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是史社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序齒的24個兒子中,九個參與了皇位之爭。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後四阿哥胤禛繼承了皇位,史稱雍正。

    二阿哥胤礽剛滿週歲就被立為太子,極受康熙寵愛。但隨著各位皇子們的長大冊封,個個都想把皇太子拉下馬。隨著胤礽親叔父、重臣索額圖被殺,胤礽的太子之位開始懸了。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林哈蘇行宮,胤礽每晚都到康熙住所,從縫隙中向內窺視,最終讓康熙忍無可忍,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廢除太子。眾阿哥們彷彿聽到了爭奪皇位的號令槍響。

    大阿哥胤禔是庶長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歡。因八阿哥胤禩小時候養在胤禔生母惠妃身邊,反正無望奪位,所以轉而支援老八。他又向康熙提議殺了胤礽,康熙十分心寒。又有三阿哥胤祉揭發大阿哥用妖邪之術害太子,大阿哥被康熙囚禁。因為大阿哥的牽連,八阿哥也被囚禁,但後來釋放。

    1709年,胤礽復位。1711年,被告發與朝廷大臣結黨營私。1712年,再度被廢,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見此亂局,主動退出競爭。

    四阿哥本來是個太子黨,但見太子再無復位可能,自己另起山頭,十三阿哥為附庸。老九、老十本來就是八阿哥的附庸,隨八阿哥一起支援和四阿哥同母同父的十四阿哥。這時朝堂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兩大勢力的角逐。

    1718年,十四阿哥胤禵出征。四阿哥胤禛留守京城,又慢慢接手了康熙的很多政務。1722年,康熙病故於暢春園。步軍統領隆科多宣佈康熙遺詔,立四阿哥胤禛為帝。老十四趕回來時,一切已經塵埃落定。

    九子奪嫡以雍正即位告終。八爺黨全部遭到雍正清算。唯獨十三阿哥胤祥,一生為雍正王朝貢獻甚大,賜鐵帽子王,世襲罔替。

  • 2 # 邊讀邊看話歷史

    從古至今大大小小的家產之爭,比較有名的就屬康熙的九個兒子爭皇位了,《步步驚心》等電視劇把這段歷史反覆改編演繹,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能爭皇位?“九子奪嫡”的來龍去脈又是怎樣的呢?

    記得當年《雍正王朝》,飾演康熙帝的焦晃先生曾感慨,分析康熙這個人,真是個好父親啊。此評價不虛。

    康熙帝八歲喪父(實際年齡不足七歲),十歲喪母(指親生母親佟佳氏),且他的父親順治,活著的時候也未必重視他這個兒子(他說過董鄂妃生的皇四子是他“第一子”嗎,那麼包括康熙在內的前三個皇子……)。

    或許因為這樣的少年經歷,康熙是很重視家庭和子女的。

    康熙帝一共有35個皇子和20幾個公主,對這些孩子,他這個做父親的都是很負責任地愛著、教育著——當然,方法是否有失當之處,是另外一回事。

    所謂“九王奪嫡”,指的是康熙的九個年齡較大的兒子爭當太子的事。歷來人們都重視其骨肉相殘的一面,其實,能夠出現“九王奪嫡”,也是康熙帝教育成功的一個表現。

    康熙帝對皇子們的學習非常重視,文才武功,都請最好的師傅教他們,且說這九王裡,多數都是“學霸”,且有特長。

    先說太子,也就是皇二子胤礽。康熙十四年(1675年),剛滿一週歲的二阿哥胤礽被冊立為皇太子,那時,康熙自己也才二十歲出頭。

    胤礽之所以這麼早就被封為太子,一是因為他出身高貴,母親是康熙的結髮妻子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按照儒家正統觀念,他是貨真價實的“嫡長子”。

    二是赫舍里氏在生胤礽時難產而死,痛失愛妻的康熙特別看重這個孩子,才早早地就立為太子。

    皇太子長大後,文通滿漢,武熟騎射,深得父皇康熙的寵愛,常被委以祭祀、監國等重任。其他八“王”,實際上“王”是虛稱,他們實際的頭銜,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等。

