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kyddvnj
-
2 # 西門遊記
納斯卡線條之謎:“畫”了2000多年,怎麼一點都沒風化?
如果沒有這些神秘的線條,可能這片小小的平原地區都沒有名字,而線條所在的這座小鎮,可能會和世界上大部分小鎮一樣寂寂無名。有時候奇蹟的發生就是那麼簡單,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一個不經意的轉身,或者,一次不經意的出行。
1939年6月22日的一次乘坐飛機出行,讓一位名叫保羅的博士無意間發現了平原上的這些神秘線條。起初,他以為這只是古代印第安人的灌溉系統,但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這些線條似乎可以組成一個特殊的形狀,而其中最長的一個線條的指向,正是夕陽的方向,而這一天,正是南半球的冬至日。
之後考古學家開始對納斯卡線條進行全面細緻的研究,他們發現,那些首尾相連的線條,都可以組成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有些是動物,大部分都有著上百米的體型,其中一隻“蜂鳥”有300米左右,還有108米的捲尾猴、188米的蜥蜴、122米的禿鷲。而關於神秘的納斯卡線條,有幾個關鍵的資料,相信會讓你更吃驚。
①納斯卡線條長度區間為5-100米,寬度只有15釐米,深度0.9米;
②納斯卡線條所包括的範圍有450平方公里,已發現的線條中有800多條直線、300多個幾何圖案、70多種動植物甚至是人類的造型;
④納斯卡線條構成的形象中,最長的是一隻脖子像彈簧一樣奇怪的600米巨鷺。
自發現之日起,納斯卡線條的秘密就一直都沒有被解答,它們到底在表達著什麼?2000多年前的納斯卡人在不該有空中指導的情況下,是怎樣將它們“畫”出來的?而且這兩個問題本身也是問題:它們真的是要表達什麼嗎?它們真的是古代納斯卡人“畫”出來的嗎?鑑於這些問題至今都沒人能回答,我們來討論一個能回答的問題:
納斯卡線條在這片平原上已經存在了2000多年,線條清晰輪廓分明,為什麼一點風化的跡象都沒有?原因其實應該從兩個方面說起。
其一,納斯卡線條所處位置的氣候。納斯卡和朱馬納大草原位於利馬南約400公里的草原上,距離安第斯山脈西岸的智利不遠。智利就是一個雖然離海很近但氣候乾燥的國家,這裡也差不多,因為大山擋住了季風,幾千年來這裡幾乎沒有強風,沒有風就難以帶來雨水,乾燥的氣候也是納斯卡線條“保質期”超長的一個原因。
其二,納斯卡線條的“畫法”。如果只是簡單地在沙土地上畫,肯定保持不了2000多年,納斯卡線條的畫法雖然簡單,但確實有效。平原上並不是只有土壤和砂礫,其上還鋪有一層薄薄的火山岩和礫石,深色的岩石和白色的土壤,讓“繪畫”變得非常簡單,作者只需要按“圖紙”將岩石搬走露出土壤,就算完成,而沒搬走的岩石就成了底色,一般的風是無可奈何的。
納斯卡線條沒被風化的原因不難找,但其餘所有關於它的秘密,卻沒人能解答出來,那麼對於那些神秘的納斯卡線條,你有多少了解呢?
回覆列表
納斯卡線條位於南美洲西部的秘魯南部的納斯卡荒原上,是存在了2000年的謎局:一片綿延幾公里的線條,構成各種生動的圖案,鑲刻在大地之上,至今仍無人能破解——究竟是誰創造了納斯卡線條、它們又是怎樣創造出來的、神秘線條背後意味著什麼,因此納斯卡線條被列入十大迷團。 有數以百計的個別圖形,出自簡單的線條,以複雜排列構成魚類、螺旋形、藻類、兀鷲、蜘蛛、花、鬣蜥、鷺、手、樹木、蜂鳥、猴子和蜥蜴。 相關猜測 線條主人 納斯卡和朱馬納大草原在利馬以南約四百公里, 位於秘魯海岸的乾旱的草原上,佔地約四百五十平方公里。 這些線條圖大約刻於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間,就其數量、自然狀態、大小以及連續性來說, 它們是考古學中最難解開的謎團之一。有些線條圖描述了活著的動物、植物,想像的形象,還有數公里長的幾何圖形。 這些物品被認為是用於與天文學有關的宗教儀式。 納斯卡線條圖約出現於公元1世紀。在遼闊的荒漠上,有人用網狀線條,蝕刻出巨形飛禽走獸的圖案。 納斯卡線條圖是一種巨形的,鏤刻在納斯卡山谷的潘帕·因哈尼奧荒漠中的一些奇怪的超大圖形。有直線形、幾何圖形,還有飛禽走獸等各種各樣的圖形。在地面上,它們似乎像在暗紅色的砂礫上一條條彎彎曲曲的小徑。只有從高空往下觀望時,這些線條才能呈現各種獸類的巨大圖形。 例如:一隻50米的大蜘蛛;一隻巨大的禿鷹,其翼展竟達120米;一條蜥蜴有180米那麼長;而一隻猴子則有100米高。 這些迷宮般的圖案佔地500平方公里,它們是靠移開堅硬的表層石塊,讓下層黃白色的泥土露出地面而創造出來的。 關於用途 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古納斯卡人分配水源的標誌,而那些圖案是不同家族的族徽。