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個樂客

    因為“大智”是為己、也為別人謀福利,“若愚”是手段,最聰明的人是能世事洞明並可以帶來幸福的人。

    與人交往時有的人喜歡錶現出自己的聰明,有的人喜歡炫耀自己某方面的特長,不管是哪一種,這些人都是在展示自己的優勢。但是生活中很多具有處世藝術的人總會喜歡選擇在某種場合裝傻,事實上,裝傻是大智若愚者的一貫做法。從某種意義講,這是有智謀的人保護自己、發展自己的一種處事方式。

    如在一些特殊場合為了迴避對手咄咄逼人的提問,如果能適當裝點兒傻,這樣既能避開對手的鋒芒又能保全自己。在一些變幻莫測、事理不明的事物發展中,不過早妄下結論,遲鈍、遲緩會弄清問題本質和脈絡,看到自己的方位、利弊,才有利於行動。

    陰符經中說:“性有巧拙,可以伏藏”。意思是說善於伏藏是制勝的關鍵。《易經》曰:“君不秘則失臣,臣不秘則失身”。在現代社會生存和實踐中,我們更要懂得藏巧、秘法。

    生活中有的人看似反應遲鈍、思想混亂,甚至行為可笑,但其實他們心裡什麼都明白,也知道別人的想法。他在表面上卻不會反映出來,這種人就是拙中精。大智若愚不要誤解成方法上的投機取巧,因為要有優秀的道德品質做支撐,是在複雜多變、無序莫測的事務中合理的聰明之舉。

    一、委屈自己,力求人和。“人和”是成功處世的一大法寶和做事成事的前提。和周圍人打成一片不但在困難時可獲得周圍人的幫助,還可以體察他們彼此之間的利害關係及矛盾,並儘量不攪進別人矛盾的漩渦中。要在集體中起積極向上的好作用。

    二、幫人同時,被人幫助。要給別人創造表現的機會。付出固然比獲得重要,但正如你樂於幫助別人一樣,也要給他人幫助自己的機會。所以說,如果你想讓別人成為你的好朋友,就讓他幫助你。如果你自身很優越,沒有什麼需要他人幫助的地方,你也應該創造一些機會讓別人幫助你,這樣別人才會認為原來你與他相近,也是普通人,也需要幫助,並不是高高在上,如此別人會覺得和你拉近了關係,自然也容易對你產生好感了。

    三、愚術不愚,吃虧是福。主動心甘情願的吃一些虧,而這種吃虧卻讓人心安理得。如果在生活中總是持著“吃虧是福”的心理策略,就能更好的處理好人際關係。因為你吃虧了別人都看在眼裡,就會對你的大度和包容心存感激,從而也就樂意與你相處。

    要有一顆善良的、無私的心,才是大智若愚的聰明人的本質!

  • 2 # 老謝35094

    大智惹愚的人是表面象糊塗精明卻在心裡又不露聲色,復滿經文沉浖深,但這類人一般都大氣不拘小節,很多的事交往過的人,都是湍著明白裝糊凃,但也是大事都精明,小事卻糊塗,辦事有格局運籌唯握在指揮一幫人辦事,也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舉措即周全又慎密,是人群中很得人心的精英人物;這種人的聰明之處還廣交天下朋友,人脈之廣是因為朋友多了好走路,遊沑有餘深藏不露周旋於社會。

  • 3 # 天福歌

    假痴不癲真仙人,

    阿彌陀佛善惡明。

    腹中有數嘴不言,

    臥薪嚐膽顛乾坤。

    包容≠懦弱

    憨厚≠痴傻

    睿智 = 猛虎

    魯莽 = 作死

  • 4 # 茉小芸

    大智若愚的意思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像很愚笨,簡單地講就是裝傻賣萌我不太聰明。

    有大智慧而謙虛,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做實際的事情上,而不是無處無在無時無地的想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才華橫溢。低調做事,低調做人,這是一種大智慧。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安全保護色,保護自己的周全是不要太張揚自己的聰明和個性。

    大智若愚的人習慣難得糊塗。他們有很強的分辨人和事的能力。在該裝糊塗的時候難得糊塗,當別人講一些話中話的時候,實際上已經聽懂,卻裝作聽不懂的樣子,不會在不適合的場合發表不適當的意見。

