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邊境行者X飛翠中國
-
2 # 風水輿論
綠帽子的由來大約是從元朝開始的。元朝統治者規定妓女著紫衫,在妓院裡做工的男人戴綠頭巾,以示與正常人的區別。延續至今,就誕生了中國男人最怕的一頂帽子:綠帽子。
中國男人怕這頂帽子怕到了發瘋的地步,所謂中國男人最不可忍的兩件大事就是殺父之仇、奪妻之恨。這種懼怕延伸到女人身上,就是生死是小,失節是大,別以為只有中國的女人被貞節牌坊給束縛住了,事實上同時被束縛著的還有中國男人。妻子沒了名節,就意味著丈夫有了綠帽子,於是一幕幕刀光劍影就圍繞著這頂綠帽子展開了。上至官庭,下至平民百姓,多少人為了這頂綠帽子大打出手,血流成河 。
3. 綠帽子,從事賤業的標誌色,後演變為專門用來指妻子有不貞行為的男人。古代漢民族是重色彩的民族。漢武帝之後,隨著儒家禮樂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尚色制度也逐漸建立起來,服飾的顏色成為區別貴賤、尊卑的一種手段。唐代官制規定,六品、七品官著綠服,八品、九品官穿青服。白居易被貶為江州郡司馬,官列九品,所以,《琵琶行》詩中用“青衫”代稱。他的《憶微之》詩云:“折腰俱老綠衫中”形容仕途坎坷,人老白首仍屈身於低微的綠衫行列中。元明兩代,樂人、妓女必須著綠服、青服、綠頭巾以標誌所從事的賤業。
《元典章》規定:娼妓之家長和親屬男子裹著青頭巾。由此,“青頭巾”就與娼妓之男性親屬有了聯絡。由於青、綠二色比較接近,又同屬賤色,人們習慣於說“綠頭巾”。由於綠色與娼妓有關,後來,“綠頭巾”專用來指妻子有不貞行為的男人,並演變成了“綠帽子”。
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卷三46漢公主不諱私夫條:武帝姊館陶公主寡居,寵董偃十餘年。主欲使偃見帝,乃獻長門園地,帝喜,過主家。主親引偃出,偃奏:“館陶公主庖人偃,昧死拜謁。”帝大歡樂,呼為主人翁。
董偃十三歲入府受訓練,大概就叫“童養男”吧。不過董偃有一項特大優點,“溫柔愛人”,這種先天性格加上後天培養出來的面首特點,頗得當時一些趨炎附勢之輩喜愛,甚至有人為他獻計獻策。
其實武帝早就知道館陶公主有寵,這時候才說我想看看這裡的“主人翁”,公主順勢帶出董偃,董偃也知趣,帶頂綠帽子,這也是今天“綠帽子”詞的由來。
既然被賜予"主人翁"之號,於是他便在皇上面前以此自稱。儼然一家之主般,逗的武帝大樂,寵幸有加。
於是董君貴寵,天下莫不聞。
後來東方朔向武帝柬舉,比董偃為淫首,武帝遂減少與董偃的交往,董偃寵日衰,至年三十而終。
-
3 # 穿插游擊隊
如果一個人的配偶或戀人出軌了,我們常會說這個人被“綠”了,或者說這個人戴“綠帽子”了。“綠”成為被出軌的符號。那為何偏偏是綠色呢?古人為何瞧不上這個顏色呢?
