極寒冷現象。其實這諺語的準確性未必很靈,在中國,越往南就越不靈,氣象農諺是很有地域限制的。從陰曆看立春,一年立兩春或無春是有規律性的,並非出於偶然無規。

    中國從夏朝開始就形成了“夏曆”,就以陰陽曆同用,平常說的農曆,就是陰陽合力。中國的先人依據月亮朔望圓缺盈虧規律而創立了陰曆,朔就是月初一,望就是月十五。依據太陽執行規律而創立了陽曆,設計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利農耕。計算出太陽迴歸年的時間長度一年約365天又四分一天,月亮圓缺一次用時29天半多。天數要以整數計,陰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十二個月得354天或355天,同為十二個月,陰陽曆的年天差11天或10天。陽曆是體現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和冷熱寒暑變化的,陰曆僅體現了月的圓缺盈虧,陽曆的作用是大於陰曆的,為使陰曆與陽曆不差太多,先人又創造了陰曆置閏法,並計算出19年要置閏七次,正是因為陰曆置閏月的原因而出現了無春年或雙春年。一般是閏月年會出雙春年,閏月前一年會是無春年。如今年己亥年陰曆年就無春,明年庚子年,閏四月,正月十一立春,臘月二十二又立春。這種現象,19年裡,一般會出現七次無春,七次雙春,這相對來說是有規律的,不奇怪。判斷冬之冷暖,不能僅以陰曆無春雙春而論定。以陽曆論二十四節氣是很有規律的,立春亦然,而天氣冷暖是受多方因素影響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植物除甲醛有科學根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