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品小十六

    農村人在外鄉遇到陌生人,如果交流之後發現是同姓人,通常會很熱情的說“咱們五百年前是一家呀”,為什麼會這樣說呢,為什麼不說八百年、一千年前是一家人呢?

    這還要從歷史上有名的“洪洞大槐樹移民”事件說起。元末明初時期,戰亂頻繁,災害頻發,全國許多地方十室九空,而山西因東有太行山作屏障,社會穩定,很多地方的百姓都離開自己的家鄉,來到這裡生活,此時的山西呈現出一番太平富庶的景象。但是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不能單單靠一個省份,為了平衡地區發展,明政府在山西洪洞縣城一棵大槐樹下,張貼告示,發放憑證,將當地及周邊百姓遣赴各地。

    在這棵洪洞大槐樹下,較大規模的移民活動就達18次,外遷涉及18個省市、500多個縣,800多個姓氏,遷民總數達100餘萬,此次移民事件的範圍之廣、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大槐樹移民後裔已經遍佈神州大地,時間大約有五百年了。到現在人們相見互問老家時,都會說原來是洪洞老鄉,如果恰巧同姓,便興奮的說咱們五百年前是一家啊,慢慢的同姓相見時,便說“五百年前是一家”就成為一種習慣。

  • 2 # 響水大米

    “五百年前是一家”不僅是農村人常說,現在社會大家形成了習慣,初次見面大家互問姓名後,如果發現兩人是同姓,總會突然生出一些親近感,大家都會說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話語,互相之間似乎更增加了親近感。

    這句話出處於:元朝鄭廷玉《布袋和尚忍字記》楔子的一句話:“可不道一般樹上有兩般花,五百年前是一家。”大意是很久很久以前,兩個人可能是一家人,有些攀附關係,拉近距離的意思。

    “五百年前是一家”很多文人學者咬文嚼字,偏要找出相關事件推理,證明“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句話是錯的,又推理500年前的朝代,又進行家譜分析推理論證。其實沒有必要,在中國文字中,很多詞是一個時間概詞,以五百年來證明時間久遠的從前。比如有“五百年桑田滄海”“向天再借五百年”“五百年的回眸”這裡的五百年都表示很久遠、長久的時間。

    那麼如果這樣推理的話,這句話就是正確的了,不僅是同姓的兩人在以前的時間裡有可能是一家,即使不同姓的兩個人,很久時間以前也可能是一家。畢竟五百年在這裡不是準確的時間概念,是一個指帶時間久遠的詞。

    不管五百年之前能不能成為一家,但是畢竟大家都是華夏子孫,越來越往前考究,估計最後總能找出第一個祖宗,那麼所有的人都是親戚了,這才是華夏兒女一家親。所以不必考究這句話是否準確、是否合理。用過之後可以增加大家的關係就好了。

  • 3 # 終歸農村

    我來自農村,喜歡研究農村老話、俗語和諺語,下面針對“五百年前是一家”意思的分享,如下:

    “五百年前是一家”字面意思

    “五百年前是一家”基本意思就是,上祖本是同一宗族。指同姓相稱,拉攀關係。說白了,就是同一個姓氏的陌生人之間,其中一方為了攀關係,利用同姓這一共同點,將兩者之間拉進距離。我們都知道同一個姓氏的人,往上數,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千年,真有可能就是一家人。

    “五百年前是一家人”的出處

    從“五百年前是一家人”的出處,也能夠更明白這句農村人常說的話,含有的意思。

    出處:元朝的鄭廷玉《布袋和尚忍字記》:“可不知道一般樹上有兩般花,五百年前是一家”。而目前的考證是,從明初到清末民初,時間為500多年。那時候,大槐樹後裔已經遍及全國。人們初次見面互問老家,會說“啊!原來是洪洞老鄉。”“如果再問,老鄉貴姓”,如果回答為同一個姓氏,問的人會說“啊!五百年前是一家。”逐漸的“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句俗語就這樣延續至今。

    其實,我們現在都一樣會這麼說,比如見到一個同姓氏的人,在初次見面一起聊天的時候,也會有蹦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詞語來。有的會說,“原來是本家啊!”都是同一個意思。