中國古人很早就知道紅、黃、藍三原色了,加上白色和黑色,這五個顏色被稱為“正色”。其他的顏色都是用三原色調出來的,因此被稱為“間色”。間色被認為是雜色,正色則被視為高貴的顏色。古代五行學說中的金、木、水、火、土也對應這五個正色。許多王朝為了論證本朝建立的合法性,都用五行學說來論證改朝換代的合理,也都會選擇正色為本王朝的崇尚色。比如,商朝尚白,周朝尚紅,秦朝尚黑。漢朝的崇尚色比較複雜。漢高祖認為秦朝太短不作數,不算在五行輪換裡,所以主張漢朝繼周朝之後為水德,水德尚黑,故而漢初尚黑色。後來,漢武帝又認為漢朝應該是土德,所以又開始尚黃色。
古人認為綠色是“蒼黃之間”色,即蒼天的藍色和土地的黃色調和而成的顏色,不上不下,顏色不正,是卑微的顏色。北宋《廣韻》中就說綠色為“青黃色”。先秦時期,人們就看不起綠色。《詩經·邶風·綠衣》中有一句“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意思是說:上衣是綠色的,下裳是黃色的,心裡感到憂傷。這是為什麼呢?有一種解釋認為:因為古人一般以黃色為上衣,綠色為下裳,而詩裡面的搭配則是上下易位,貴賤顛倒。以此比喻夫人失位賤妾上僭,所以“心之憂矣”。以綠色代表地位卑微的妾,足以說明綠色的低賤。
古代有很多以綠色為卑賤的例子。春秋時,賣自己的妻女求食的人,都要裹綠頭巾,以示卑賤。隋唐時確定了官員品色服制度,每個級別的官員都要穿固定顏色的官服,而綠色被確定為低品級官員的官服。唐代貞元年間,《封氏見聞錄》記載,延陵令李封對凡是犯罪的官吏不加杖罰,而只是讓他裹綠頭巾以羞辱,錯誤嚴重的戴的時間長,輕微的則短,“戴綠頭巾”被當作一種懲戒手段。
到了元代,綠色成為最卑賤的顏色,並衍生出了“綠帽子”的說法。《元典章》記載:“至元五年(1268年),準中書省札,娼妓之家,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綠)巾。”意思是說,如果家中有女子做娼妓,那麼她的男性家屬就都得戴綠頭巾。綠頭巾就成為娼妓家屬的專用服飾。到了明朝,規定從事歌唱表演行業的伶人要裹綠頭巾,還要穿綠衣,將特殊行業的綠色服飾進一步以法規形式固定下來。所以元朝之後,穿綠不僅僅是卑賤了,還是一種侮辱。
由於古代娼妓家中男子戴綠色頭巾,而娼妓又大多從事賣淫活動,所以綠頭巾就成了家中女性跟別人發生關係的符號。後人不戴頭巾了,取而代之的是帽子,於是,“綠帽子”也就成了被出軌的代名詞。
-
4 # 洪良
某明星離婚案日前又出各種隔空喊話。演藝圈裡是非多,“綠帽子”這種不雅詞彙也頻頻出現。其實,用“戴綠帽子”表示妻子出軌給丈夫帶來的羞辱,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說法。
雖然“綠帽子”的特定含義是後來才有的,但中國古人那裡很久以來就把綠色看作一種“卑賤”的顏色。
早在西周時期的《詩經》中,在《邶風·綠衣》中就有“綠衣黃裳,心之憂矣”一句,是說古人以黃色為上,綠色為下,而綠作了上衣,黃作了下裳,上下易位,比喻夫人失位,賤妾上僭,所以心中就很憂慮了。
唐代貞元年間,據記載有這樣一種做法,對凡是犯罪犯錯的官吏不加杖罰,只是讓他裹綠頭巾加以羞辱,錯誤嚴重的戴的時間長,輕微的則短,可見“戴綠頭巾”已經作為了一種懲戒。
五代十國的南唐後主李煜投降宋朝後,過去的群臣也隨著投降,有些在宋朝做了小官,但官服一律為綠色以示區別,其中侮辱的成分不言自明。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三年(1370年)下詔規定,讓唱妓家的男子必須頭戴綠巾,腰繫紅搭膊,足穿帶毛豬皮鞋,不許在街道中間行走,只准靠邊走。在這裡,頭戴綠巾的含義和“戴綠帽子”的特殊含義已經很近了,都表示妻家是無良之人。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這種規矩是元代就定下來了。
朱元璋此時的一些文學作品中,對“綠頭巾”這種特殊含義已多有涉及。明末清初的《醒世姻緣傳》第72回描寫一個叫魏三封的武生娶親,新婚之夜發現新娘程大姐不是處女,將她一頓暴打,並送回程家退婚。原來,程大姐的老孃“老程婆子孫氏也料得魏三封已有武舉頭巾戴了,又要這頂綠頭巾做甚?”
