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03856202

    談“聽話兒童”

    “看人家的孩子,多聽話呀,做父母的真省心。”很多家長對別人的孩子發出嘖嘖讚歎聲,而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不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傷透了腦筋,認為有一個聽話的孩子是天大的福氣,是家庭幸福的保障。

    所謂“聽話兒童”,常見的特徵是沒有主見,為了討人喜歡,更不與長輩爭論。聽話兒童的一般表現是,一切聽大人囑咐,按大人意圖辦事。安靜,很少打架和打鬧,遵守紀律,老師說啥是啥,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很受家長和老師喜愛。

    “聽話兒童”形成的原因,中國的孩子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詞兒,也許就是“聽話”二字了。聽話就是接受他人的指導,但由於兒童的身心發育不完善,獨立思考的能力差,再加上開始的指導對於小孩子來說比較必要,因為大人一般都是出於愛心,指導中包含了人生的經驗和智慧。所以時間長了就變成很多孩子內化的東西,認為聽話是應該的。實際在很多時候,兒童聽話並不是出於自願的,而是為了博得父母的贊同或好感,隱瞞自己的思維和想法,這樣就使正常的心理發展受到壓抑,使原本應該快樂的童年變的不快樂。更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求孩子聽話,剝奪孩子思考或反對的權利,是非常有害的。許多孩子較早接受的觀念之一,就是淘氣的孩子是不被人喜歡的。因此,他們在父母或老師的要求下不得不努力做個聽話的孩子。這樣做的結果,就可能使有些孩子具備了“獨立性差”、“膽小”等缺點。

    下面,就具體案例分析“聽話兒童”的成長軌跡和可能出現的問題。

    案例一:女,17歲,高二學生。其母訴說,女兒自小特別乖巧、聽話,對什麼都不要、不爭,從不與家長頂嘴,更沒有反抗,夫妻二人因此感覺很驕傲。即使這樣父母親有時也對孩子發脾氣,雖然只有17歲,但已經出走多次了,每次回來後的幾天,父母都會對女兒很好,可時間長了就有控制不住發脾氣,造成女兒又出走。這次已經有3個多月了,有時給家裡打個電話,可就是不肯回家,也不知她在什麼地方,做為母親心裡非常焦急。

    案例二:女,34歲,已婚。自訴自己的心理年齡遠遠落後於生理年齡,周圍的人也是這麼評價。自己在十歲左右沒有母親,父親脾氣暴躁,跟姨媽生活,再大些跟著姐姐,從小乖巧、聽話,不給別人找麻煩,自己的言行總是想盡量符合別人的要求,以便以後順利的生活,由於成長的環境,再加上自己的處事方式,導致許多同齡人有的經歷,自己都沒有,比如旅遊、跳舞、聚會、去咖啡廳,還有覺得自己也沒有青春期的叛逆,可現在有想叛逆的衝動,想嘗試一些從沒有嘗試的事情,根本原因是想讓自己的心理年齡迅速成熟起來。

    從兩個案例看“聽話兒童”的成長情況。要求孩子聽話,時間長了,心理受壓抑。日常做事只是被動的服從,不是主動的接受和探究,造成自主能力、自立能力、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等許多障礙,所以有很多聽話兒童雖然學習成績很好,但工作以後的成效不大。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發現,在接受諮詢和治療的病人中,無論在什麼年齡段,無論出現什麼樣的心理症狀和行為特徵,很多病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就是在童年階段父母的家教嚴厲,要求孩子聽話,形成內向性格和做事追求完美的習慣。可見,聽話兒童是各種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一旦爆發,做出的事情更會讓人震驚,上海襲警的楊佳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日常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白,“聽話”與懂事、“明理”的意思完全不同,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孔融是懂事,決不是聽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六大主張”,十分精闢,他提出:“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鳥籠似的學校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過緊安排,從過分的考試製度下解放出來;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家教可謂“另類”,他曾說,我越叫兒子不聽話,他越懂事。

    大量事例說明,“聽話兒童”的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危機。

  • 2 # 芒來小姐

    和內心痛苦的朋友聊天,我發現,每當談到“原生家庭”,他們的動作和表情就會變得格外小心翼翼。

    他們大多是心有鬱結,但又拒絕承認自己受鬱結影響的人。無法徹底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壓抑和束縛,無法對自己攜帶原生家庭陰影的未來抱有希望,脆弱得讓人心疼。

    悲觀的人不見得真的消極,樂觀的人一旦消極起來,內心的黑暗能量,好比被壓倒的彈簧,一旦得以釋放,彈跳的高度遠超尋常。

    更糟的是,這份樂觀與消極之間的強烈反差,形成一種尖銳的力道,把TA身邊不知真相的人刺得很傷。

    最糟的結果,莫過於這股尖銳的力道指向自己,導致自殺。

    每當有一人自殺,就會有一對雙親深陷痛苦,一群親朋好友難逃陰影,數萬收到自殺新聞的圍觀群眾被負面情緒影響,人心惶惶。

    昨天下午4點20分,一名北大中文系的女生從北大逸夫院理科2號樓跳下,當場死亡。隨即這名女生的遺書曝光,其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回想20多年的生活/真正快樂的時刻,屈指可數/記不清楚上一次發自心底的微笑是什麼時候/記不清楚上一次從內心深處感覺到歸宿感是什麼時候/也許是我自己的錯吧。”