  • 4 # 百花雜壇

    如果從現在上溯500年,應該從明初開始,據史料記載,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共有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山西是人口稠密之處,而當時的洪洞縣又是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擔負民眾外移的重要任務,明永樂年間,當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樹下聚集移民傳送外地。現在大槐樹後裔已遍及全國。這些移民的後裔初次見面,互問老家,自然會說到洪洞縣的大槐樹,然後認為同鄉。如若是同姓,就會很親切是說"啊!五百年前是一家。"逐漸,同姓之間"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句俗語延續至今。意思 是儘管是陌生人,但是是同宗同族,這在心理上,很自然的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

    現在看來“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句話儘管有點誇張,但是,也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有著追宗認祖的優良傳統。不只是五百年前是一家,再繼續上溯,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黃面板黑眼睛,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偉大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可見一斑。

  • 5 # 社群義工

    是指同姓,比如說我姓王,在湖北浠水,老人告訴我們是從江西插標過來的,我們王姓祖先是江西人,我們常稱江西老表,表親,指親戚。在我們浠水王姓人很多,團陂,竹瓦,關口都有。特別是王姓祖祠原先在鳳形地,後遷至花園村口,據說關口也有祖祠,男女之說我只聽關口人講過。

    王姓按輩分劃分,一問都是姓王,常碰到一年年輕人輩分很高,爺爺輩常有。我在黃石工作,也有我們輩分相同輩分,而且在黃石很多年,可能解放前從浠水遷居。

    同姓不同祖祠,輩分劃分稱謂不同,比如我們,祈,祥,應,佑,汝,景,同,升,其他王姓應該有他們自己的劃分。這樣同姓不同宗很多,一般相隔一個縣,所以說江西和湖北王姓500年前肯定是一家人有可能。

    那怕你不是王姓不說是500年,就好幾十年可能是一家,比喻說我姑姑嫁給其它姓,至少我們是親戚。70年代春節後從農村返城,那時候班車很少,每天早晨六點從鎮上開出,加上冬天那時候一片漆黑,返城帶的東西很多,頂棚放貨地方就搶起來了,有幾個人東西沒地方放開始吵,罵,後來動手打起來了,手打不過癮用扁擔掄。後來車開很遠,坐在一起又開始聊天,一問方知是親戚,表哥呀對不起我下手重了,下次回家請你喝酒。

    我們小時候春節常去親戚家拜年,一般老親也去。可是現在拜年沒那麼時興了,農村常說一代表,二代了。就是一代有可能走一下,二代姓氏名誰就不知道了。現在無論農村,城市親戚觀念非常淡薄,很少走動,主要還是錢作怪,窮在路邊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 6 # 農人解說

    農村人常說“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句話什麼意思?

    這其實是一句農村俗語,在民國時期開始在農村流傳,為什麼不是三百年四百年,剛好是五百年呢?這就跟歷史有名的“洪洞大槐樹移民”事件有關,這個事件發生在民國往上數五百年時期,那為什麼這件事發生後三百年、四百年都沒有提及,到了五百年就開始被廣為流傳了?

    “五百年前是一家”要從歷史上有名的“洪洞大槐樹移民”事件說起,民國前500年,也就是元末明初時期,山河歷經戰亂,全華人口驟降,多地出現耕地無人耕種的尷尬境況,而山西因東有太行山作屏障,免受戰火社會穩定,呈現出一番太平富庶的景象,河南河北加起來總人口也沒有山西多。

    那個年代,種田種地都需要人啊,土地資源不能浪費,為發展農業,從明洪武三年至永樂年十五年(1370年-1417年),明朝在山西洪洞縣城以北的廣濟寺旁,在"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代大槐樹下,先遷走無地可種的農民,再以“謊言”的形式,強制將有地可耕的農民遣散到各地,加起來有幾十萬人。這也是歷史上最大的移民,對後期恢復國力,鞏固明政權,國家繁盛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這幾十萬農民曆經五百年,發展到明朝,海內外加起來有上億人口,出門在外,遇上本姓,大家就會說,往上五百年,咱們是一家,這樣顯得親近,辦事也就很容易了。慢慢的就有了“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說法,這都是有根據的。

    “五百年前是一家”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附帶的產物,說是一家人一點也沒錯,從“解手”也可以印證,在現在,“解手”的意思就是上廁所,解手的由來就是在五百年前的“強制”移民,老百姓是被綁著手前往的,這人有三急,就會喊“趕緊幫我解開手,我要上廁所”,為了圖省事,慢慢的“解手”就成了上廁所。你們村要是都有這樣的說法,說不定也是當年大槐樹的移民。