而清代的《鏡花緣》第12回中,有兩個充滿道學氣息的人談風論俗,說男人一定要對自家的女人嚴加管束,否則就有“綠頭巾”之虞。
由於清代以後世人日常多不裹頭巾,而是戴瓜皮帽子,便又由“綠頭巾”引申出“綠帽子”一稱。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56回中就有這樣的描寫:“那婆娘暗想:這個烏龜自己情願拿綠帽子往腦袋上磕,我一向倒是白耽驚怕的了。”
在官場中,有些人不惜以自己的妻女姐妹等女性親屬賣身於權貴而得到的紅頂戴,《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3回有兩句聯語:“不怕頭巾染綠,須知頂戴將紅”,就是諷刺這種現象。
“戴綠帽子”這種特殊含義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相比之下,世界上其他文化中不但沒有這種特殊貶義,甚至還有以戴綠帽子為榮尚的習俗。
比如,越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男子漢都喜歡戴綠色帽子。有一種說法,越南男人戴綠帽子是要向外人表明自己家庭盛旺,多子多孫,甚至有錢有勢多妻。
每年的3月17日,愛爾蘭人要過聖帕特里克節,並作為愛爾蘭的國慶節。這一天,愛爾蘭人會舉行盛大的遊行狂歡活動,作為聖帕特里克重要象徵的三葉草是這個節日的重要象徵,他們乾脆把三葉草的綠色擴充套件成整個節日的主調:把頭髮染綠、著裝換成綠色、燈光和煙花調成綠色,甚至連河水都染成綠色,當然,頭戴的帽子也必須是綠的!滿眼之處皆是綠,難怪有人將其戲稱為“綠帽子節”。隨著愛爾蘭人後裔的全球化擴張,美國、澳洲、日本等也紛紛加入了聖帕特里克節的慶祝行列,使得這頂“綠帽子”大有走出愛爾蘭,綠遍全球之勢。
-
5 # 歷史寶藏
中國有兩頂帽子,是歷史上最為知名的。
一頂是烏紗帽,這是無數男人夢寐以求的。
另一頂是帶著顏色的帽子。
綠帽子,這是一頂每個男人都討厭的帽子。
“綠帽子”這一典故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
明代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將人戶分為民、軍、匠三等,還有一個不那麼為人所知的群體,名曰“賤民”,這一特殊群體裡,就有妓女這個行當。
教坊司其實就是明代的官營妓院,明朝有很多罪大惡極之人,其妻女被髮配教坊司,也是很嚴厲的懲罰了。
也就是說,官營的娛樂行業的諸多從業者,必須統一戴“萬字符”頭巾,腰間還需系特製的“褡膊”,妓女需要著特殊的“角冠”,穿赤褐色的坎肩。
身為大明之開國皇帝,竟然親自關心起妓女的穿著打扮,也是讓人倍感體貼。
不過,上述這些繁複的規定,都是跟前朝的蒙元學的。當然了,朱元璋的創新處也是有的,比如,要求妓女及其家屬,只能穿毛豬皮鞋,娼妓家的男子必須頭戴綠巾,上街只准在街道左右兩邊“靠邊走”等等。
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淪落風塵,全家男丁都要戴綠帽子。
綠帽子的說法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也是從明代開始,如果妻子對丈夫不忠,就有人背後悄悄指點著這個男的,笑談其頭上的無形綠帽。
-
6 # 綜藝線上
一看這個問題,頗為有趣,在咱們天朝上國,綠帽子是嘲諷遭遇婚姻不忠人士的一個專有名詞。在春秋到唐宋時代,這個詞還不叫綠帽子,而是叫綠頭巾,或者叫綠幘,是老百姓日常穿戴的著裝之一,當然也沒有我們現在“配偶出軌”的意思。但是當時有一個強制措施,有償出賣妻女的男性出門必須戴綠頭巾,被稱為娼夫。到了南北朝時期,北周名將尉遲迥手下有一支被稱為黃龍兵的精銳部隊,統一配備綠頭巾,一群綠油油的軍隊衝鋒陷陣,誰還敢攔;唐代著名詩人王勃曾作詩云“綠幘青裳,家童數百”,自此可以看出綠頭巾雖然沒有侮辱性質,但其使用者變成了士兵、家奴等階層較低的人,正如唐代詩人所言“綠幘,賤人之福也”。
