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史界
-
2 # 司馬砸光
文狀元、武狀元通俗來說就是指科舉殿試中的文科、武科一甲一等,含金量還是非常非常高的。但是,中了狀元只是意味著取得了做官的高階准入門檻,並不意味著一定能飛黃騰達並功成名就。
不要說武狀元相對來說在歷史上存在感不強,就是文狀元,能在中國古代官僚生態鏈上佔據比較頂端的,也並不為多。可能周星馳飾演的武狀元蘇乞兒,就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吧?
下面咱們說說為何文狀元要比武狀元的前途未來相對會更光明一些。
1、武舉制度起源於武則天時期,興盛並消亡於清朝。歷史上一共大約只有五百次武舉考試,期間時廢時復,並不受特別重視,而中武舉者只被授予中下級軍職。歷史上第一位武狀元出現在宋神宗時期,此人在對西夏戰場上戰死。
2、文科進士包括文狀元一般會入翰林院,留在中樞機構充當中下級官員,因為距離皇帝較近更易被擢升,或在六部或在地方漸次升級。從唐朝到明清,中國政治的風雲人物幾乎全系進士出身,雖然狀元們表現總體一般。
3、因為軍事制度設計的原因,宋、明兩朝的軍官還具備一定的世蔭承襲性。武舉們包括武狀元大多要從基層軍官任上慢慢打出來,起點比較低。加之並不常有軍事表現機會,有也未必能抓住,因此將星閃耀的武狀元歷史上並不算多。
就連最為顯赫的代表郭子儀,也只是“開元初年武舉異等”,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武狀元。
歷史上文、武狀元的群體表現告訴我們,考場上考的好,並不等於官場上就一定順風順水啊。
-
3 # 迪哥闖世界80000
例如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就是因為潘鎮割據和武將掌權的局面,導致滅亡。唐朝滅亡後,潘鎮割據依然延續,歷史進入五代十國分裂時期。
960年,後周兵變,奪取後周政權,改國號宋,以開封為東京,史稱北宋。
-
4 # 重慶坤之山鑑酒
歷朝歷代都是亂世重武將,太平重文官,武狀元一般都是有勇無心,稍有不爽就敢造反管理比較難,文狀元一般比較文弱,有心裡不平,也最多發發牢騷寫寫文章而已
-
5 # 天馬行空48606702
古語云:”文治國,武安邦。”這句話的意思可表答為:治理國家是需要文臣,國家的戰事需要武力。文臣的職責就是靠去說,向誰說?君子是也,皇帝也。為什麼要靠說,“說”在古時叫做“諫”,也叫“進諫”,進諫的作用有二,其一是大臣對皇帝進行一些預先建議,使其認同或接受;其二是大臣對皇帝的思想或決策進行干預,使其思想改變或收回決策;進諫的大臣內容往往都是學識非常高的人,通曉古今,博學多才,而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文臣。
文臣武官的使命:文臣,朝政事務很多很複雜,這基本都是文臣在打理,有些國策的制定也是文臣們所撰寫,歷史證明很多國策對後朝後代均有影響,甚至延續使用。
武官的職責:國家一旦發生不穩定或發生戰事,基本上都是武官出征,因為這些狀況已經是文臣無法解決的事宜,當然歷史上也有文臣帶兵領命打仗的事件,畢竟為數不多。
綜述:治國靠文臣,因為武力治國只能解決一時,不能做到長治久安。
-
6 # 青言論史
文狀元當然要比武狀元更強,這幾乎是沒有疑問的事情。
首先,有文狀元和武狀元,都是科舉出現以後的事情。而當科舉出現以後,它就逐漸成為了做官的唯一“正途”。
但是,這個“正途”,僅僅限於文官。文官的晉升需要靠科舉,而且越到後來越嚴重,明清時期,漢族士大夫沒有及第,是沒有入閣拜相資格的。左宗棠一生最耿耿於懷的,就是他只是個舉人,直到他從成為軍機大臣、大學士都不服氣(這也是他看李鴻章最不舒服的地方)。
但是這一點對於武舉就不行。所謂“猛將起於行伍”,真正的將軍大多都得是從基層部隊一點點幹出來的,不是靠考場上幾下子就能試驗得出來的。所以我們會發現,那些名將們,基本都沒有說是從武舉場上出來的,提得出手的也就只有一個戚繼光而已。
還有一點,就是武官普遍受文官轄制,這個在文武科舉逐漸成熟以後越來越嚴重。宋明兩朝,武官普遍不如文官,大型戰役指揮基本都是文官來的;清朝的時候,太平天國以前,漢人的將軍基本都摸不著指揮刀,就更別提指揮了。
-
7 # A維京人
重文輕武,對於統治者來說文人一般情況下手無縛雞之力,當然也有例外,文人好管理,而武官則相反一個處理不好容易造成反彈,而軍中缺恰恰是極度崇拜英雄的地方所以……
回覆列表
武舉考試是在武則天稱帝后的十二年(公元702年)設立的,武舉考試的第一名叫做武狀元,但是他和科舉考試的第一名文狀元有著天壤之別。
那麼為什麼武狀元比不過文狀元呢?其實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古代重文輕武的思想。
古代能夠舉行科舉考試的時期都是和平年代,這個時候國家需要的是經世治國的文人,對於武將的需要不大,自然武狀元的地位就不如文狀元,還有各朝開國皇帝都是馬上的天下,瞭解武將的可怕,在上臺後會削弱武將們的權利,讓老百姓棄武從文,方便他的統治。
第二、古代能夠參加武舉考試的人少。
在古代能夠學習武藝的那都是富裕人家的孩子,要知道武舉不同於科舉,要是沒有專人指導,是很難走上正規的,所以一般老百姓是沒有閒錢請師傅、買兵器和馬匹的,畢竟這個世上窮人佔多數,自然就會影響到武舉的生源。
中國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設立到光緒三十一年廢止,總共產生了592位文狀元,而武舉考試到光緒二十七年廢止,總共產生了293名武狀元,就從人數上,看武狀元就不如文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