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T人劉俊明
-
2 # 繁星落石
所謂的意識,實際上在人體上表現為一系列電脈衝訊號,連續作用互動後,產生了某種難以預知的結果。
同樣的道理,對於AI來說,也可以是AI對於不同的資料引起不同部分的神經元興奮或抑制,從而導致輸出結果改變的一個過程。
從本質上來說,AI也算是具有初步的意識,但是這個意識是人賦予的,而且因為模型的原因,實際上越來越變得視覺化,所以這種意識和人類的意識還存在差別。
目前業界比較傾向於發展白盒AI,因為這樣的系統容易調校和開發,那麼如果一直都是白盒AI的話,AI的意識就難以稱得上是意識,因為它們透明且可以預測。
但是一旦後續的AI發展使AI重新進入黑盒狀態,那麼AI的意識對人類來說,和人類的意識可能就沒有區別了,無論出於感性還是理性,都屬於意識範疇,並且不可衡量,AI雖然無法學會感性部分,但是理性部分卻可以模仿得到。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基於當前的人工智慧技術體系,要想讓智慧體存在自主意識是非常困難的。目前人工智慧技術體系主要是基於“合理性”進行各種決策,而人類的意識本質上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概念,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自我認知過程。
實際上,“意識”和“人工智慧”這兩個概念,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所謂的意識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定義,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哲學範疇的問題,而哲學恰好也是人工智慧的基礎學科之一,所以要想探討人工智慧一定離不開探討“意識”這一類哲學問題。另外,哲學領域的諸多問題本身就需要一個持續探索的過程,所以目前對於人工智慧的定義也是一個階段性的定義。
當前對於人工智慧產品的定義可以用“智商偏科、情商為零”來進行概括,這就說明目前的智慧體還遠沒有上升到“意識”的層面,即使當前深度學習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要想讓智慧體產生自主意識,這本身已經突破了目前已有的技術體系邊界,除非當前人工智慧技術體系有大的突破和發展,否則智慧體的“意識”也僅僅是看起來有意識而已,與人類的意識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
從技術體系結構來看,當前智慧體的智慧化程度主要是從決策能力上來進行判斷,智慧體的決策能力取決於資料、算力和演算法三大方面,所以在當前的技術體系結構下,要想讓智慧體具有意識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