正是由於這一千年裡綠頭巾大多充當下層階級得標誌,長此積累,到了元代,綠頭巾正式成為官方對某類人的鄙視物件的標誌,《元典章》規定:凡娼妓之家、家長和親屬男子都要裹綠頭巾。也就是從元朝開始,綠頭巾用來侮辱配偶出軌的趨勢便一發不可收拾。
到了明代,依然使用元代的綠頭巾習俗,規定樂戶(屬於專業歌舞的賤民群體)需要佩戴綠頭巾作為標誌,以此形成對樂戶的侮辱。隨著綠頭巾制度在民間的推廣,綠頭巾開始用來侮辱那些並非月戶的普通人家,在當時的江南地區,只要有男子的妻子出軌,便可以用綠頭巾來侮辱。
清朝時期,隨著創作小說潮流的到來,大量文人寫的小說中使用當今的綠頭巾、綠帽子的說法,也就形成了普遍意義的“綠帽子”。 延續至今,綠帽子名義上是為了維護夫妻之間的忠誠和信任,實際上是一種侮辱人被“綠”的俗語,所陳述的不是維護婚姻的忠誠,而是為了譏諷和嘲笑。總的來說,綠帽子被大量使用主要是我們身邊的一群幸災樂禍的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原因。
-
7 # 楊角風發作
不知道從何時起,人們開始對綠色的帽子產生了深深的厭惡,可謂談綠色變。
所謂“綠帽子”,現在的意思就是指夫妻雙方,有一方出軌,那麼另一方就是被戴了綠帽,而被戴了綠帽的人,往往是丟人,是沒面子的象徵。
那麼我們不免要問了,這種說法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傳起來的呢?
要知道我們現代很多人供著的關公像,他可是戴著綠油油的帽子啊,難道說他也……
比如《三國演義》中的一段描寫:
“船漸近岸,見雲長青巾綠袍,坐於船上……”
顯然,在《三國演義》中刻畫的關羽,可是忠義的代表,不可能是刻意暗示他的老婆出軌的,也就是那時候還沒有綠帽子的概念。雖然《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但畢竟是人民口口相傳後,由羅貫中整理出來的,也就是關羽的固定形象就是綠頭巾。
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綠帽子的概念呢?
早在《詩經》中就有關於綠衣服的說法:
“綠兮衣兮,綠衣黃裡。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把黃色的衣服穿在裡面,把綠色的衣服穿在外面,心裡面很憂傷,並遲遲不能舒緩這種憂傷。有人說,這就是最早的另一半出軌,自己傷心的描寫,當然,他到底為什麼憂傷,已經無從查起了。
唐朝一位學者顏師古對《漢書·東方朔傳》中有一段話做了注:
“ 董君綠幘傅韝,隨主前,伏殿下。” 顏師古注:“ 應劭曰:"宰人服也。"綠幘,賤人之服也。”
由此可見,到了唐代,人們認為穿綠色的衣服,是低賤之人才會穿的,但還沒有特指帽子。
而且那時候的官服也是靠顏色來象徵地位,比如三品以上是紫色的袍子,五品以上是緋紅色,到了六品以下,就是各種青色了。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看來他被貶成了江州司馬,心裡面還是相當壓抑的,地位也比較低,不然怎麼會穿青衫呢?也不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
真正從法律層面表明綠色是低賤之色還是元朝,元朝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的開放程度比大唐也不差,騎著馬就能來一場,男男女女,天為蓋,地為鋪,隨時迎戰。
可是征服了宋朝之後,發現了遍地的妓院,反而覺得要規範一下了,在《元典章》中:
“至元五年中書省札,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兒,娼妓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頭巾。”
到這時候,從綠色衣服是低賤之服,開始往綠帽子上轉移了……
後來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慢慢的綠帽子就特指家中另一位出軌了!
