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人文主義,顧名思義肯定是跟“人”緊緊的聯絡在一起,人文主義的精神內涵包括肯定人、肯定人性、肯定人的價值,對人的生命、尊嚴和價值高度的重視,肯定自己的作用也肯定自己對社會對世界甚至對宇宙的作用。人文主義並不是新名詞,正如題主在問題中呈現的,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了人文主義。但事實是,人文主義起源的時間比文藝復興還早。重要的一點在於,人文主義的具體內涵並不是一塵不變的,不同時期人文主義都有不同的具體的內涵。古代中國和古代西方都有人文主義,下面就列舉一下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

    早在公元前5世紀,西方就有了人文主義的萌芽和覺醒,以普羅塔戈拉為代表的智者學派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第一次將人置於宇宙和社會的中心,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在這之前,社會和宇宙的中心要麼是原始宗教中的神,要麼是自然界中物體例如水、火等等,而“人是萬物的尺度”明確說明了對人的價值的肯定。於是以普羅塔哥拉為代表的智者運動就成為了人文精神的起源。後來,西方陷入黑暗的中世紀,基督教神權統治泯滅人性,人文主義被壓抑,到了14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基督教會的神權統治嚴重影響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中世紀的基督教教義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於是資產階級掀起了一場新文化運動運動,即文藝復興,使得人文主義得到復甦,這一時期人文主義的內涵就有了更深刻的內涵,即不僅重視人和肯定人的價值,還意識到必須把人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透過一些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抨擊和揭露教會的黑暗和腐敗,宣揚人性的高尚與尊嚴,肯定人們對慾望的追求,充分解放自我。人文主義接下來繼續發展,在17-18世紀,人文主義發展到了最頂峰的時代,即啟蒙運動的開展,啟蒙思想家們繼承了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一方面肯定人性反對教會壓迫,另一方面還提出了反對封建專制的壓迫,把人從專制統治中解放出來,不僅如此,啟蒙運動還扛起了理性主義的大旗,使得人文主義有了更深刻的內涵:追求平等自由,追求理性科學,尋求理想的政治形勢等等。

  • 2 # 明月3775

    人文發展有利就有弊,如果人文發展只向文明發展還好,其實順其自然發展就是順道天理了。利弊是相對等的。人類的生態問題就是發展這發展那來的,順其自然是大道。我們人類不知足,是貪心貪念造成的,總想著怎麼活的更好,思想是好的,可是破壞力沒有就好了

  • 3 # T頭頭是道

    看到這個題目我的第一直覺是:人文應該就是指人類文明吧?要說起人類文明這應該是一個集深遠、厚重而又內涵深刻且豐富的概念了。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文明,文明就是人文思想的體現。它是人類思想的產物。是文明決定了人類站在了生物鏈的最頂端。人類有了思想才會衍生出諸如:科學、社會學、哲學……也是因為有了這些學科才讓我們對我們自己所生存的這個環境有了更系統的認知。

    當然人類因種族、地域、語言等各種不同形式的體現產生了不同的文明,但這絲毫不能影響人們思想的交流,無論你演繹的是一首歌曲還是一段舞蹈有時儘管我們不能完全理解但我們依然能夠欣賞到它的美!因為人是有共性的思想是有共鳴的。

    所以我認為人文主義就是我們人類相互之間都值得尊敬、崇尚和維護的思想文明,它是不分國界、不分種族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

  • 4 # 雲龍騰

    人文主義(humanism)是指社會價值取向傾向於對人的個性的關懷,注重強調維護人性尊嚴,提倡寬容,反對暴力,主張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體現的一種哲學思潮與世界觀.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中形成的思想體系、世界觀或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它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把人從中世紀的神學枷鎖下解放出來.宣揚個性解放,追求現實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對等級觀念:崇尚理性,反對矇昧.

  • 5 # 彩霞對聯詩詞集

    人文主義是歐州文藝復興時的一種思想理論體系,其發源地在義大利。

    人文主義主要體現在人與人的尊重、關懷和寬容。在歐洲文藝復興的理想規劃中,也有著將古代文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嚮往著美滿幸福生活的希冀,給予人性更多的思想自由。反對當時的封建和神學對人禁慾的一種新運動。

  • 6 # 玄門天機

    【內容提要】

    “人文主義 ”是 humanism 的譯名。在中國,晚明社會和清 朝前期以李贄、湯顯祖、戴震、曹雪芹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思潮,適宜 於稱為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思潮在當時的中國雖然沒有掀起西方那種 文藝復興運動,但它是近代文明的濫觴。目前,中國學術界對 “人文主 義”的理解存在著較大歧異,有相當多的學者把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國文 化的精神總括為 “人文主義 ”。本文對 “人文主義 ”一詞作了必要的界定, 並有所辨析。

    【 英 文 摘 要 】

    Thepaperborrows"humanism"fromWesttoillustrateChineseclassicalideolog yandculture.TheenlighteningtrendofthoughthappeninginlateMingDynastya ndearlyQingDynasty,shouldbeproperlycalledhumanism,whichwasrepresenedbyLiZhi,TangXian-zhu,DaiZhen,CaoXue-qinandsoon.Althoughhumanismenddidn"tproducerevivalofliteratureasoccurredinthewest,itoriginatedmode rncultureinChina.Atpresenttherearemanydifferentopinionsovertheunderst andingof"humanism"inChineseacademia.Alotofscholarssummarizethespiri tofconfucianism,eventhespiritofChinesecultureas"humanism".Thispaperde finestheword"humanism"necessarilyandmakessomediscriminationandanysis.

