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魏武帝 曹操 (為追諡,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220—226
魏明帝 曹睿 226—239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厲公) 239—254
高貴鄉公 曹髦 254—260
魏元帝 曹奐 260—265
蜀
漢昭烈帝 劉備 221—223
漢後主 劉禪 223—263
吳
長沙桓王 孫策吳大帝 孫權 222-252
吳廢帝 孫亮 252-258
吳景帝 孫休 258-264
吳末帝 孫皓 264-280
擴充套件資料:
曹魏
曹魏興亡隨著曹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對北方的統一和屯田制、租調製的施行 ,北方社會趨於穩定,生產力逐漸恢復。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恢復的冶鐵業中,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 。洛陽、鄴城、睢陽都日趨繁華。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製。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稱魏王,建都於鄴。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曹丕稱帝,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
魏建立後不久,大權旁落。曹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勝、畢軌等人,排斥司馬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 ,司馬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建軍功。238年,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版圖 。249年,又乘曹爽奉曹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變。
後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鎮壓了起自淮南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 。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毌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後,司馬氏趁時立功,於263年出兵滅蜀漢 。兩年後,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
蜀漢
188年,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劉焉死,子劉璋繼任。劉焉、劉璋相繼鎮壓了當地豪強的反抗。207年,劉備邀諸葛亮為輔佐,提出“隆中對”戰略思想 [14] [15] 。211年劉璋邀請劉備入蜀,使擊保據漢中的張魯。214年,劉備佔據益州;219年進駐漢中,自稱漢中王。次年,留守荊州的關羽被孫權軍襲殺。
221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為大漢皇帝,國號漢,建元章武。漢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有戶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餘。劉備為爭奪已失的荊州三郡,於次年東征孫權,在夷陵被東吳陸遜擊敗退入蜀,病死白帝,劉禪繼位。
諸葛亮輔劉禪,處境困難:西南夷接連叛亂;益州郡豪強雍闓執太守,求附於吳;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響應雍闓,南中地區動亂擴大。225年,諸葛亮南征 ,此時孟獲已代雍闓據郡。當年秋天,諸葛亮敗孟獲,南中平定。諸葛亮把夷人渠帥移置成都為官,把南中青羌編為軍隊。228年,諸葛亮開始北伐曹魏。以後三年,諸葛亮又屢次北伐,都由於軍糧不濟,沒有成果。
234年第五次北伐。病死於五丈原 ,漢軍撤回,北伐停頓。諸葛亮死後,蔣碗、費禕等人相繼為相,因循守成而已。258年以後,宦官黃皓等人擅權,政治腐敗。姜維北伐,因受到朝廷和宦官掣肘,致使勞而無功 。263年,魏攻滅蜀漢,劉禪投降,姜維假投降欲復興漢室,然而失敗被殺,死於劍閣。劉禪被封為安樂公,蜀漢亡。蜀漢歷二帝,共四十三年。
東吳
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孫武后人,孫策、孫權之父。少年時,因殺賊有功,被薦為校尉。黃巾起義時,孫堅率一千五百餘人(據《三國演義》 )隨朱儁到中原鎮壓黃巾,後轉戰於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董卓之亂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在洛陽意外得到玉璽 。隸屬於袁術。在奉命進攻荊州刺史劉表之時,在峴山被劉表部下黃祖射殺。孫策字伯符,孫堅死後,孫策統領部眾,約於194年向袁術獻玉璽後借三千兵馬離開袁術,開始向江東發展,得周瑜等人相助,逐劉繇,降王朗,殺許貢。
196年獻帝遷許都以後,孫策拒袁術而聯曹操,受封為吳侯。199年,孫策擊破廬江太守劉勳,吞併其部,並取得豫章郡地。200年孫策出遊打獵,被許貢門客刺殺。孫權字仲謀,孫策死,孫權統眾霸江東。208年孫權由吳徙治京城,籌劃赤壁之戰,勢力達於荊州;210年吞併交趾士夑,取得東南半壁。211年孫權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219年孫權破關羽,佔有荊州六郡。夷陵之戰勝利,限制了蜀漢出峽發展。
229年,孫權稱帝,遷都建業,國號吳。有揚、荊、交三州。有戶五十二萬餘,人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餘,兵二十三萬。孫權尚存的困難,一是對付山越的不寧,一是在巢湖地區抗拒曹魏的壓力。東南州郡山區的山越人,阻險割據,甚至北聯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內地擴張。孫權與山越進行過多次戰爭,屢獲勝利,234年諸葛恪率軍進攻丹陽山越 ,經三年圍困,山越十萬人出山投降,其中四萬丁壯補兵,餘下的成為編戶。孫權統治的幾十年中,山越人大體與漢人趨於融合。孫權主要軍事活動在淮南。赤壁之戰後,曹操軍屢攻合肥地區,雙方互有勝負 。
東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像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東吳政權的主要支柱。孫權死後吳日趨衰弱,而魏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三次軍事叛亂後日趨強大。
司馬氏以先滅漢後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漢、代魏後又忙於新朝定製,吳政權暫得延續。269年,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籌建水師,並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279冬,西晉滅吳之戰開始,280三月攻下石頭城,孫皓降晉,吳亡。