其實關於這個綠帽子還有一個傳說:
說的是有一家人,男的經常出門做生意,女的獨守空房,後來跟一個賣布的好上了。但是有一次在鬼混的時候,丈夫突然回家,嚇得賣布的藏到了床底下。
再後來,那個女子就自己想了一個辦法,給丈夫做了一頂綠帽子,只要他出遠門就讓他戴上,丈夫以為女子關心自己,也高興戴。而只要他出門做生意,戴著綠帽子從大街上走過,賣布的看到了,就知道他出門了,也就跑出來鬼混。
後來,鄰居們都知道了,看著這個男子戴著綠帽子出門,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從此就留下了“綠帽子”的傳說。
這也導致,中國基本沒有賣綠帽子的,不信,你找出一頂來我看看,當兵的戴著的不算啊!
-
8 # 水煮汗青
“綠帽子”的來歷有好幾種說法,有人說與元明時期對娼妓及其家屬的著裝有關,也有人說與春秋時期的齊莊公有關。在兩個說法之間,我認為齊莊公的故事更貼切。
齊莊公與綠帽子春秋時期,齊國的江山傳給了姜子牙的第十六世孫齊莊公身上。要說齊莊公這個皇位得來可不容易,因為最開始他的老爸齊靈公並不喜歡他,而是喜歡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公子牙。為此齊靈公還廢了他的太子而改立公子牙,並把齊莊公派到山東即墨去守邊境,在當時的即墨是蠻荒地區,齊莊公在那裡的日子過得可苦了。
齊靈公去世後,大夫崔杼等人跑到即墨把齊莊公給接回來,並幫他殺了公子牙母子,擁立齊莊公為國君。因此齊莊公的皇位離不開崔杼的幫忙,本來他應該感恩,但卻沒有。這位齊莊公居然看上了崔杼的老婆東郭姜,於是他利用君王的身份經常給崔杼指派一些外務,趁崔杼不在家的時候跑到他家中與東郭姜私通。
俗話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齊莊公與東郭姜的事情很快讓崔杼知道了,但因為人家是君王,崔杼也沒有辦法。但後來的事讓崔杼實在是忍無可忍,因為齊莊公不僅來他家做苟且之事,還把他放在家中綠色的帽子拿出去送給了別人,這是踩著崔杼的痛處來炫耀自己啊。這一舉動讓崔杼感覺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恥辱,於是便用計謀把齊莊公騙至家中將其殺害。
齊莊公為自己的荒唐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崔杼在殺死齊莊公以後又擁立他的異母兄弟杵臼為國君,自己則做了宰相,他的“綠帽子”也成為老婆偷情的代名詞了。
-
9 # 搬磚的肉肉安丶
你好,不請自來請見諒。
綠帽子起源於古代教坊的管理人員,他們的規定服飾就必須是綠色的頭巾.好象朱元璋對這有明確規定. 在郎英所著《七類修稿》中有這樣的記述:“……人稱人妻有淫者為‘綠頭巾’,今樂人,朝制以碧綠之巾裹頭……”比郎英稍晚的何孟春在《餘冬序錄》中也寫道:“教訪司伶人制,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
南方朔《笑話反映恐懼》更全面: 「綠頭巾」、「綠帽子」、「戴綠帽」,自明清以來,都用以指那個妻子出軌的丈夫。這種稱呼不僅散見於小說裡,更是庶民用語之一。除此之外,有關「戴綠帽子」的笑話也頗不少。
當代學者鮑威爾(Chris Powell)及林斯泰德(Steve Linstead)在《社會里的幽默-抗拒和控制》論文集裡指出過,許多笑話它真實的意義乃是在於反映恐懼,藉以加強和重塑道德的邊界,達到社會控制之目的。根據他們的理論,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華人社會有關「戴綠帽子」的笑話極多,所反映的即是對妻子紅杏出牆的恐懼症。
