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張柬之、宋璟、郭正一、武三思等。
1、狄仁傑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個月後,為酷吏來俊臣誣以謀反,奪職下獄,貶為彭澤縣令。營州之亂時,得到起復。
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用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2、張柬之
張柬之(625~706年),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人。唐朝名相、詩人。
涉獵經史,進士出身,授清源縣丞。以賢良方正科入試,擢監察御史、中書舍人。論事得罪武則天,出任合州刺史、蜀州刺史、荊州長史。得到宰相狄仁傑舉薦,遷洛州司馬。狄仁傑再薦之,拜刑部侍郎。再得姚崇推薦,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聯合桓彥範、敬暉等人,乘著武則天生病,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李顯復位,復辟唐朝。拜吏部尚書,封漢陽郡公,累封漢陽王。除惡不盡,遭韋后和武三思排擠,再貶流放瀧州,氣憤致死,時年八十二。追贈司徒、中書令,諡號文貞,配享唐中宗廟庭。
3、宋璟
宋璟(663年—737年),字廣平,邢州南和(今河北邢臺市南和縣閻裡鄉宋臺)人 。唐朝名相,北魏吏部尚書宋弁七世孫。
博學多才,擅長文學。考中進士,授上黨縣尉,遷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官至吏部尚書、刑部尚書。開元十七年(729年),拜尚書右丞相、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公。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五,追贈太尉,諡號文貞。
先後歷仕武后、唐中宗、唐睿宗、唐殤帝、唐玄宗五朝,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與姚崇同心協力,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與房玄齡、杜如晦、姚崇並稱唐朝四大賢相。
4、婁師德
婁師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人,唐朝宰相、名將。
婁師德進士出身,由江都縣尉累遷至監察御史。後以文官應募從軍,西征吐蕃,立有戰功,被任命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主持屯田。又升任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
長壽元年(692年),婁師德回朝,任夏官侍郎,次年拜相,不久又任河源等軍檢校營田大使,內遷秋官尚書。後因征討吐蕃兵敗,被貶為原州員外司馬。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婁師德再次拜相,改任納言,次年出任隴右諸軍大使。699年(聖歷二年),婁師德病逝,追贈涼州都督,諡號貞。
5、武三思
武三思因為是武則天的侄子而獲武則天起用,由右衛將軍累進至兵部、禮部尚書,並監修國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大封武姓宗族為王。武三思被封為梁王,賜實封一千戶。
武三思性格跋扈,又善於阿諛奉承。早在光宅元年(684年),武三思就屢勸武則天先殺掉韓王李元嘉和魯王李靈夔等。
垂拱四年(688年),武三思以韓王、魯王等和起兵反武的越王李貞、琅邪王李衝等通謀,均賜死,並盡殺其黨羽,為武則天稱帝掃清道路。
狄仁傑、張柬之、宋璟、郭正一、武三思等。
1、狄仁傑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個月後,為酷吏來俊臣誣以謀反,奪職下獄,貶為彭澤縣令。營州之亂時,得到起復。
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用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2、張柬之
張柬之(625~706年),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人。唐朝名相、詩人。
涉獵經史,進士出身,授清源縣丞。以賢良方正科入試,擢監察御史、中書舍人。論事得罪武則天,出任合州刺史、蜀州刺史、荊州長史。得到宰相狄仁傑舉薦,遷洛州司馬。狄仁傑再薦之,拜刑部侍郎。再得姚崇推薦,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聯合桓彥範、敬暉等人,乘著武則天生病,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李顯復位,復辟唐朝。拜吏部尚書,封漢陽郡公,累封漢陽王。除惡不盡,遭韋后和武三思排擠,再貶流放瀧州,氣憤致死,時年八十二。追贈司徒、中書令,諡號文貞,配享唐中宗廟庭。
3、宋璟
宋璟(663年—737年),字廣平,邢州南和(今河北邢臺市南和縣閻裡鄉宋臺)人 。唐朝名相,北魏吏部尚書宋弁七世孫。
博學多才,擅長文學。考中進士,授上黨縣尉,遷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官至吏部尚書、刑部尚書。開元十七年(729年),拜尚書右丞相、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公。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五,追贈太尉,諡號文貞。
先後歷仕武后、唐中宗、唐睿宗、唐殤帝、唐玄宗五朝,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與姚崇同心協力,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與房玄齡、杜如晦、姚崇並稱唐朝四大賢相。
4、婁師德
婁師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人,唐朝宰相、名將。
婁師德進士出身,由江都縣尉累遷至監察御史。後以文官應募從軍,西征吐蕃,立有戰功,被任命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主持屯田。又升任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
長壽元年(692年),婁師德回朝,任夏官侍郎,次年拜相,不久又任河源等軍檢校營田大使,內遷秋官尚書。後因征討吐蕃兵敗,被貶為原州員外司馬。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婁師德再次拜相,改任納言,次年出任隴右諸軍大使。699年(聖歷二年),婁師德病逝,追贈涼州都督,諡號貞。
5、武三思
武三思因為是武則天的侄子而獲武則天起用,由右衛將軍累進至兵部、禮部尚書,並監修國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大封武姓宗族為王。武三思被封為梁王,賜實封一千戶。
武三思性格跋扈,又善於阿諛奉承。早在光宅元年(684年),武三思就屢勸武則天先殺掉韓王李元嘉和魯王李靈夔等。
垂拱四年(688年),武三思以韓王、魯王等和起兵反武的越王李貞、琅邪王李衝等通謀,均賜死,並盡殺其黨羽,為武則天稱帝掃清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