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問之之問
-
2 # 營養百事通
這三種方式的最後起作用的目的是一致的,類似於“條條大路通羅馬”。生病後藥物透過口服藥物(吃藥)、注射藥物(打針)和靜脈給藥(如輸液)這些方式進入人體的血液之中,然後到達病灶(疾病處或靶器官)起到治療的作用,其三者最終的目的是一致的(治病),只是到達的路徑不同使它們又呈現各自的特點。
口服藥物(吃藥)相對來說路程最“遠”,“路障”最多,注射藥物(打針)其次,而靜脈給藥(如輸液)是最近的。
介紹這個“路徑”之前,要知道“體迴圈”。
體迴圈是什麼呢?
知道我們的心臟吧,它會收集靜脈血並泵出動脈血液,到達全身,形成的血流迴圈即體迴圈。
口服藥物,藥物進入消化道,吸收入血後會進入肝臟,然後才進入體迴圈,透過體迴圈到達病灶。
注射藥物將藥液置於機體組織中,透過組織中的小靜脈吸收藥物,進入體迴圈,到達病灶。
而靜脈給藥呢,就厲害了!直接進入體迴圈,到達病灶。
透過前面的文字,可以看出來,口服藥物會經過消化道的洗禮,躲過肝臟的降解,剩下的才能到達病灶起作用,為了補充一路的“損兵折將”,口服給藥的時候,會把這些“損失”包括其中,藥量會大一些(用藥量與治療量不同),同時起效時間也會慢一些,方法好掌控也方便,會相對安全一些。
注射藥物的方法因為“路程”途徑折中,所以其損失較小,給藥量與治療量差異較小,起效和作用時間透過吸收會延後,是這三位中居中的。因為其特殊的給藥方式,略有一點風險,需要他人(專業人員)協助,機體組織的藥物容納量也有限,不甚方便。
靜脈給藥基本就是“暢通無阻”、“長驅直入”直接將藥物送入體迴圈,所以其以損失最小的藥量(幾乎100%),起效劑量最明確(等同給藥量),以最短的時間到達病灶,藥效可以很快呈現(與給藥速度有關),對藥物的容納總量也高。因為此特點,對藥物純度要求很高,使用者要有超強的“控制力”,非專業人員不可。就算如此,因為其直達的特性,掌握不好,風險也最高。
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我們會綜合疾病的特點、藥物的特點(比如不能口服的胰島素)、病人的情況來選擇給藥的途徑,最終目的是治療疾病。
作者簡介:賀力,四川省民政康復醫院主管護師,臨床營養師,高階技能公共營養師,四川省營養學會會員,王興國營養特訓班第五期學員。
-
3 # 醫患家
(特約回答: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平原醫院臨床藥學室 高麗麗)
藥物要在人體內產生藥效,需從給藥部位吸收進入血液迴圈,隨血流分佈到靶器官或組織中,除分佈到組織器官外,還發生生物轉化即代謝,後藥物及其代謝物會經過膽汁、腎臟等途徑排出體外。這一過程即藥物的藥代動力學(ADME),包括吸收、分佈、代謝、排洩等。吃藥主要是口服途徑,打針屬肌內注射途徑,輸液是靜脈注射途徑。那麼,吃藥、打針、輸液是怎麼起作用的呢?
吃藥、打針、輸液如何起作用可根據給藥途徑來看:
①吃藥,主要是口服給藥形式,是透過胃腸道被吸收入血,後經全身的體迴圈分佈到各個組織器官發揮治療作用。在藥物尚未吸收進入血迴圈之前,還須經胃腸道(壁)和肝臟的酶的代謝分解,使得進入血迴圈的原形藥量減少,即首過效應。⑴一般來說,藥物經代謝後,代謝產物活性降低或失活,但有些藥物的代謝產物有活性,比母藥活性小如維拉帕米,與母藥活性相當如普魯卡因胺,或比母藥活性強如嗎啡、氯雷他定。此外,特殊藥物前藥,本身沒有活性,如波立維(硫酸氫氯吡格雷),需經肝酶氧化水解成活性代謝產物起效;如降壓藥ACEI即普利類,需經過肝臟代謝或水解為活性產物發揮藥理活性。
⑵通常,藥物或其代謝物可透過腎臟和膽汁排出體外,其他也可從肺、面板、糞便、汗液、唾液、淚液等。有些藥物如地高辛經膽汁排洩至十二指腸,可被重吸收,為腸肝迴圈,能使這些藥物在體內停留時間延長。另外,磷黴素氨丁三醇、呋喃妥因等在尿液中具有很高的濃度,但其血藥濃度較低,因而主要用於治療下尿路感染。
②打針,是肌內注射途徑,將藥物注射於肌肉組織中,被吸收入血,進而分佈到各個組織器官發揮治療作用。吸收速率取決於注射部位的血流速度和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不經胃腸道,不受消化系統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錢之玉.藥理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9:12-23
2尿路感染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5版)-尿路感染抗菌藥物選擇策略及特殊型別尿路感染的治療建議[J].中華泌尿外科雜誌,2015,36(4):245
3崔福德.藥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65
4李大魁等.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207
回覆列表
吃藥、打針、輸液是不同的給藥方式,由藥物的劑型、理化性質、吸收特點等決定的。
吃藥吃藥,即就是口服給藥。口服給藥是最常見的給藥方式,吸收部位主要是胃腸道,然後透過胃腸道黏膜再轉運到體內其他部位發揮藥效。一般根據藥物的溶解性和滲透性,設計藥物劑型,如片劑、顆粒劑、混懸劑、溶液劑等。
為促進藥物吸收,會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也是我們常見的市面上的各種藥物:
為增加藥物溶解度,製成鈉鹽或加入表面活性劑;難溶性藥物,增加藥物表面積而製成顆粒劑;還會加入吸收促進劑(葡萄糖、氨基酸、膽汁酸鹽等);緩控釋製劑,口崩片、口溶片、泡騰片、分散片等。
打針和輸液打針和輸液都屬於注射給藥,注射給藥又分為皮內給藥、皮下給藥、肌內給藥和靜脈注射。一般,我們所說的打針就是肌內給藥,做皮試就是皮下給藥,而輸液就是靜脈給藥,有手靜脈、頭靜脈、腳靜脈等輸液方式。
給藥的方式不同,注射部位不同,所能容納的藥物量不同,藥物的吸收速度也不同。
打針,一般為肌內注射。主要是把藥物注射到骨骼肌中,經注射部位的結締組織擴散,再經毛細血管吸收進入血液迴圈。藥物吸收程度和靜脈注射差不多,但吸收速率較輸液慢,但比輸液簡便安全,花費也小。一般多是溶液、乳濁液或混懸液,如青黴素針劑。給藥量一般是2-5ml,較少。
輸液,即靜脈注射。一般用量大,通常一瓶注射液為250ml/500ml,一天的輸液量達數千ml。但輸液是直接把藥物注入靜脈血管而進入血液迴圈,所以不存在吸收過程,作用迅速。進入血液迴圈後,隨血液分佈但全身從而發揮作用。
其他給藥方式還有面板給藥、口腔給藥、鼻腔給藥、肺部給藥、直腸給藥、眼部給藥、陰道給藥等等,都是從給藥部位先透過黏膜吸收進入組織,再進入血液迴圈,最後隨血液分佈到全身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