因此,這類笑話遂具有社會警戒與社會控制的作用。 因此,「綠頭巾」的稱呼應起於明代,明代的樂戶乃是一種半妓半伶的低賤職業,規定她們只能戴綠色的頭巾,因而「綠頭巾」遂成了低賤的娼妓式記號。老婆養漢,當然也就相當於這種戴了「綠頭巾」的行業。
不過,將「綠頭巾」認為起源於明代,其實並不十分正確。因為,早在元朝的至元五年,就已規定「娼妓穿著紫皂衫子,戴角冠兒。娼妓之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頭巾」,明代的所為顯然繼承了元制。 不過,若對中國古代的服裝、顏色,以及身分階級的區隔稍加研究,則可發現到元朝的「綠頭巾」並非向壁虛構而來。
在更早的時代,「巾」和「綠」就一直是低賤者的專利。 以「巾」而論,它雖起源甚早,但直到東漢,它都是平民或賤民們的專屬冠飾,由「巾」並發展出類似的冠飾,如漢代的「幘」、唐代的「?頭」等。
清代翟灝在《通俗編》卷十二里指出,遠在春秋時代,「有貨妻女求食者,綠巾裹頭,以別貴賤」。足見「綠頭巾」之早。漢代有了由「巾」變過來的「幘」。唐代顏師古在註解《漢書》(東方朔傳)裡所提到的「綠幘」時,亦曰:「綠幘,賤人之服也。」 因此,東漢以前,士大夫階級所戴的乃是「冠」,而「巾」只能用於平民或賤民,當時的「綠頭巾」就已是娼妓之家的專屬。
義大利近代符號學家艾柯(Umberto Eco)曾經對西方的色彩系統做過研究,認為每個時代雖然用同樣的顏色字詞,但這些字詞所指的顏色卻不可能一樣;意思就是說,古代的綠和近代的綠不可能相同。
這種情況在中國亦然,以前所謂的「綠」指的大概是帛布的自然綠,它可能是一種青青寡寡,被水漂白過,有點營養不足的綠色,難怪它會成為賤民階級專用的顏色。漢代的奴僕階級被稱為「蒼頭」,原因即在於他們所戴的「巾」也是這種綠色。
這種情況在歐洲亦然。 中古時的藍色和今天不同,那是一種苔蘚式的顏色、修道院的石質牆壁即這種顏色,因而近代遂稱為「修道士藍」。 因此,「綠」在中國古代的顏色評等上,乃是最低階的顏色。
在唐代,官吏有袍,品級最低者也是「綠」色。唐代白居易的(懷微之)有詩句曰:「分手各拋滄海畔,折腰俱老綠衫中。」可以為證。 也正因為「綠頭巾」為低賤之裝束,唐代李封在當延陵令時,遂「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令裹碧綠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定日數」。
基於以上之論證,已可看出「綠頭巾」長期以來,即一直是賤民隸卒或僕庶者流所使用的裝束。正因如此,它到了元朝開始,遂日益成為娼妓之家男子們之裝束。將妻有淫行者稱為「綠頭巾」、「綠帽子」或「戴綠帽子」,乃是這種服色傳統一脈相承之後的終極結果。
「綠頭巾」和「綠帽子」,也因此而從一種服裝旳記號語言,升格成日常用語。
-
10 # 讀書悟道
我們現代人常把戀人或夫妻中的一方出軌了,通俗的說成這個人被“綠”了,或者說是戴了“綠帽子”了。“綠”作為顏色的一種,怎麼就變成出軌的符號了呢?為什麼別的顏色能“倖免於難”?這個說起來還真是有歷史淵源的。
正色與雜色古人早就知道紅、黃、藍是三種原色,再加上白色和黑色,這五種顏色就是“正色”了,而其他的顏色都是用三原色調配出來的,也被稱為“間色”。一般正色被認為是高貴的顏色,而間色則被認為是雜色。在五行學說中的金、木、水、火、土也對應這五個正色。