    皇長子胤禔,在康熙的成年皇子中年齡居長(前面四個皇子都早夭,沒有進入排行),很早就開始參與政事,也很受康熙信任。

    皇三子胤祉,文化水平較高,現存最大的類書《古書圖書整合》就是他主持編纂的,在文化人中有很高的威望。

    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不用多說,他的缺點很多,名聲不好,但不得不承認,康乾盛世,沒有他承上啟下是不成的。

    皇八子胤禩,胤禛最主要的對頭,單是這一點,就不可小視。他能團結皇九子、皇十子,甚至胤禛的親弟弟皇十四子,在朝廷內外有“賢王”之譽。

    皇九子胤禟,胤禩的鐵桿,有兩項特長,會外語,還喜歡搞發明。

    皇十三子胤祥,胤禛唯一的鐵桿,也是雍正朝最得用的親王,雍正的很多政務,都交由他辦理。

    皇十四子胤禎,傳說中康熙帝看中的繼承人,也不用說了,能力差的,康熙怎麼會看中。

    說到這兒,“九王”之中,能力強的已經佔了八個,只有皇十子胤䄉一個,似乎能力一般,不過他出身較高,母親就是《甄嬛傳》裡所說的溫僖貴妃。

    排行前十四個的,還有幾個沒參加奪嫡,皇五子胤祺、皇十二子胤裪,人比較老實,皇七子胤祐,有殘疾,皇六子(胤禛的弟弟)夭折。

    高陽先生在他的《紅樓夢斷》裡說,康熙把皇十四子之前的皇子們看做“大兒子”們,事件發生時,他們都已經成年,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王府,而且也開始為父親康熙“工作”了。

    假如康熙是個普通的富家翁,有這麼多成年的、有能力的兒子,肯定會為自己的教育如此成功而驕傲的。可惜,皇位只有一個。

    “九王奪嫡”的緣起,是康熙廢立太子。太子胤礽,各項“硬體”都堪稱“完美”,卻由於“父皇”的過分寵愛,逐漸養成了驕縱和暴戾的性情,動不動打人罵人、索要東西。

    後來,由於“父皇”康熙一直很健康,絲毫沒有讓位之意,皇太子逐漸顯露出了崢嶸面目。

    終於有一天,康熙忍無可忍,當著文武百官的面令其跪下,一邊哭著一邊數其罪狀,越說越氣,竟至哭倒在地。

    後來,康熙正式昭告天地、宗廟,將皇太子廢黜。這次廢太子,對康熙的精神刺激很大,致使他一連六日六夜“未嘗安寢”,一談起此事就“涕泣不已”。

    但是,麻煩還在後頭,太子之位空缺,其他“八王”蠢蠢欲動。

    首先“跳出來”的是皇長子。康熙帝命他看守胤礽,他居然說出了要幫父皇殺掉胤礽的蠢話,使康熙帝極為寒心,遭到了嚴厲的斥責。

    皇八子胤禩在諸皇子中可能是能力最強的,他拉幫結派,與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四子胤禎結成“皇八子黨”,並有許多有實力的朝臣作為外援。

    然而“皇八子黨”很快就引起了康熙的警覺。有一次,皇十四子胤禎極力推薦胤禩,言語間不慎衝撞了康熙,康熙大怒,拔出刀來要殺胤禎,幸虧皇五子胤祺跪抱勸止,才沒有釀成大禍。

    不久,皇三子胤祉揭發皇長子胤禔曾用“魘鎮”的方法來謀害皇太子。康熙開始懷疑胤礽此前的種種不當行為,可能是中了魔法。

    而諸子的“奪位大戰”更讓他憂心忡忡:“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置乾清宮,爾等束甲相爭耳!”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將來我死了,你們(兒子們)一定會把我的屍身放在乾清宮不管,為皇位打得不可開交!”

    幾個月後,經過反覆考慮的康熙終於下定決心,復立胤礽為皇太子,以絕其他諸子之望。

    皇太子復立,但是過了兩年,又發生了皇太子潛通託合齊等人“保奏”自己早即帝位的事件。對此,康熙怒不可遏,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廢掉胤礽的太子位。

    康熙帝第二次廢黜太子,不像第一次那麼痛苦,而是“毫不介意,談笑處之。”更有意思的是,此後多年,對立太子的事,他也絕口不提了。

    不過,這第二隻靴子總得落下去吧?皇位將來總得有人繼承吧?康熙爺,您到底咋想的呢?未來的皇帝,胤禛,這時又在幹啥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是怎麼入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