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里白光

    其實社會主義制度對比資本主義制度是有許多優越性的。首先是集中力量提升工業,農業和科學技術,沙皇時代轉變為蘇聯以後,蘇聯就一直致力於實現工業化和科學技術,最顯著的成果就是鋼鐵產能大幅提升,科學技術體現在二戰時期…但是過度強調工業發展弊端也突顯出來,在農業輕工業以及一些民生方面沒有及時調整,過度依賴社會主義聯盟經互會,往往是付出價值不菲的重工業裝置換不來經互會成員的輕工業民用品,肉包子供養窮人有去無回,所謂的國際主義精神給蘇聯造成了很大壓力,加上阿富汗戰爭等等因素,蘇聯終於…不能因為因素導致蘇聯解體就因此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種優異的制度。蘇聯在短短几十年間成為世界強國,中國也是如此,說明一點

  • 2 # 軍武最前哨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回顧蘇聯短暫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暴發戶膨脹自爆"黑色幽默劇。從1922年10月30號成立到1991年12月25號倒閉,整整六十九年。

    如果說列寧是蘇聯的奠基者,那斯大林就是將蘇聯推向世界潮頭的弄潮兒!因為正是斯大林的重工輕農思想,才給蘇聯留下了"工業狂魔"的建設底子,瘋狂的工業輸出也極大的促進了軍事力量的發現。但與此同時,欠收的糧食水平也帶來了嚴重的饑荒。

    這一時期,蘇聯也毫不例外的被捲入了由希特勒發動的那場世界大戰,蘇聯的身份也是一波三折:從最初的同流合汙到後來的誓死衛國,戰火極大的灼煉了蘇聯人的鬥志和團結的決心!也讓蘇聯在戰後瓜分勝利果實的時候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正所謂: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緊接著,愈演愈烈的冷戰從外部給了蘇聯前進路上強大的動力!在同美國進行的炫富大賽上,蘇聯始終堅信:你強任你強,老子紅魔王!

    但如果要說蘇聯真的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我們還得跳過赫魯曉夫看勃列日涅夫!相比赫魯曉夫的大幅裁軍政策,勃列日涅夫也算是個極端!

    勃列日涅夫掌權時期,把蘇聯超過85%的工業投資都用於發展軍事和工業,戰略核武器也迎來了井噴式的發展!此時的蘇聯軍費要佔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四!(以我們2016年的GDP為例,按14%的比例,將有10萬億用於國防軍費)

    也正是由於勃列日涅夫填鴨式的發展方法,蘇聯終於在七十年代追上了美國的腳步,正式邁入超級大國!但歷史的經驗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

  • 3 # 北玄武

    蘇聯,成立於1922,在二戰結束的1945,成為超級大國,用了23年成為了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在20世紀後幾十年與美國共治世界。為何蘇聯23年即成為超級大國?

    那首先離不開俄羅斯祖宗的開疆拓土,自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擺脫蒙古金帳汗國統治之後,不斷攻城略地,向外擴張,經過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的苦心經營,最終成就了橫跨歐亞北部的俄羅斯帝國。這些大部分地區都被後來的蘇聯所繼承,為蘇聯工業建設提供了石油、鋼鐵以及其他所需的原料,也為抵禦外敵入侵提供了遼闊的戰略緩衝。超級大國有諸多定義,地域遼闊無疑是任何一個定義都不會忽略的方面。短時間成為超級大國其實是立足於俄羅斯先人幾個世紀奮鬥之上的。

    蘇聯體制的優越性,蘇聯體制中雖然有缺陷,但是可以調撥一切資源集中發展最需要的工業這一點絕對是其短時間成長為超級大國不可缺少的方面。注意,這裡說的是短時間成為超級大國。在蘇聯體制下,蘇聯根據需要,調撥全華人力、物力,優先發展鋼鐵、煤炭、機械製造的等重工業,短時間內實現了蘇聯工業化。如果沒有強大的工業,雖然有廣闊的戰略縱深,那蘇聯很難戰勝德國,獲得衛國戰爭的勝利。

    當然還有一個機遇的問題,二戰是蘇聯,當然也是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的重要機遇。二戰之後,德日被徹底打敗,無力參與大國博弈,不僅如此,就連戰勝國英、法這些傳統大國也被大幅度削弱。與之形成鮮明對比,蘇聯雖然受到巨大損失,但是越戰越勇,最終成為戰勝德國的主力,並擴充套件了其地盤,擁有了巨大的國際威望,最終也藉此成為超級大國。