這樣正色就被賦予了一定的寓意,許多朝代也常用五行學說來論證本朝建立的合法性,也都會選擇正色為本王朝所崇尚的顏色。比如商朝尚白色,周朝尚紅色,秦朝尚黑色,漢初尚水德為黑色,後來漢武帝認漢朝應該是土德,所以又開始尚黃色。最明顯的清朝的八旗,努爾哈赤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後來根據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他又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都是正色。
古人為什麼不喜歡“綠色”古人認為綠色是“蒼黃之間”色,也就是說蒼天之藍色和土地的黃色調和而成的顏色,不上不下,顏色不正,被視為是卑微的顏色。先秦時,在《詩經·邶風·綠衣》中有載“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意思是說上衣是綠色,下裳黃色,心裡感到憂傷。為什麼會憂傷呢?因為通常他們的穿衣習慣是上衣是黃色,下裳是綠色,而詩中的顏色搭配正好是相反的。這句話的寓意是說,貴賤顛倒,比喻夫人的位置被賤妾取代了,所以“心之憂矣”。這裡的綠色代表地位卑微的妾,也就說明綠色的低賤。
綠色的地位在朝代更替中都不高。隋唐時代,每個級別的官員都要穿對應顏色的官服,綠代官服是最低品的官員穿的。在唐代貞年間的《封氏見聞錄》中有載,延陵令李封對犯罪的官吏喜歡讓他們裹綠頭巾以示羞辱,錯誤越嚴重戴得時間越長。“戴綠頭巾”在此則是代表一種懲戒手段出現的。
到了元代,綠色更慘,成了最卑微的顏色,並且衍生出了“綠帽子”的說法。《元典章》記載:
“至元五年(1268年),準中書省札,娼妓之家,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綠)巾。
意思是說,如果誰家中有婦女做娼妓,那她家裡的男丁都要頭裹綠頭巾。這裡的綠頭巾演變為娼妓家屬的標誌性配飾,成了家中女性跟別人發生關係的符號。
再到明朝,規定凡是從事歌唱表演的伶人都要裹綠頭巾,而且還得穿上綠衣服。這裡將綠色服飾定義了一種行業。按照三教九流的說法,古代的藝人都是下九流的職業,不被認可和尊重。
所以元朝之後,綠色不僅代表地位低賤卑微,而且還有羞辱的成份在其中。
後來古人不戴頭巾了,改戴帽子了,於是就這樣,“綠帽子”登堂入室,成為了出軌的代名詞。
-
11 # 雲搞笑哈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漸改變,在這個隔壁老王出沒的時代,中國的男人們,大抵最害怕自己戴上那頂“綠帽子”了,小則影響家庭和睦,大則影響一個家族的榮譽。人們雖然都知道"綠帽子"一詞所代表的含義,但是卻很少有人清楚“綠帽子”一次究竟從何而來。關於“綠帽子”的來歷,有多種說法在流傳:
唐代的《封氏見聞錄》記載了:“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可見戴綠頭巾,在唐代就已經是拿來懲戒那些犯了錯的官吏。官吏犯錯了,戴綠頭巾跟杖罰的作用是一樣的,都是很嚴厲的責罰。如果官吏犯錯越嚴重,戴綠頭巾的時間越長,戴綠帽已成了一種羞辱。
到了元代,綠色就更卑賤啦,同樣綠帽子的故事就更加尷尬了。《元典章•禮部服色》裡記載:“娼妓之家,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巾。”自此,戴綠頭巾被寫進了國家法律裡,成了一種行為規範。而什麼人要戴綠頭巾呢?“娼妓之家”的男男女女,都要戴綠帽,顯然這已成為了一種特殊行業裡,對著裝穿戴的要求了。綠帽從地位低下,開始漸漸變得曖昧,成了家裡女人不貞潔的標誌了。
