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表明我的立場:學習魏碑,有百利而無一弊!

    另外,告誡各位書友,萬不可讓唐楷和田楷扼殺了自己學習書法的天性!

    魏碑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其主要特點是:風格多變,樸拙險峻,舒暢流麗。鍾致帥稱:“魏碑,上可窺漢秦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 也就是說,魏碑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它為現代漢字結體和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俗地說,沒有魏碑,就沒有唐楷。

    近年來,一些人在傾力推崇唐楷、田楷,並認為唐楷和田楷才是學習書法的基礎。我認為,這些推崇和倡導本身就有問題!我們學習書法,難道就只能學唐楷,田楷嗎,難道魏碑和漢碑就不是書法嗎!我試問一下唐楷的推崇和倡導者:魏碑和漢碑的筆法和結體之美,你們又知道多少呢?真正的書法當屬魏碑和漢碑,從書法文化和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說,唐楷的書法藝術性遠不比魏碑和漢碑。

    綜上所述,初學書法,可選魏碑學之!學習書法,從魏碑入手有百利而無一弊。

  • 2 # 老路書法

    魏碑楷書,結構緊峻,變化無端。用筆方圓結合,以方筆為主。筆畫剛勁雄偉,書寫者需要變筆為刀,手臂孱弱無力者不能為之。

    所以本人建議,初學者不要去碰它。因為書法初學者往往手臂無力,需要幾年的臨摹,慢慢的聚石成塔。

    我現在雖然有幾年的書法學習歷程,但是對魏碑作品一直有一種畏懼的心理。建議學習楷書,可以先從顏體開始,顏體楷書是中鋒用筆的典範。學習書法,十年八年也就學點皮毛,二三十年也就剛剛入門,所以不要操之過急。

  • 3 # 剖析與建構

    簡單看了一下幾位答主的內容!

    大家都在說,學書之路沒有一定的規矩,殊途而同歸,所以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說辭,對於初學者或業餘愛好者來說,看了這些東西,會一臉的迷茫而不知如何取捨。

    這就好比執筆的方式一樣,蘇軾說無定法,要使虛而寬。而歐陽率更卻說,要急捉短搦。

    執筆雖無定法,卻有優劣之分。

    有人堅持說,魏碑是出自山野村夫,這一點實在不敢苟同。

    先不說魏碑吧,就說隋碑的董美人,龍藏寺,蘇孝慈,等慈寺都是極好的,山野村夫能刻出來,我也就呵呵了,可以去看書史,查證一下。

    魏碑名品眾多,有名的元氏墓誌銘系列,幾乎都是經典。

    墓誌銘經過東漢,已經形成了志蓋結合固定形制,而墓中做墓誌銘,銘刻墓主的“一生定論”,是有地位家族才做的起的,當然,出於對死者的尊重,所選書手,刻工也都是時下一流的。

    至於魏碑的審美內涵,就不一一贅言了!

  • 4 # 子衿書法

    練習書法從魏碑入手可以嗎?有何好處?

    直接從魏碑入手學習書法,不但沒有好處,還會因為不明筆法而脫離正確的學習之道。

    魏碑,是指的南北朝時期的碑刻。南北朝是兩個並立的朝代。南方的宋,齊,梁,陳,延續的是中原傳統文化。北方則是由北方民族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大魏。北方的碑石,統稱為魏碑。都是石刻。它的作品體勢多變,風格各異。對學習研究中國書法發展史是十分寶貴的財富。但對於初學者而言,因為魏碑全部是用刻刀雕琢出來的,毛筆的筆痕,在刻刀的雕琢下,消失了很大一部分。在不明白毛筆的用筆方法的情況下去學魏碑,會因為不知筆痕的用筆而去模仿刀刻的痕跡,被它的方楞見角的點畫找不到正確的書寫筆法,繼而採用描畫的方法去描繪,便背離了書法以寫的宗旨。

    要學習魏碑,可以先從隋唐初期的楷書入手。等有了基礎以後,再轉去學習魏碑。可以從趙之謙,吳昌碩,李叔同等人的墨跡作品中去學習魏碑的用筆。他們都是魏碑碑學的大師。就能避免陷入魏碑刀痕的刻畫。書法是以毛筆為書寫工具。只有學習毛筆的筆法,才是學習書法的正途。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去學習魏碑,學不到它的精要,反到把它的缺點給學來,還談得到什麼好處呢!