    別人的誇讚不會當真,別人的批評也不會讓自己心裡不舒服。他們都會以一種包容的態度面對對方,不會因為別人講自己就以為真的很厲害,不會因為別人的貶低而把自己看的一無是處,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準則。

    大智若愚的人智慧在於給別人足夠的尊重,不當中揭短,即使別人說的不對和天花亂墜。自己心裡有更好的意見為不會當面反駁他人,會以中肯的話語講出自己的話,而不是說我覺得你說的不對,他們會說你說的也有道理,大家在一起集思廣益才會有得出最有效的意見。

  • 5 # 別有洞天guo

    大智若愚和扮豬吃老虎差不多,都是很有實力,裝的很弱的樣子。如果和他競爭肯定會小看他,最後吃虧的是自己。大智若愚的人永遠吃不了虧。

  • 6 # 讓子彈飛一會兒ooo

    大智若愚,就是裝傻。這種人只能善其用,不可交。

    真正的高手讓你覺得是小聰明其實是大智慧,總是故意暴露一些破綻。

  • 7 # 時光旅行者

    愚人求知識,高人悟學問

    《傳習錄》上記載,一朋友問王陽明:“讀書不記得如何?”王陽明回答說:“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王陽明認為,一般人讀書只是記得書中的話,這是在學知識。因為記得只是你記住了書中的話,但這“知識”對你有沒有影響、觸動就很難說了。曉得則是你自心中發現了書中的那些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證了書中的道理。這就是讀書以發明本心。這樣得來的才是真正的學問。

    可以說,在王陽明眼中,知識只是死的、沒有態度的東西。而學問,則是在我們心中得到印證,得到體悟的知識。這裡最大的差別就是有沒有在自己內心印證過、體悟過。

    所以,有些人明白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讀過很多書,但做起事情來卻不靠譜。因為這些道理在他心中只是知識。不管是讀書還是修行,我們都應該搞清楚我們是在學知識,還是在體悟道理、做學問?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就是學知識,當然是越學越多;而為道,就是體悟學問,自然越來越少。王陽明告訴我們,“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學問的最後就只有體悟良知。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生活中經常碰到這種人,他們有很多知識,知道很多道理,但卻從未按照那些道德箴言,那些知識去做事。

    王陽明認為,這樣的他們其實是“不知”之人。比如一個兒子自以為知道什麼是孝道,但是現實中經常虐待自己的父母,那這個兒子其實並不知道“孝道”。所以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學問到家的人,知道了一個善的道理,是馬上會身體力行的。如老子所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一個人如果真的體悟到了什麼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會去做。如果他沒有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並未真正認識到善。

    有誠才有智慧,無誠只是小聰明

    王陽明認為惟天下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在他看來,“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字。做事情,必須要先有誠意,然後才能格物致知,否則就會無從發明本心。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講究一個“誠”字。而這個“誠”即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坦白。

    我們經常談到智慧和聰明的區別,在王陽明看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以誠為本、不當“聰明人”的人。誠就是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世,而那些“聰明人”則正好與誠相反,以巧詐為本,所謂的聰明都成了獲取利益的手段。

    所以,王陽明在家訓《示憲兒》中告誡後輩說:毋說謊,毋貪利。人如果做不到“誠”這個字,那麼他的智慧很容易墮落為一般的小聰明。

    《韓非子》中說,巧詐不如拙誠。在這一點上,王陽明、曾國藩等人都不謀而合。曾國藩以“鈍拙”自居,以“拙誠”破“機巧”,這使他練就了深諳世事卻又不為世俗所擾的超然本領。

    “心誠則志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拙誠”不僅是修身之要、相處之道,更是立業之本、成事之基。

    雖然“拙誠”,有時候看起來會吃眼前虧,但是終究是為未來打下了基礎,最終會有更大的收穫。這是“聰明人”所不屑的,卻又是任何成大事者所必備的素質。

    如果想成為一個大智若愚的人,不妨用小時光設定一些習慣與提醒,最佳化自己的一言一行,為未來打基礎,堅持下去,未來可期。

  • 8 # 勇敢的蛋糕I4

    大智若愚有多種含意,我說一種,人的精力時間有限,如果把有限的精力和時間,用於常務,就會使人失去做大事必要考查與準備,後果可想而知,巜天行鑑》最後的話就是這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次大師賽丁俊暉和奧沙利文又碰到一塊,你覺得誰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