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寧鳴生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叡的託孤是非常失敗的。
曹叡是病死的,死時年僅36歲,只當了13年的皇帝。
曹叡是在公元238年的年初令司馬懿遠征遼東,到238年12月8日,曹睿就病了,24日,冊封皇后,封曹宇為大將軍,27日又免曹宇大將軍,改封曹爽,託孤大臣也做出更改,在去世前一天立曹芳為太子,見司馬懿最後一面,239年正月初一,魏明帝曹睿就去世了。
從生病到去世,只有不到一個月時間,曹睿的死顯得很勿忙,而且36歲正值壯年,皇后、太子都是在生病期間冊封的,就連最重要的託孤大臣也是在病重期間草率決定的。
曹睿原本計劃的託孤大臣有四個人,分別是:大將軍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而身為曹魏四朝政要秘書的孫資、劉放兩人因為與夏侯獻、曹肇不合,向曹睿進言,說輔政大臣不適合治國,而病中的曹睿未加思索的更換了輔政大臣,在孫資、劉放的建議下選擇了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
由之前的四輔臣到現在的兩輔臣,曹睿這個決定直接導致了曹魏的大權被司馬家奪去,曹睿要負主要責任。
首先,沒有立太子,病重時才勿忙立了年僅8歲的曹芳。太子是國之儲君,是國之根本,應該早立,而不是等到病重,早立太子,就會在太子身邊形成一幫輔臣,與太子相依存,共利益,有利於鞏固太子地位。
其次,輔政大臣隨意設立及更改。之前曹睿準備立的四輔臣均為曹氏及夏侯氏宗親,對於曹魏的江山肯定會維護,不至於外姓奪權,即使輔臣專權如曹爽那般,也只是專權,一沒亂殺人,二沒謀反意,相對來說,不會像司馬家那樣動不動滅族,奪權,導致江山易主。
再次,輔政大臣的人選設定應由朝臣商議決定,而不是僅聽孫資、劉放兩人報私仇而做的建議。
最後,輔政大臣人數太少,而且資歷不對稱,無法形成權制衡。人數太少就容易引起專權,一方排擠另一方後就會專權,不如四個人輔政穩定。再就是將一個毫無資歷的曹爽和一個四胡元老、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放在一起,雙方能力、資歷完全不對稱,無法制衡,導致最後的失敗。
-
3 # 曹老師xixi
不僅託孤人選的失敗,在太子選擇上也是失敗的。
曹睿在位時,政權牢牢的掌控在曹氏家族手中,並且以蔣濟王凌等士族為代表的重臣都是支援曹氏的,但就在曹睿病逝後不久,曹氏政權就已經混亂,皇帝大權開始旁落,先是曹爽弄權,後是司馬氏專權,沒有一個託孤人選選擇的是對的,可謂是失敗中的典型。
古人說“父死子繼”然後是“兄終弟及”,曹睿親子早逝,應該將皇位託付給年長的親兄弟,才能穩定曹氏大權,自古以來幼帝繼位,要麼是外戚專權要麼就是重臣專權,很容易發生大權旁落的現象,這裡就不討論年幼的問題,要有正確的輔臣,這也不是問題,後來的清朝的順治康熙都是年幼繼位,還開創一代盛世呢。
關鍵就在於曹睿託孤,原本曹睿託孤5位大臣,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及秦朗一同輔政,其實這樣是最保險的,不僅人數多,能相互制衡,並且5位大臣全部都是曹氏宗親(秦朗為曹操之妾杜夫人之子,曹操養子,非常疼愛)。後來曹睿居然聽信讒言一下罷免四位,只留下資質最差的曹爽,另外又加了一個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司馬懿就是一個定時炸彈,曹睿能不知道嗎?家族實力還大,在曹操曹丕時代就被曹氏壓制,曹睿在世時也是極力打壓,真不明白曹睿是不是最後病糊塗了。
而另外一位託孤大臣曹爽,資質太差,完全就是一個紈絝子弟,由於和曹睿關係鐵,才混得一個大將軍之職,後來也證明曹爽不僅軍事才能差,政治才能也差,並且毫無責任感,竟說出“只想當個富家翁 ”這樣的荒唐之言,妄為曹氏後代。
再看被罷免的另外4為大臣,均為人傑,
曹宇,最為年長,為曹操之子,老陳幹練性情恭順溫和(影視劇《大軍事司馬懿》給他黑成了傻子),若由曹宇輔政,至少不至於曹爽禍亂朝綱目無皇權;
夏侯獻,為夏侯霸之子,剛毅勇武,頗有其祖父夏侯淵之風;
曹肇,魏之肱骨曹休之子,擅文不擅武,據傳容貌俊美,有當世才度,魏晉玄學領袖;
秦朗,曹操養子,為人謹慎低調,深受曹操喜愛,曹丕曹睿時期也頗為器重,與之產生鮮明對比的是曹操另外一位養子何晏,曹家三代對何晏都極其厭惡,就曹爽喜歡,秦朗後曹睿時期征討鮮卑,屢歷戰功,軍事才能優異;
哪個不比草包曹爽強,劉放、孫資可謂是曹魏的罪人,為一己私慾誤導皇帝,曹睿最後也是病糊塗了,居然不問了,隨便他們了,最後既然用了2個最不該用的人。
回覆列表
不能說是失敗,是司馬懿活的太久了。曹爽前期表現出來的能力無疑是合格的,後期的錯誤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過成王敗寇之下,魏明帝的託孤成了失敗的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