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怪蜀黍老囧曾
-
2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之所以獨立,是因為原來的主人對自己不好!對於老百姓而言,即使換了主人,也還是自己的主人,極少有翻身做主人的可能!
1、二戰徹底打垮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
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和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過一戰,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受到了協約國嚴厲的懲罰和制裁。為德國的民族復仇主義打下基礎!隨後德國法西斯藉著經濟危機崛起,成為二戰的策源地。
二戰相比於一戰而言規模更大,共席捲61個國家和地區,超過20億人,2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捲入戰爭,徹底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
二戰之後,美國和蘇聯成為並峙的超級大國。而傳統強國英國被打得遍體鱗傷,法國更是一度亡國,國力受到巨大損害,用丟了半條命形容毫不為過。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好不容易建立的全球性殖民帝國也因為國力衰落而變得力不從心。
戰後法國曾一度返回越南,想要重建在越南的殖民統治,但是因為北方大國的崛起,法國最終狼狽退出!
可以說,二戰時世界政治力量的一次大洗牌,對於原有的殖民體系而言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從此殖民體系再也難以恢復到二戰前甚至一戰前的狀態。
在這樣的情況下,獨立浪潮不可避免!宗主國只能退出!
2、二戰喚醒了殖民地的民族覺醒
戰爭是檢驗參戰一方實力最直觀的證據。
二戰後獨立的國家中很多都是在殖民體系瓦解,宗主國力不從心後走向獨立的。但是也有靠著自己力量,打敗殖民者,最終走向獨立的!比如中國。
一個被西方列強輪番吊打的虛弱帝國,居然打敗了強悍的日本帝國主義,並且幾乎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擊敗了包括美國在內的17個國家的挑釁,一戰定乾坤,確定了自己的強國地位。
這使得中國成為亞非拉很多國家和民族的榜樣,他們可以辦到,為什麼我們不可以。所以很多民族獨立運動開始越來越火熱!
另外,很多殖民地的民眾也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比如印度很多士兵參加了英國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作戰,在和列強的交手中,雖然被打得一敗塗地。但是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宗主國並不是無往不勝的,他也是可以被打敗的,這給了他們推翻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的無窮動力!
3、亞非拉國家的互幫互助
當獨立成為潮流,那麼順勢獨立也在情理之中,特別是中國的示範效應。
60年代亞非拉獨立運動進入高潮,非洲大部分國家都擺脫了殖民統治走向獨立,而在亞洲,當殖民者氣勢洶洶返回殖民地,想要重拾殖民地的統治權時,他們發現周邊的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以越南為例,在法國在戰後返回這裡時,早遇到的不僅僅是越南武裝的激烈反抗,還要來自北方大國源源不斷的援助。
建國後,為了支援他們打敗法國,中國派出大量軍事顧問團,以中國成熟的戰法指導他們抗擊殖民者。最終在1954年取得奠邊府戰役的勝利,逆轉了戰局。
10多年後,當美國再次來到這裡時,中國給美軍定下不許越過北緯17度線的要求,這使得美國打得非常憋屈,最後也只能鎩羽而歸!
除了中國這樣的國家的幫助,二戰後成立的聯合國也成為眾多亞非拉國家的伸張正義的地方,比起國聯,這裡亞非拉兄弟更多,他們能相對更多地反映自己的訴求,獲得更加廣泛的國際支援!
因為亞非拉民族空前高漲的獨立運動,殖民體系土崩瓦解!獨立後的國家又形成第三世界力量,影響著世界格局的發展。
和農民起義一樣,民眾更多的是被當槍使,而號召獨立和享受獨立果實的,註定是上層的少數人。
這個時候,民眾的生活能否得到有效改善,就完全取決於上層形勢了。
一般說來,獨立後的民眾可能會得到以下幾種結果:
當家做主
這是最好的結果,獨立前的民眾受盡壓迫,獨立後翻身做主人;
壓迫依舊
這是大多數民眾得到的結果,因為沒有成為獨立的最大貢獻者,所以民眾依然受到壓迫,只不過,壓迫者的國籍換成了自己的同胞;
每況愈下
這也是大機率的結果,因為獨立形勢錯綜複雜,特別是容易受到原宗主國和其他列強的干涉,最後導致獨立後的新國家陷入軍閥混戰,百姓生活大不如前!
概況起來,對於民眾而言,獨立意味著改變。而只要改變,就有變得更好的可能!所以獨立值得一試,這是民眾願意跟著別人爭取獨立的原動力!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回覆列表
首先是權力真空,二戰後英法日荷比等國都受到了嚴重地削弱,而成為霸權國家的美國對於殖民地事物並不熱衷,因此歐洲主要國家的衰退所導致的權力投射能力下降是二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背景。
當然,這還不夠,為什麼殖民地不換一批殖民者呢?民族主義隨著殖民主義傳播到全世界,殖民地精英從歐洲學習了這種意識形態,將其作為政治理想,即建立“想象的政治共同體——並且,它是被想象為本質上是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
民族主義也是獨立的武器,因為他可以大大提高國家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殖民地的政治力量可以獲得之前無法想象的資源規模,從而具備與殖民主義進行對抗的能力,不論是武裝鬥爭還是和平談判,殖民地政治力量都可以獲得更多機會。一漲一減,原殖民地獨立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獨立只是建國的一個組成部分,象徵意義重大而實質上是問題的開始。新興國家能不能有良好的國家能力,比如有效的政治權威、有效的官僚機構、穩定的財政能力和政治精英之間強烈共識,這些問題讓大量的新興國家和政權倒在了發展的路上。新興國家自身的問題有時候遠比殖民地時期更多。
還沒有完,殖民地的經濟結構某種程度上依然被繼承下來,前殖民地與前宗主國之間的經濟互補仍然強烈,這就不是獲得主權可以完全解決的問題。去殖民化政策本質上就是殖民地政治軍事力量退出後透過市場與金融方式維持對前殖民地控制所採取的政策,至今這套機制仍然在發揮作用,會抑制新興國家的發展。
民族主義是把雙刃劍,而在民族主義無法與包容性政治體系相融合,那麼民族主義很容易演變為排外主義和種族主義,1947年的南亞、1延續至今的緬甸、在西非和東非時不時出現的種族清洗,很大程度上也是民族主義的副產品。
所以,回到題目中,獨立的好處其實是很隨機的,這取決於你生活在什麼樣的國家。有成功的新興國家,比如南韓、新加坡,這些生活是相當不錯;有還可以的新興國家,比如印度、馬來西亞,有問題也有潛力,日子還行;有比較湊合的新興國家,比如巴基斯坦、緬甸、菲律賓、一大票非洲國家,日子會比較困難,還有很多社會風險,與殖民地時期差別不大;還有失敗國家,比如索馬利亞,日子就比殖民地時期還糟。
獨立是一種信念,價值上當然很好。不過獨立能不能等同於發展和繁榮,從獨立到繁榮有無數的障礙需要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