  • 5 # 子墨留香

    個人建議先寫好篆隸,由於篆隸筆畫相對簡單,我們可以把練習的注意力放在點畫線質的錘鍊上,線條練好了,控筆能力也會提高,這個時候根據自己興趣入手任何字型都可以的。魏碑一些元素是繼承隸書而來,點畫中有很多隸書的寫法,運用得當也會有古拙之意,臨習時記得透過刀鋒看筆鋒,並不一定會寫的呆板,反而會有更多的意趣和發揮的空間。

  • 6 # wgl63334477

    當然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找一明師時時提點才可以。實質上那種書體寫好都不易,初學先從唐楷開始是因為容易辨認,又實用

  • 7 # 如石書藝

    這個問題,我再作如下闡述:

    學書法,普遍認為應從楷書“四大家”入手,其實這一現象有其獨特的歷史原因,也與人們習慣性思維有關。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生活在唐宋元時期,這一時期,儘管印刷術已逐步得到發展,但是書法的實用性為第一位沒有改變,加之王公大臣、文人士大夫心慕手追書法藝術,社會的需求和文人的雅好,蘊育了楷書“四大家”至高無上的地位。於是,代代延續下來,形成人們約定俗成之公認,學書法一定要從“四大家”入手。

    從“四大家”楷書風格分析,各自鮮明的特點背後,其實都蘊含著歷史發展和文字演變規律。歐體的整嚴而險勁,顏體的端莊而雄渾,柳體的遒媚而X-Trail,趙體的潤健而簡潔。也反映了人們的審美情趣的不斷演進。其實,按以現代人理念,“四大家”楷書字型偏小,大多屬中、小楷。雖都屬經典之作, 是非常成熟、法度完備之楷書,然法度中極具個性,筆筆合法中顯靈性,字字合規中兼妙趣,可謂達到如火純清之境界,但因個性風格強烈,容易學得習氣,而且,一旦寫到超過適度尺寸,就缺少了神韻,即使技法再高,到達一模一樣的水平(其實是不可能的),也失去了美感。

    距離千年之後的今天,人們對書法的審美標準應該比古人有著更多的要求,已不僅僅侷限於小尺幅的書法作品,尤其對書法形式美有著更高的審美情趣。主客觀因素的變化,勢必帶來不同的需求。

    而魏碑風格多樣,史稱“六朝”碑刻(含墓誌),多達二千種以上,其中僅龍門造像,就有上千種,形式的多樣化,可以適合不同審美情趣。尤其一些不乏經典碑刻,出土較晚,儲存完好,連古人都未曾見過。完全能滿足現代人學書法中不同需求,應成為開闢楷書新風的一個途徑,也是學書法入手的不錯選擇。

    例如:龍門二十品種、其中的魏靈藏、孫秋生、始平公、楊大眼等;張猛龍、張玄墓誌、鄭文公、石門銘以及龍藏寺(隋)和《蘇慈墓誌》(隋)等,或筆法大起大落,具北碑之雄風,或含蓄樸質,兼南書之溫雅,尤其是它們自然天成,樸質本真之書風,沒有刻意雕琢之態,應是未來楷書的發展方向。

    清梁啟超在《飲冰室全集》中說:“學書應從方正嚴整入手,無論做人做事,都要砥礪廉隅,規律、穩當,假如像球一樣,圓圓滑滑四面亂滾,那就可怕。所以作詩,我反對學白香山、陸放翁,並不是他們不好,是不可學。學他們成為打油詩,太容易,無價值,應先從難處下手才是。在如做人,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很好了,但要經三十、四十以至七十。若先從容易下手,作事如圓球,做人為滑頭,學詩為打油,那真不可救藥了。這段話,值得我們學書法之深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你得了不治之症,你會去治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