    俄羅斯祖宗的打拼,體制的優勢,以及二戰的戰略機遇最終在短時間內成就了蘇聯超級大國地位。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蘇聯能在短短几十年內成為世界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的確是一大奇蹟:要知道蘇聯繼承的沙俄的國土和國家機器,而沙俄時代晚期的腐朽沒落使其被稱之為“帝國主義鏈條中的薄弱環節”,甚至連東方新興的彈丸島國日本也能將其擊敗。而在蘇聯的建立過程中更是遭到了十四國干涉軍和國內白軍的夾擊,儘管蘇聯戰勝了國內外敵人的進攻,卻長期處於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封鎖包圍的狀態之下。二戰中同納粹德國的戰爭又導致蘇聯蒙受了2700萬人死亡以及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的慘重損失,可就是這麼一個曾一度瀕臨絕境的國家卻在二戰後迅速崛起成為全球唯一能同美國分庭抗禮的一個超級大國。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看待蘇聯的歷史不能孤立侷限在蘇聯成立之後,事實上蘇聯的快速崛起也有沙俄時代奠定的基礎。沙皇時代的疆域最大時一度達到過2280萬平方公里,然而由於歷史上沙皇俄國長期深受封建農奴制的束縛,工業化程序長期滯後於西方。事實上俄國就其文明與體制的進化程度一直滯後於西方,然而俄國憑藉自己龐大的疆域和人口即使在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也能以數量彌補質量的方式實現規模效應。於是俄國和西方之間就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發展態勢:每當世界政治、經濟、軍事體系出現結構性變革之際俄羅斯就會因為自身文明與體制的滯後而被西方甩在身後;而當世界政治、經濟、軍事體系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後俄羅斯的體量優勢就會逐漸彌補文明、體制、技術上的不足。沙皇俄國由盛轉衰的時期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列強急劇向工業化轉型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決定一國國力強弱的最主要的因素不是規模體量,而是體制和技術創新,因為創新會帶來跨越式發展,而深受封建農奴制困擾的俄羅斯帝國恰恰並不擅長創新,因而被抓住時代機遇改革創新的西方列強迅速超越。而當蘇聯成立後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體制和技術創新已日漸平穩並開始向全世界擴散,而在這一過程中蘇聯自然也會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儘管經過學習後的蘇聯在技術層面和西方之間仍有差距,但這種差距完全可以透過其龐大的體量規模得到彌補。1940年的蘇聯儘管在技術層面仍落後於西歐,但全年的鋼產量已達到1830萬噸、發電量也達到了480億千瓦時;同一時期擁有更先進技術的德國的同類資料為2150萬噸和630億千瓦時,由此可見蘇聯憑藉豐富的資源儲備和勞動力數量即使在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也能使自己的生產能力大體接近於西歐國家。而在二戰的刺激下蘇聯的規模優勢得到進一步釋放——以軍工為代表的重工業生產力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超越了西歐各國。

    蘇聯的體量規模優勢為其崛起成為超級大國奠定了必要的基礎,然而昔日的沙俄擁有比蘇聯更大的體量規模優勢——畢竟隨著波蘭和芬蘭的獨立之後蘇聯在疆域面積上是小於沙俄的,而由於意識形態原因又遭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包圍,在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中比沙俄更為孤立。那麼為什麼在沙俄手中沒能得到發揮的體量規模優勢能在蘇聯手裡得以發揚光大呢?一個原因是上文所說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在世界範圍內擴散帶來的有利時機所致,另一個原因則是蘇聯自身體制所決定的。長期以來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一直飽受詬病,可實際上沒任何一種制度是包治百病的,同樣也沒任何一種制度是完全一無是處的——如果計劃經濟當真一無是處,那麼又怎麼可能在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維持那麼長的時間?只能說隨著時代的發展計劃經濟已難以適應當前形勢下世界各國的發展需要,但這並不代表計劃經濟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沒發揮過功效——事實上西方的羅斯福新政和凱恩斯主義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中加強國家行政干預的手段,除了蘇聯之外新中國、南斯拉夫等國在建立本國的工業化體系的過程中也實行過計劃經濟模式,二戰後中國臺灣地區、新加坡、南韓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過程中也都部分借鑑了計劃經濟模式,實踐證明: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這是一種有效規避生產過剩的經濟發展模式,所以幾乎全世界後發國家在追趕先進國家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是先採用計劃經濟模式或借鑑計劃經濟模式,然後隨著本國經濟的發展逐步過渡到同國際接軌的市場經濟模式。計劃經濟模式下的政府指令性干預配合以社會主義信仰使蘇聯得以集中資源辦大事,我們可以設想在市場經濟模式下蘇聯以軍工為代表的重工業的發展可能仍將滯後多年,至於在後來的歷史演變程序中計劃經濟模式逐漸暴露出來的缺陷正是需要透過改革加以糾正的,遺憾的是蘇聯並未完成時代所賦予的這一糾正任務。

    除了因歷史原因形成的規模體量優勢和蘇聯自身體制的原因外,二戰為蘇聯的大國崛起客觀上提供了外部機遇——儘管蘇聯在二戰中的損失不可謂不慘重,然而蘇聯透過二戰所收穫的也同樣甚為豐厚:首先就是蘇聯的工農業生產潛力在二戰的刺激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相比戰前規模體量優勢更加明顯;其次德、日、意等法西斯國家在二戰中被徹底擊敗,失去了參與大國博弈的資格,即使是身為戰勝國的英、法也在戰爭中遭到大幅削弱,儘管蘇聯的損失更為巨大,但由於蘇聯的規模體量優勢使其具有比英、法更快復原的潛力,而當蘇聯復原之後放眼全球已只剩下美國還堪為對手了;最後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使蘇聯的戰略空間大為拓展,世界開始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兩極對峙的格局。

  • 5 # 手機使用者60669424220

    沙皇滅亡之前的1917年……俄羅斯人均收入大約是美國的80%……並不是什麼窮困潦倒的狀態……當時俄羅斯人口大約是美國一半,GDP大約是美國的40%……

    蘇聯時期,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消耗資源的重工業還可以……其它的一塌糊塗……至於那時的GDP,乏善可陳……所謂“超級大國”的地位主要靠粗大的重工業支撐……隨著積體電路、電腦、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嚴重缺乏新技術創新的蘇聯經濟陷入窮途末路……

    89年時GDP大約是美國的20%……

    現在GDP不足美國的5%……

    這才是真正的變化趨勢……相對美國來說,基本上單邊下降……五十年代有一個短暫上升,也不過是藉著二戰勝利搶德國的結果……

    從相對於美國的GDP來說……俄羅斯最強大的時期絕不是蘇聯……恰恰是被蘇聯消滅的末代沙皇時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美洲獨立戰爭首先在北美英屬殖民地爆發,而不是在南美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