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殘夢意難平
這問題很簡單。
宋朝以前,年號多變。 譬如宋徽宗年後就有:建中靖國,崇寧,大觀,重和,宣和。所以史書只能以廟號來稱呼皇帝,如果用年號很多人會懵逼。所以,宋朝以前民間和官方對皇帝的稱呼是一致的。
明清時代,一個皇帝一個年號。
所以民間為了溝通方便,直接採用皇帝年號稱呼某位皇帝。但是官方記載和在朝堂之上,是不允許的。比如說紀曉嵐在乾隆面前叫雍正皇帝,那罪過就大了,必須稱世宗皇帝。
明清還有一種官方叫法。
在廟號的基礎上加諡號。譬如皇太極諡號為文,那麼官方一般叫皇太極太宗文皇帝。
總之,年號只是民間的叫法。官方從漢朝開始就有明確的規定,史書對皇帝的稱呼就是廟號或者諡號。
-
3 # 揚沙蔽日
中國古代不知道有公元紀年這一說,即便後來知道也不屑使用,堂堂中華嘛。古人紀年,天干地支,比如甲子年,乙丑年。這有個問題,六十年一輪迴,如果紀錄重要史料容易分不清是哪一輪的甲子乙丑。
這些問題在秦大一統之前,一般以王紀年,比如周,就說武王幾年,文王幾年。漢初也這樣記,比如高帝幾年,據傳漢武帝首創年號,開始建元,換年號叫改元。這樣就進入了年號紀年時代。
明之前,皇帝都愛改年號,有高興事改改,慶祝慶祝,遇上不順的事也改,轉轉運氣。如果以年號稱皇帝,一個皇帝多個年號,比如唐玄宗,既可以叫開元皇帝,也可叫天寶皇帝,就亂了,宋欽宗倒是隻有一個年號,靖康皇帝,他要知道這個年號這麼倒楣,肯定要改,不過還沒趕上改就沒權力改了。
朱元璋這個人文化不高,什麼慶祝啊轉運啊,改年號歌功頌德啊,一律不需要,嫌麻煩,洪武一個年號用到駕崩,後來的皇帝敬祖循禮,都用一個年號,土木堡被抓的那個明英宗算兩次登基,用了倆年號。到清朝,皇太極金改清,改了一次。入關後,清朝奉明為正統,基本全盤沿用了明制,皇帝也是一帝一號。
明以前皇帝廟號諡名不長,年號多改,所以習慣稱.廟號或諡號,比如漢武帝是諡號,唐太宗是廟號。明以後,皇帝諡號越來越長,.尤其老百姓稱呼以前的皇帝,根本記不住,一帝一號的年號便廣為流行,什麼洪武皇帝了,康熙皇帝了之類的。
回覆列表
因為明朝以前,皇帝一般都有好多個年號,用起來很容易混亂。而明清皇帝大多隻有一個年號,用起來方便。
其實漢朝的漢武帝之前的君主,是沒有年號的,只有諡號與廟號。在商朝,稱呼君主多稱呼其廟號,而後來周朝則稱呼諡號更多。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不滿“子議父,臣議君”的做法而自稱“始皇帝”,廢除了廟號與諡號。漢朝建立以後,高祖劉邦再次恢復了諡號與廟號。
然而,廟號與諡號畢竟還是皇帝駕崩以後才使用的,皇帝在世的時候多稱呼“今上”,皇帝駕崩以後,諡號廟號沒定,暫時稱作“大行皇帝”。直到漢武帝時代,劉徹發明了年號,“建元”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年號。
歷史上,直到明朝以前多以廟號來稱呼皇帝,而不是用年號。因為明朝以前的皇帝,大多都會有很多個年號,非常容易引起混亂。
明朝以後,明清兩朝皇帝多隻有一個年號,所以可以以年號來稱呼皇帝,也用不著使用“今上”這樣的稱謂,比如永樂帝朱棣、嘉靖帝朱厚熜等。
後來的清朝,也因為只能用一個年號所以大多非常謹慎。順治帝福臨、康熙帝玄燁、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曆、嘉慶帝顒琰、道光帝旻寧、咸豐帝奕詝、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湉與宣統帝溥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