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河鄉情
-
2 # 慧敏君
過年
我們小的時候,每到年底聽到最多的一句俗話:“大人怕過年,小孩盼過年”。因為大人要把一年來往的帳目算清,該給別人的要想辦法給別人,都不願欠債過年。有些人在除夕晚上被弄得焦頭爛額,因為上門討帳的人太多。有的乾脆躲在外面,等到“出天行”的鞭炮響了,才進家門。而小孩卻不管這些,一年裡只有過年才有好穿的、好吃的、好玩的,它是小孩子一年裡最快樂的日子。
家裡最多在年底給每個孩子做件新衣,我們過年的第一件高興事是有新衣服穿。到大年三十的下午,媽媽們才會把新衣拿出來給孩子們穿上,這時,一個屋場的孩子們會不約而同地走到一起,炫耀自己的新衣。當然,也有家裡實在做衣不起的孩子,只能眼巴巴地望著穿著新衣的夥伴而悶悶不樂。
那時候的“葷菜”範圍很廣,魚、肉、蛋是葷菜,那米蝦、香乾、豆腐是小葷,甚至麵條、粉絲也可當小葷。媽媽們儘量把這些留著,家裡來了客人,或者是請了匠人師傅才拿出做一個葷菜碗。至於雞、鴨那是絕不輕易殺的,要留著下蛋換油鹽。
為客人做的葷菜,實實在在只給客人吃,孩子們是不能隨便吃的。那時,老人們常說:“伢妹子有吃在。”所以為客人做的葷菜,頂多由大人們夾一點點給孩子們嚐嚐。好果哪個孩子競敢把筷子伸向葷菜碗裡,一定會被捱罵,會指責你“好吃”“不懂事”。客人吃完離席,如果剩下多的話,就會立刻把葷菜碗端進碗櫥,留著下次再湊成一碗招待客人。剩得不多,經過大人批准,我們便一哄而上,你爭我奪,為此,還發生不少“餐桌上的戰爭”。
過年的團圓飯就不同了,家家都要傾其所有做一桌“最好”的飯菜,孩子們可以隨便吃,不受約束,“狼吞虎嚥”這個成語在此時能得到最好的解釋。這樣的情形一年只有一次,孩子們能不盼嗎?
那年頭,平時飯都吃不飽,哪還有什麼五花八門的零食吃的。嘴饞了,我們就只有上山去採摘“地茄裡”、“尿桶扮”、“剌子裡”、“茶泡”等,還有一些叫不出名的野果子。而過年卻有機會去賺“旱茶”(即點心)。
每到臘月二十七二十八,家家都忙著炒“旱茶”,準備招待拜年客。其實,所謂“旱茶”也沒有什麼好吃的,大多是炒“紅薯片”炒“包穀子”。這種“旱茶”家家都做得起,堆實(分量)又多,但是味道卻不怎麼樣,不像現在吃的那種,現在是用油炸,那時吃菜都沒油放,常常吃“白鍋哩”,哪有油去炸紅薯片,只能放在炒紅了的河砂裡去炒。條件稍微好點的人家,把炒好的薯片涮點點油鹽,可就了不起了。另外,有的人家也炒一點黃豆什麼的,再好點的人家才有點花生、芝麻、花片之類的細料旱茶,算是上等的招待品,讓人羨慕極了。
過年了,鄉村都要挨家挨戶互相拜年。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之說。我們小孩去拜年,其實是衝著那“旱茶”去的,所以都趕早。
我們邀了幾個要好的夥伴去拜年時,每人都準備一個袋子(那時沒有塑膠袋)。到了一家人家,大家一聲吆喝:“拜年囉!”就站在廳屋裡等著,這時,主家的阿婆、嬸嬸就會用托盤端著一盤盤旱茶出來,給每人一盅。我們毫不客氣地連忙接著往袋子裡倒,然後“多謝了”一聲喊,又往另一家奔去。如此一家家拜下去,帶去的袋子滿了,身上的口袋也滿了,趕快送回家去,把旱茶倒出來,把花生豆子包穀子紅薯片分開放進不同的罈子裡蓋好,又拿起袋子趕上拜年的隊伍,往下一家跑去……
幾天下來,我們一個個聚了不旱茶。這以後,我們來慢慢享用。我開始吃味道差的,那些好吃的花生之類,每天只搬出來看看,或只嘗一點點兒,然後又把它蓋嚴實。我想,再過段時間,當別人的旱茶都吃完了,我卻還有上等旱茶,多好!
這些陳年舊事,總是揮之不去,看到現在的孩子拜年時,那袋子裡滿滿的五顏六色的各類年貨時,就想起我們經歷的那個年代。這也是我至今仍不願倒掉剩飯剩菜的緣故吧。
小時候看的一部電影,片頭打出字幕: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後來我知道這是列寧說的。我牢牢地記著!
回覆列表
是的,八十年代那時,雖然貧窮,但年味十足,穿個花衣服套襖布衫,蘭斜紋褲,腳上穿上薪新的千底鞋,那幸福,滿足 ,比現在仟元名牌也歡喜,那時食品沒有打農藥,河水很寬也很清,經過那個時代的人,都會懷念八十年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