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杏林帥哥
-
2 # 不勉而行
七八十年代的中國還是比較落後的,無論從物質上,還是精神上。
貧窮和長期的貧窮,精神和物質生活層面的限制或許給了過年這樣一個日子稍微改善一下的理由,無論平時節檢的大娘還是嚴肅的國家宣傳機器,好像理應給這個中華民族至高無上的節日一個寬鬆的理由。可以多供應一點肉蛋奶、或許也可以放一些靡靡之音,給一年枯燥單調的生活放個小小的假。順便感覺一下自由,假裝我們一定會進入現代化……於是~大人們很高興能從機械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一小下,孩子們見到了肉和糖。猶如幾年不見的親孃……自然會很高興,久而久之,記憶中會認為那個時代雖然窮了點,還是很美好的。再過了很久很久,從前的曾經的孩子們有意無意的開始懷念以前,懷念過去……當然能留在記憶中的大多隻是美好的幸福的。甚至是已經讓自己染了色的記憶。並不完全真實。
懷舊這種東西很適合從窮變富的人,或者說無產階級最喜歡回憶……就好像一個成功人氏每次接受訪談,總愛說說艱難區折的過去,以此證明自己今天的成功是多麼的不易。很少能見到曾經輝煌的人對自己是如何衰落的過往娓娓道來!這應該就是人性吧。我們嚮往成功,崇拜強者。
為什麼會感覺過去的年氣氛比現在好呢,大概以前那些年總有些東西你想擁有或者要感受,客觀上你卻不能擁有也無法得到。現在……這些大多數你都有了,或者得到又失去了,回頭想想,還是沒有以前的感覺好一些。
我們終其一生拼命要尋找的或想要得到的並不一定是我們最需要的,我們最需要的大概一出生就擁有:親人、關心、單純、痛痛快快的哭,無憂無慮的笑!我們卻用幾十年的成長毫不在乎的失去它們,然後等有一天老了再去一點一點的尋找……
-
3 # 講述百姓身邊故事
時下,每到春節臨近之際,人們議論的最多的話題之一便是覺著現在過年已經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眾所周知,現代人缺少“年味”感,究其原因,本人認為最主要的還是現在的經濟狀況越來越好、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越來越高,日常生活和春節之間缺失了差異感,沖淡了春節的優越感和幸福指數。
曾幾何時,在改革開放前和計劃經濟的7、80年代,那時物質極其匱乏,的人僅僅只是能解決溫飽問題。要說想“吃好”、想“穿好”,想“玩好”,談何容易。
於是,那個年代的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一年之際最盼望的就是過春節。平日裡不捨的化的錢也只有過年時才捨得“大手大腳”一次;平日裡不捨的吃的東西也只能在春節的時候才敢奢侈一回;親戚朋友之間也只有在春節期間相互走動一下。以上種種,才構勒出了春節期間的濃濃年味。
而上述的情況,在現已經基本上不復存在了。尤其是80後、90後、00後,這一代的人猶如是生活在蜜糖之中,物質生活對他們來說不能和上幾代人相提並論,於是,過年,對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吸引力了。
-
4 # 老王頭246799295
因為70至80年群眾生活水平偏低,逢年過節和平時不樣,再加上年節的東西都是精心準備的所以感覺有意思。而現在隨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平時吃的東西跟年節沒什麼兩樣,逢年過節也想不出什麼新鮮花樣,所以也就感覺不出多大的意思了。
回覆列表
2019年的春節馬上來到了。忙碌之餘,許多人感嘆:現在的春節,年味越來越淡了,跟平時沒什麼兩樣。想想也是,以前過年,大都是從臘月廿三,到年三十的中午,一直忙忙碌碌:打掃衛生,蒸饅頭,貼春聯……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吃著年莜飯,嘮著家常,看著春晚,聽著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初一早上天一亮,穿戴一新的人們走上街頭,挨家挨戶的給長輩們拜年。當然,小孩子和剛結婚的男女是最高興的:因為可以拿到壓歲錢。從正月初二,開始走親訪友,直到正月十五,年味逐漸淡去。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用再老早準備年貨了,隨用隨買,既方便,又新鮮,衣著穿戴,可以一年不重樣。
如果說過年越來越沒意思,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結奏越來越快,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尤其是常年在外的年輕人,好不容易回趟家,待不了幾天,又得急急忙忙的趕回單位。不過,話說回來,就因為時間短,過年的這幾天假,顯得更為珍貴了。
所以說,現在過年的氣氛和70、80年代不一樣,是時代的進步,是我們國家富強的向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