“綠頭巾”的稱呼有說起源於明代,明代的樂戶乃是一種半妓半伶的低賤職業,當時規定她們只能戴綠色的頭巾,因而“綠頭巾”遂成了低賤的娼妓式記號。老婆養漢,當然也就相當於這種戴了“綠頭巾”的行業。
“當然是選擇原諒ta啊!”這句看似寬慰被“綠”的人們的一句話,無不透露著心底的“涼涼”。在這個思想多元化的經濟社會中,人們難免會被不同的價值觀左右,希望我們每個人能守住自己的底線,犯了錯及時改正,愛護好自己的同時呵護好家人。
回覆列表
“綠帽子“:是描述夫妻的其中一方和他人發生關係,又稱為戴綠帽、綠頭巾,是一種帶有侮辱性的稱謂。
英語把妻子與人通姦的男子稱為“Cuckold”,此字源於古法語對杜鵑科鳥的稱呼“cocu”,約出現於1250年代;這是因為雌杜鵑下蛋在其他鳥類的巢中,那些鳥要養育不是自己的孩子。
日文“日語:浮気/うわき uwaki”指伴侶外遇,“日語:二股/ふたまた futamata”則是指“腳踏兩條船”或是“劈腿”,而“日語:不倫/ふりん furin)則是指已婚者的偷情行為,以上都不分性別。
另有“日語:寢取られ/ねとられ netorare”,常縮寫為“NTR”,直譯為“遭人睡走”)的含義和中文的“戴綠帽”和臺語的“綴人走”(跟別人跑了、私奔)類似。另外“NTR”亦可指“日語:寢取り/ねとり netori)是指自己是第三者主動給對方戴綠帽子。
“綠帽子“歷史記錄
據明朝郎瑛所撰的筆記《七修類稿》載,相傳於春秋時期,依靠妻女賣淫收入為生的男子以綠頭巾裹頭作為識別。綠色在中國古代被視為低賤者的用色,《漢書.東方朔傳》提到館陶公主劉嫖的情夫董偃頭戴綠幘,顏師古的注是:“綠幘,賤人之服也。”唐朝詩人李白在詩《古風》中也有“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之句,可見當時綠色為低賤者所用的顏色。
至於把綠色視為低賤者用色的原因,有一種說法是與龜有關。綠色為龜之顏色,而古人誤以為雌龜要與蛇交配才可以繁殖,甚至以為龜沒有雄性;如明朝謝肇淛所著的筆記《五雜俎》就提到,龜不能交配,所以縱容雌龜與蛇交配來繁殖後代。不少古書如《列子》、《說文解字》、《博物志》等均有類似說法。因此把妻子與他人通姦的男子稱為“龜”,今日閩南人仍有此習,閩南語鄙稱妻紅杏出牆者為“烏龜”(臺羅:oo-kui)。《七修類稿》與唐朝封演《封氏聞見記》均有提到,唐朝李封為延陵令時,手下犯罪,李封就要他們戴綠頭巾作為羞辱;但當時仍未有把綠頭巾定型成妻子跟別人通姦的意思,只是象徵身份低賤。而郎瑛則於《七修類稿》中說出自己的見解,認為以綠頭巾為羞辱,是因為綠頭巾是春秋時期妓女之夫的首服。
把綠頭巾定義為妻子通姦,應在元朝之後。據《元典章》載,元朝規定娼妓家長和男性親屬要裹青頭巾,而青、綠二色相近。此例一直沿用至明朝,《明史·輿服志》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下詔規定教坊樂戶和伶人要戴青巾,而樂戶、伶人之妻通常都是女樂、女伶,雖然以賣藝為主,但有時亦會與皇室及貴族發生性關係。明劉辰所著的《國初事蹟》也有記載,當時南京娼妓家的男子指令必須“頭戴綠巾”。
後來龜蛇之說、頭巾之綠、娼妓之家等說法被集合、附會,綠頭巾才被定型為專指妻子不貞之男子。清朝趙翼《陔餘叢考》關於綠頭巾的介紹中,指明制樂人用碧綠巾裹頭,因此吳人把妻子有淫行的男子稱為綠頭巾。“綠帽子”一詞則是清朝以後的用法,易實甫作《王之春賦》就有“帽兒改綠,頂子飛紅”之句,描繪了當時官場的性賄賂。於是“綠頭巾”或“綠帽子”就成為妻子與人通姦的男子之代稱了,這種用法亦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