  • 7 # 室內設計師小龍

    這個故事好像是一個故事吧!是在明朝時期哪個地方就不記得了,出現了大規模的移民,遍及全國大半個地區後面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可以說分佈相當廣了,慢慢的在外面交朋友見面時都會問一下老傢什麼的,於是由於吹牛逼拉近距離等原因就說起自己的起源,尤其是同姓,相聚民國時候大約也就有了500年前是一家的說法了

  • 8 # 冬青裡的駱駝草

    這是指同姓氏之間的一種關係。中國的的姓氏據陳建魁《中國姓氏文化》一書介紹,其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代。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舊時《百家姓》收集有單姓408個,復始76個,一共484個。

    過去作為每個姓氏的氏族部落,基本上都是單一集中生活在一起的,但是隨著各氏族部落之間互相爭戰,失敗的一方不得不分奔離析。就這樣經過無數次的戰爭和混亂,由此而逐漸地各種不同姓氏的人們就相互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華夏一體的民族大家庭。還有一種狀況就是自然災難所為,古時因為人們防範抵禦自然災難的能力十分有限,而同姓家族基本上又都是相聚而居,當自然災害降臨的時候,大多數的人們只能各自安命,天南地北地去尋求各自的生機,也造成了姓氏成員天女開散,處處都有的現象。

    據史家推算,在戰國後期的前230年中原各華人口數量就已達3千萬人,就是到秦朝時,因春秋七國之爭的原因,除去在戰事和自然災害中大量死亡的人口,全國總人口還有約3000萬左右,佔當時世界總人口2.0億的15%。到宋徽宗大觀四年,也就是1110年,人口數量就已經過億,達到了約1.3240億人口,而那時距我們現在有900多年,相距“五百年”還甚遠。

    484個姓氏相對於上述資料的人口來講,已經是非常微不足道了,同姓人口的數量的龐大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講同姓之間相互見面為了拉近彼此間的相互關係,打招呼時講“五百年前是一家”也就不足為怪了。

    上述觀點只是本人的一些拙見,如有不周或不妥,還請專家指教。(請各位朋友勿喜指正,但不要噴人)

  • 9 # 龍華中

    現在也能把他看作是明朝,遷民時期到現在的推算,從老槐樹下起步到現在也有道理,要想真知道是不是一家人,對同姓的人來說,一世代為評,?下邊看看,

    大眾法\主要,還是每個家族的姓氏世輩,同姓想論,還是你在多少世上為準,這個是最明白的,你在多少年前是一家人了,大約每個地方的世代輩份,現在一般都在20一30世的繁育輩份,按每世代為20歲計算,也能找到你們一家的祖母,一般只能找到明朝時期老槐樹下般遷的祖輩,,。

    以前有些大家族,都有緒家譜的寫照,大多一經失宗了,有些細心現在還有,現在有些地方人家,還在記寫著家譜,多的以有七八拾代的傳世輩份紀實,(比喻孔家子弟的家譜,還在繼續的緒寫著,) ,所以說這是一句地方性的,廣意的詞語,

  • 10 # 1143160127吳世金

    其他網友引經據典,介紹了這句話的出處,來歷,詳細地解釋了它的意思。對於他們的認真態度,值得敬佩!

    理解“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意義,是華人的意識形態和精神財富!不僅現在有積極的作用,而且是華人必須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支柱。尤其是一些狹隘的人,在別有用心的人的指使下,存在民族偏見,地域偏見。為了國家的安定團結,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大力弘揚民族精神。

    中國歷史的發展,就是一部民族鬥爭,民族融合的過程,分裂,就是血淋淋的戰爭,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融合,就是幸福,國家富強。

    透過民族之間的通婚,遷移,賜姓等形式,已經不能夠確切區分啦,也沒有必要去區分啦!

    國家的中華祭祖活動,形成了同祖同宗的共識啦!

    簡單地說,今天我們雖然不是一家人,但是,昨天我們可能還是一家人呢?因此,我們必須團結起來,把祖國這個大家建設得更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歲的小男孩還應該和母親睡在一起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