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
2 # 使用者1391503003024
侏羅紀氣溫和空氣含氧量都較高,有利於冷血動物和巨型動物的生存,於是恐龍就那麼大。相比現代兩者都低了,動物個頭就矮了,而且恆溫動物就佔優勢,比如哺乳動物和鳥類。鳥類一般認為是微型恐龍的演化結果。而且肉食恐龍都是主要兩足行進的,包括四足著地的植食性恐龍也是從兩足肉食型演化而來。你看,肉食恐龍一般下肢非常強壯,上肢就顯得特別短小了。特別是有一條超級大尾巴用於平衡,前肢太大太重就不好平衡,跑不快了。它們捕食直接上口就是了,一張大嘴,俺們只能塞牙縫了。同時代的動物如鱷魚也是四足著地的。恐龍本來就指中生代的一類特定動物,你只能承認事實,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的。現代肉食目的動物有兩大分支:貓形和犬形都是四足著地,這樣跑得快。跑起來左右平衡,只有縱向的起伏,由脊椎骨來減震,這種方式更為進化,可以跑得比恐龍還要快。恐龍兩腳著地,跑起來左右晃動會降低速度,而且快了轉彎困難。也就是說,貓狗們的運動系統比恐龍要先進。
個人觀點。
首先是進化路徑問題。恐龍的祖先原本是很普通的槽齒類蜥蜴,個頭很小,靠捕食昆蟲生活。後來因為一次基因突變,骨盆結構發生了改變,使得它們可以後肢站立。具備了後肢站立和跳躍的能力後,它們的捕食能力大幅度提高,迅速朝各個生態位輻射,很快就演化出龐大的恐龍家族。
其次就是生存策略問題。對於捕食者來說,後肢奔跑和四肢奔跑相比,各有優缺點。四肢奔跑可以充分發揮腰部力量,因此速度更快。但是後肢奔跑可以解放出前肢和腰部,因此格鬥能力更強。現在的草食動物都是短跑健將,因此捕食者都朝向追求速度的方向演化。但是恐龍時代,食草恐龍普遍追求龐大的體型,奔跑速度不快。食肉恐龍如果想對食草恐龍發起有效攻擊,必須要有很強的格鬥能力,而且要能從較高的位置發起攻擊。很難想象靠撕咬腳趾頭擊敗龐大的食草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