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鷹擊長空222586001
-
2 # 使用者7119190006092
理性和知性有什麼不同?
從中國文化意識來理解: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維狀態下時,有自信與勇氣地遇事不慌且能夠全面瞭解和總結並儘快的分析後恰當的使用多種方案(這些方案可以是預備的或是臨時的)中其中的一種方案去操作或處理,達到事件需要的效果。理性是基於正常的思維結果的行為。反之就是反理性。理性的意義在於對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卻與生俱來的社會使命負責。
但從哲學意義來理解的理性是指:在我們所有一切表象中的主要區別即直觀表象和抽象表象的區別。後者只構成表象的一個類,即概念。而概念在地球上只為人類所專有。這使人異於動物的能力,達到概念的能力,概念就被稱為理性。”
基於以上理論和觀點來認識“理性”就是指意識的產生和形成:
首先,人們的意識必須正確反映對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世界的規律;
其次,在人的正常思維狀態下時,以沉著、自信和據有勇氣的態度去全面的認識、分析和總結事物的性質與規律,並迅速提出多種解決方案(或預案),選擇其中一種最佳可行方案去操作或處理,以滿足事件按照規劃目標發展的效果(概念能力。即對事物的規律性進行認識、分析、歸納總結和處理的能力)。
因此關於"理性"的認識就是指:人們在日常的社會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必須腳踏實地的去認知事物生存、發展的必然規律,並尊從事物生存、發展的必然規律去設計和規劃自身的行為與行動,以獲得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和諧與良性互動的事件需要效果,從而達成我們所希望的行為目的。
“知性“的最早概念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的,其將知識分為想象、常識、科學和數學知識、哲學等四種知識。對應這四種知識人們也有想象、信念、知性和理性等四種心理狀態或認知能力,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把“知性“稱為“被動理性“,將整個知識體系分為“感性“、“被動理性“、“主動理性“。而被動理性是與感性知覺相關聯的理性,它賦有處理感性材料的職能,不能離開感性而自存(為感覺作出認知與判斷。例如:是臉被太陽曬熱了,而不是其它部位)。
“知性“是指內在的文化涵養自然發出外在氣質,通俗的說就是讓人看一眼就覺得此人具有文化內涵的氣質,跟理性的邏輯、心機沒有什麼關係(這裡指個人感性的文學、藝術天賦的自然流露和外顯)。
回覆列表
康德分出了感性,知性,理性。 感性就是認識感性雜多,這是基於我們的先天直觀條件的,但是這裡還不是知識的。 知性是對感性雜多透過先驗範疇對其進行綜合統一。起到一個判斷的功能,到這裡已經形成了經驗知識。 理性則是起一個推理的功能。而他的作用則是引導知識進一步完善,將知識調整為體系,所用的工具則是理念。所以理性只能是調整知識的工具而不能是知識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