人們發現,在那些的圖案覆蓋的地下,分佈著大量的水渠。這一說法較易為人接受,因為納斯卡平原是一片很荒涼的平原,幾乎是沒有降雨的。 1983年,一支義大利的考古隊在納斯卡地區發現了大量的陶器,這些陶器上都裝飾有一些動物圖案。而這些圖案在荒漠上又以更大的規模重複出現。這些圖案的相同使人們相信神秘的線條是古納斯卡人所為。根據納斯卡製陶風格的不同,考古學家們把納斯卡文明分為5個時期。考古學家線上條所處的地層裡,找到了那些陶器,由於處於同一地層,因此納斯卡線條的年代與陶器的年代是非常接近的。而透過對陶器的碳14測定,人們得出了陶器的年代,從而也就間接得出納斯卡線條的製作年代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300年。 納斯卡平原上最常見的是黃沙和黏土,上面鋪著一層薄薄火山岩和礫石,長期的風吹日曬使它們發黑變暗。在這些所謂天然黑板上畫線條,不過就是古納斯卡人颳去幾釐米的岩石層,讓下面蒼白的泥土顯露出來。如果是在另外一種氣候條件下,也許劇烈的外界侵蝕會在數月內磨蝕掉這些線條,但納斯卡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地區之一,再加上那裡幾乎沒有強風,因此風蝕也微乎其微。寸草不生的納斯卡高原是如此貧瘠,如此與世隔絕。這些都為納斯卡線條保留至今提供了條件。 自1926年人們發現了這些圖案後,眾說紛紜,然而對這些圖案想表示的意圖,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艾爾弗雷德·克魯伯和米吉亞·艾克斯比,這兩個最早注意到這些圖案的人以為,這些是灌溉用的水渠。後來,艾克斯比認為這些小徑與印加帝國的“神聖之路”相似,那些圓椎形石堆是“聚焦”(即這些線條的聚合相交點),也可能是舉行禮儀活動的場所。 保爾·考蘇克在1941年到達該地時,在夏至那一天,他碰巧觀察到太陽恰好就是從這些紅條中某一條的末端的上空落下去的。這一奇妙的現象他認為,這裡是世界最大的天文書。 猜測1:星球運動 德國學者瑪麗亞·萊因切在經過30餘年潛心研究之後,提出相同的理論。她解釋道,這些直線與螺線代表星球的運動,而那些動物圖形則代表星座。在所有的理論中,最出名卻又最牽強附會的要數埃裡克·馮丹尼肯在他那本《上帝的戰車》一書中所作的解釋:這些是為外星人來參觀而留下的入口處標記。另一種同樣異想天開的妙說是,古代時,這裡的人乘坐在熱氣球上留下這樣的殘跡。這一猜度的依據是,這些圖案在空中才看得清楚,還稱圖案中有許多看上去很可能是當時為使氣球飛離地面時那些燃燒物留下的痕跡。不過,喬奇艾·馮布魯寧又聲稱這是賽跑比賽時留下的軌跡。 猜測2:地圖 考古學家喬斯依·蘭其奧則更直接而簡單地把這一切解釋為地圖,標出的是一些進入重要場所的通道,比如地下水渠等等。古人因為沒有紙張來作為記錄資訊,只好透過大地來紀錄水源標記,並且,比例是一比一。對於地上畫的各種各樣的動物圖案,那就更好解釋了,就像我們現代人給周圍地區起的名字對於這些圖案形成的時間的爭論則少多了。 考古學家們最新的估計是出現在公元1世紀前後,這估計比原先的推算更早些。然而,不管是行家還是非專業的分析家都無可置疑地對其魅力感到難以抗據。為了讓它們能一直儲存下去,當今已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例如,參觀者不準步行或驅車前往。在納斯卡北部20公里處,建了一座瞭望塔,專為不宜乘飛機的遊客們,提供斜向觀望其中三個圖案的機會。倘若站在平地上去觀看,那麼這些奇妙的圖案將即刻失去其所有的魅力,因為它們規模之大,式樣之繁多,是難以被覺察的。 納斯卡山谷這塊遼闊的考古沃土,還孕育了一座座卡瓦奇錐形塔。那裡眾多的土磚建築和昆切(用木條,藤,竹等捆綁在一起,外面塗蓋泥土的建築)雖然平淡無奇,但是有幾幢建築物運河不一般,它們也許是公眾聚會進行祭奠活動的場所。 特殊寺廟 這是一座有石階的塔狀寺廟,建造在一個斜坡上,隨坡度逐漸增高到20米。廟前及最高處,都有長方形土磚砌成的牆。寺廟底基周圍有用土誇砌的房間,還有一些廣場,其中最大的有45×75米。在納斯卡文化早期(從公元100—800年間),教士佔有一席之地。但是那裡的宗教活動卻鮮為人知。不過,後人能從那裡的陶器以及紡織品上的動物圖案推斷出幾種當時被視為神聖的動物,如:貓科動物。另外,那裡還埋著不同時期的一些墓穴,從有些墓穴中,人們還挖掘出一些當時的納斯上學人所使用過的陶器和吃過的食物。 在秘魯許多博物館裡存放著許多展現納斯卡各個時期的文化的陶製品,其中最出名的是存放在利馬的一件精品。早期的陶壺以其現實主義手法之描繪為特點,壺上用多種色彩畫出各種飛禽走獸(禿鷹、美洲駝、蜂鳥等動物)以及莊稼(玉米、辣椒、利馬豆等)。後期的圖案就更抽象了,而陶壺本身則更笨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