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晴愛睡覺

    相國:

    官職名稱,在先秦經常存在,軍政不分家;秦武王時廢相國之職,設立左右丞相,一人領兵,一人主政!

    丞相:

    官職名稱,秦始皇一統天下,設立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中丞相負責協調百官,幫助皇帝處理事務,太尉負責領兵,御史大夫負責打小報告。

    宰相;

    指的是乾的事情,宰相就是宰輔,中書門下平章事,樞密使都可以成為宰相,反正就是文臣武將中的帶頭大哥,類似於清朝的軍機大臣!某方面說了算!

    內閣首輔:

    針對乾的事情,內閣幾個輔臣中的帶頭大哥,內閣制是明朝皇帝的諮詢機構,後期負責針對朝政提出解決辦法,據有草擬權,不具有決策權

  • 2 # 最吧啦剪輯

    相國與其它截然不同,相國一般權利特別大,孔子就曾被拜為魯國相,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認為權利過大,有威脅皇權的風險,所以便撤了這個職位。

    後來劉邦再設此職,蕭何就曾從丞相升為相國,由此可見,相國權利比丞相的,到了漢朝末年,有個著名的相國——董卓。

    丞相和相國一樣,是個官名,意思就是輔佐之意,但是權利也過大,後來又建立三公九卿稀釋丞相的權利。

    至於宰相,其實不是一個具體的官職,而是一種地位,品級不一定都特別高,是一種制度。

    內閣首輔乃是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之後建立的輔國職位,品級不高,但朱元璋死後,權利逐漸變大,只是換了個名字,內閣大臣實際還是“宰相”。

  • 3 # 公子皇鋣

    相國、丞相、宰相、內閣首輔都是不同時期宰相的不同稱呼。

    宰相

    宰相是中國封建社會對君主負責、總攬朝政的人,但是宰相本身並不是一個固定官職名稱,宰相作為正式官職稱呼可能只有遼代。

    宰相在大部分時間裡有這些職稱:秦朝丞相,漢代相國、丞相,隋唐的尚書令、中書令、同平章事、同三品,宋代的同平章政事、參知政事等等。

    雖然相國、丞相、內閣首輔都可以稱之為宰相,但是他們之間還是有著差別的,最大的差別就是權勢的差別,在權勢上基本可以認為:相國>丞相>內閣首輔。

    相國

    相國總攬朝政,可能是職權最重的宰相了,他只對皇帝一人負責,只設有一個,而且和丞相可以同時設立,這個時候的丞相可能不止一個,是相國的副手、低一層級。

    可能是相國的權勢過重,很君主集權有著根本利益衝突,所以在漢代以後基本上不在設立相國,漢代以後的相國基本上就是權臣篡位的前兆了。

    丞相

    在取消設立相國之後,丞相就成了職權最重的官職,成為輔佐皇帝總理朝政的官員,百官之首腦,丞相作為宰相官職名稱的時候,職權還是很重的。

    丞相一般設左右兩位,兩人分割相權,共同輔政,相比較於隋唐以後三省長官(中書令、尚書令、尚書僕射、門下侍中)和同平章事、同三品等為丞相的群相制時期,職權不可同日而語,要高上許多。

    應該還是處於削弱相權的原因,隋唐以後實行三省長官和加銜制度的群相制,把相權進一步分割削弱,進一步鞏固皇權,加強皇帝集權統治。

    內閣首輔

    內閣首輔是明代首席大學士和清代領班軍機大臣的習稱,說實話稱呼內閣首輔為宰相有些勉強,更不要說其他內閣輔臣。

    中國的內閣制始建於明初,很長一段時間內內閣大學士品級很低,只是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根本不像以前的丞相有決策權,能夠統領百官,處理朝政。

    後期經過逐漸發展,內閣輔臣權勢慢慢大了許多,但是也只相當於弱化版的群相制度,而且內閣大臣基本上都沒有決定權,只有建議權,個別權臣例外一點,這個時期的內閣和國外資本主義的內閣制有著很大差異。

    綜上,相國、丞相和內閣首輔雖然都是宰相,但是權勢和地位卻相差很大,這可能是由於相權和皇權對立爭鬥過程中相權處於劣勢地位導致的,也是封建帝王集權統治的必然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封王的等級,比如親王,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