魏
魏武帝 曹操 (為追諡,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220—226
魏明帝 曹睿 226—239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厲公) 239—254
高貴鄉公 曹髦 254—260
魏元帝 曹奐 260—265
蜀
漢昭烈帝 劉備 221—223
漢後主 劉禪 223—263
吳
長沙桓王 孫策吳大帝 孫權 222-252
吳廢帝 孫亮 252-258
吳景帝 孫休 258-264
吳末帝 孫皓 264-280
擴充套件資料:
曹魏
曹魏興亡隨著曹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對北方的統一和屯田制、租調製的施行 ,北方社會趨於穩定,生產力逐漸恢復。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恢復的冶鐵業中,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 。洛陽、鄴城、睢陽都日趨繁華。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製。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稱魏王,建都於鄴。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曹丕稱帝,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
魏建立後不久,大權旁落。曹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勝、畢軌等人,排斥司馬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 ,司馬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建軍功。238年,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版圖 。249年,又乘曹爽奉曹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變。
後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鎮壓了起自淮南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 。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毌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後,司馬氏趁時立功,於263年出兵滅蜀漢 。兩年後,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
蜀漢
188年,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劉焉死,子劉璋繼任。劉焉、劉璋相繼鎮壓了當地豪強的反抗。207年,劉備邀諸葛亮為輔佐,提出“隆中對”戰略思想 [14] [15] 。211年劉璋邀請劉備入蜀,使擊保據漢中的張魯。214年,劉備佔據益州;219年進駐漢中,自稱漢中王。次年,留守荊州的關羽被孫權軍襲殺。
221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為大漢皇帝,國號漢,建元章武。漢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有戶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餘。劉備為爭奪已失的荊州三郡,於次年東征孫權,在夷陵被東吳陸遜擊敗退入蜀,病死白帝,劉禪繼位。
諸葛亮輔劉禪,處境困難:西南夷接連叛亂;益州郡豪強雍闓執太守,求附於吳;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響應雍闓,南中地區動亂擴大。225年,諸葛亮南征 ,此時孟獲已代雍闓據郡。當年秋天,諸葛亮敗孟獲,南中平定。諸葛亮把夷人渠帥移置成都為官,把南中青羌編為軍隊。228年,諸葛亮開始北伐曹魏。以後三年,諸葛亮又屢次北伐,都由於軍糧不濟,沒有成果。
234年第五次北伐。病死於五丈原 ,漢軍撤回,北伐停頓。諸葛亮死後,蔣碗、費禕等人相繼為相,因循守成而已。258年以後,宦官黃皓等人擅權,政治腐敗。姜維北伐,因受到朝廷和宦官掣肘,致使勞而無功 。263年,魏攻滅蜀漢,劉禪投降,姜維假投降欲復興漢室,然而失敗被殺,死於劍閣。劉禪被封為安樂公,蜀漢亡。蜀漢歷二帝,共四十三年。
東吳
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孫武后人,孫策、孫權之父。少年時,因殺賊有功,被薦為校尉。黃巾起義時,孫堅率一千五百餘人(據《三國演義》 )隨朱儁到中原鎮壓黃巾,後轉戰於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董卓之亂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在洛陽意外得到玉璽 。隸屬於袁術。在奉命進攻荊州刺史劉表之時,在峴山被劉表部下黃祖射殺。孫策字伯符,孫堅死後,孫策統領部眾,約於194年向袁術獻玉璽後借三千兵馬離開袁術,開始向江東發展,得周瑜等人相助,逐劉繇,降王朗,殺許貢。
196年獻帝遷許都以後,孫策拒袁術而聯曹操,受封為吳侯。199年,孫策擊破廬江太守劉勳,吞併其部,並取得豫章郡地。200年孫策出遊打獵,被許貢門客刺殺。孫權字仲謀,孫策死,孫權統眾霸江東。208年孫權由吳徙治京城,籌劃赤壁之戰,勢力達於荊州;210年吞併交趾士夑,取得東南半壁。211年孫權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219年孫權破關羽,佔有荊州六郡。夷陵之戰勝利,限制了蜀漢出峽發展。
229年,孫權稱帝,遷都建業,國號吳。有揚、荊、交三州。有戶五十二萬餘,人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餘,兵二十三萬。孫權尚存的困難,一是對付山越的不寧,一是在巢湖地區抗拒曹魏的壓力。東南州郡山區的山越人,阻險割據,甚至北聯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內地擴張。孫權與山越進行過多次戰爭,屢獲勝利,234年諸葛恪率軍進攻丹陽山越 ,經三年圍困,山越十萬人出山投降,其中四萬丁壯補兵,餘下的成為編戶。孫權統治的幾十年中,山越人大體與漢人趨於融合。孫權主要軍事活動在淮南。赤壁之戰後,曹操軍屢攻合肥地區,雙方互有勝負 。
東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像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東吳政權的主要支柱。孫權死後吳日趨衰弱,而魏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三次軍事叛亂後日趨強大。
司馬氏以先滅漢後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漢、代魏後又忙於新朝定製,吳政權暫得延續。269年,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籌建水師,並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279冬,西晉滅吳之戰開始,280三月攻下石頭城,孫皓降晉,吳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