    心理學家武志紅做客《奇葩大會》時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量,一個人的能量如果被看見,就會變成好的、善意的、溫暖的力量;如果沒有被看見,就會變成壞的、惡意的、仇恨的力量。”

    自殺,是最壞的力量。一個人絕望到必須要靠動用這股力量,才能與日漸崩壞的心理世界抗衡,是因為她的內心深處好的、善意的、溫暖的力量,從始至終都沒有被人看到過。

    這個人就像重壓之下的彈簧,一旦壞的力量擠滿了身體,重壓之下彈跳而起,所有不曾被看到的負能量,都像子彈一樣直擊顱腔。

    她的父母想象不到,這樣一個從小聽話到大的孩子,會做出瞞著家裡人獨自去旅行,還去公益組織打工當志願者的事情。

    直到A子旅行回來後和母親聊天時,她才知道,原來母親早就知道自己當初的理由是騙她的。

    我問她:“你有沒有問你媽,當時怎麼沒有拆穿你?”

    A子說:“我媽告訴我,何止拆穿,她甚至想過去機場把我抓回來。”

    A子告訴我,踏上旅行之前,的確下了“自殺式”決心。可是當母親告訴她,她知道她在撒謊,卻選擇不拆穿時,A子心底的那股“自殺式”決心突然消失了。

    “我在母親面前“聽話”的形象是不真實的,真實的我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不惜撒謊”,當母親看到這一點時,即使她不認可,A子也覺得輕鬆了許多。

    歸根結底,她不是真的想死,只是希望真實的自己被看見罷了。

    我對此深有體會,我曾壓抑自己很長一段時間來回應母親的期盼,結果讓自己非常痛苦,當母親告訴我,她承認那個聽話完美的女兒是虛假的,其實我是個有很多壞毛病的叛逆女孩時,我幾乎熱淚盈眶。

    過度的希望,自然而然產生對自己極度的失望,我希望真實的我能被人看見。當母親說她誤解了我,我心底沉甸甸的失望就被一束光徹底驅散了,這束光就是母親的視線。

    如果這股負能量不被看到,結果會怎樣?

    3月26日,武漢理工大學在讀研究生陶崇園,被碩士生導師逼迫威脅,不堪精神壓力,在其母眼前跳樓自殺;

    2017年底,西安交通大學在讀博士楊寶德,不堪導師奴役,自殺身亡……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朋友問我:“你說她到底想幹什麼?”

    我說:“她大概只是希望自己被你看到,即使是壞的一面。”

    對壓抑太久的人來說,“被看到”就已經是一種幸福,至於到底是好的一面被看到,還是壞的一面被看到,他們似乎沒得選。因為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從小我們的父母就對我們說:“要聽話。”可是卻從來沒有告訴我們,聽話會讓我們過得極其壓抑、極其難受。於是我們越聽話,越認為讓我們如此難受的父母不愛我們;越壓抑自己,越不知道什麼才是真實的自己。

    孩子越是聽話,內心越是孤獨,到最後,他的心會鎖死,連同真實的自己一起,鎖在偽裝出來的完美自我身後。

    聽話的孩子在情緒表達上總是極其被動,要麼等著別人對自己敞開心扉,要麼採取一些古怪的方式,比如威脅、命令、欺騙、暴力甚至自殺,來引起他人的注意。

    這也是為什麼自殺之人總是毫無聲息的逝去,大喊大叫要自殺的人反而相安無事。對知道自己想死的人來說,喊出來反而是一種救贖。

    如果你想脫離“聽話”這個牢籠,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發明“不含敵意的堅決”是個好方法。

    操作方法是:堅決拒絕父母的不合理要求,但不含敵意。比如在心裡默唸:“我不想繼續聽父母的話,但這不意味著我不愛他們。”

    這會讓你看上去不再完美,可是會讓你更加真實。一旦你知道什麼是真實,什麼是偽裝出來的完美,你就會深刻的感知到:真實是比完美更好的存在。

    只有真實的人,才能做到敢於悲傷、敢於拒絕、敢於憤怒、敢於攻擊,與這個世界敞開心扉的交流。

    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自殺者”,很多被負能量衝昏了腦袋的人,在人生最陰暗的時刻,仍然拒絕了這種可能。

    所謂活著,更像是一種選擇。

    幼年時候的我們,沒有能力讓自己擺脫“聽話”的牢籠,成年之後的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讓自己活得更真實一點。

    做一個“不聽話”的好人,勝過做一個聽話的死人。不管命運給你發了張什麼樣的牌,此刻是好牌還是壞牌,都不應該藏起來,勇敢的打出去,才能實現生活的更多種可能。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uu加速器坦克世界北區特權多少?有何遊戲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