    近一些年,中國學術界使用 “人文主義 ”一詞比較多, 而且相當普遍地認 為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國文化的精神“人文主義 ” 。與此同時,也有學者 批評中國學術界對 “人文主義 ”一詞 “連概念也沒有弄清楚 ”,出現了 “思 想混亂 ”1](p2-3)。十年前,我應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之約,開 始撰寫《曹雪芹評傳》 。我在書稿中提出: “晚明社會和清朝前期以李 贄、戴震、曹雪芹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思潮,最適宜稱為人文主義。 ”我 不同意把儒家的精神乃至中國文化的精神總括為人文主義。由於《評 傳》體例和篇幅的限制,書稿中沒有展開充分的辯論,有些方面未作 交代。現在《曹雪芹評傳》已經出版,我想就中國歷史上的人文主義 思潮問題再作進一步闡述,請學界朋友和廣大讀者賜教。

    一、“人文主義 ”界說 什麼是 “人文主義 ”?應該先有一個界定。中國學者使用“人文主義 ” 一詞,是英語 humanism 的中文譯名。英語的這個詞又是從德語 humanismus 譯來的。德語 humanismus 這個詞,為教育家尼采曼爾在 1808 年辯論中等教育中古代經典的地位問題時所始創。

    尼采曼爾當然 不是憑空杜撰。這個詞最早的源頭是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的拉丁語著 作中的 humanitas(人受到的文科教育) 。自尼采曼爾始創 “人文主義 ” 一詞之後,過了半個世紀,歷史學家喬治 ·伏伊格特於 1859 年出版的《古 代經典的復活》(又名《人文主義的第一個世紀》 ),首次將 “人文主義 ” 用於文藝復興。 第二年,瑞士歷史學家雅各布 ·布克哈特用德文寫的 《意 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問世,書中處處使用了 “人文主義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是西方研究文藝復興的奠基著作,也是典範 性著作, “它確定了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的同一性 ”2](p7)。

    此後,“人文 主義”的說法便流行開來。雖然 “人文主義 ”一詞廣為流行以後,西方人對它的解釋不盡一致,用法也不完全統一,但基本涵義是指 14 至 16 世紀文藝復興的主導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強調與發揮古希臘、古羅馬著作中關於人 性、人的價值和人生幸福的思想,反對中世紀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的思想統治, 反對禁慾主義。 “人文主義 ”的得名,是因為倡導、研讀古希 臘、古羅馬的人文學,但作為一種思潮,則是當時資本主義萌芽所引發的社會啟蒙思潮,是近代新思想、新文化的開端。人文主義思想的 實質是人的自我意識(或稱主體意識)的覺醒。

    布克哈特的《義大利 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寫道: 文藝復興於發現外部世界之外,由於它首先認識和揭示了豐滿的完整 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項尤為偉大的成就。 這個時期首先給了個性以最高度的發展,其次並引導個人以一切形式 和在一切條件下對自己做最熱誠的和最徹底的研究 3](p302)。

    當代英國史學家阿倫 ·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義傳統》中說: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按其性質來說是屬於個人主義的, ……它所代表 的思想,它對人的經驗的價值和中心地位 ——用今天流行的拉丁文原文 來說,即人的尊嚴 ——的堅持,力量是太大了, 它們一旦被恢復和重新 提出,就無法加以永遠的壓制 1](p67)。

    人文主義是以肯定人性與人的價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為核心的。西 方學術界對 “人文主義 ”的解釋和使用,有的只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潮, 有的所指較為寬泛,但大體上都認同 “人文主義 ”這個基本性質。法國 1971 年出版的百科全書 《拉魯斯辭典》對“人文主義 ”的廣義的解釋是: 從黑格爾賦予這個詞更為廣泛的意義而言,人文主義被理解為人的精神上的努力,它肯定的是人對於人的崇高尊嚴、人的無可比擬的價值人的廣泛的能力的信仰,它力求保證人的個性的全面實現 4](p784)。

    對於華人而言,“人文主義 ”這個詞是因近代的翻譯才有的。不知是誰,將 humanism 譯成中文時,採用了古老的 “人文 ”一詞,這很有意思。自然,對這種外來的 “主義” ,我們不能根據翻譯用的漢字來確定它的涵義和性質,就像 “浪漫主義 ” 、 “唯心論 ” 、 “唯理論 ” 、 “符號學 ”等等一樣。

    目前,中國學術界對 “人文主義 ”這個詞的理解與用法存在著較大歧異。 現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說儒家的思想是人文主義(或說 “人文精神 ” , 新儒學家筆下的 “人文精神 ”與“人文主義 ”同義)。由於新儒學家認為 “中國文化的精神,亦即儒家的精神 ”5](p198),所以他們也常強調中國文化的精神就是人文主義。

    如徐復觀反覆申述:(儒家)這種向內在的道德性之沉潛陶鑄的工夫,下開宋明的理學心 學,以形成中國的 “道德性的人文主義 ”的基點 5](p201)。 歐洲的人文主義與中國儒家的人文主義, 有一個大的分際。 而其分際, 即在兩者究系如何去肯定人性的這一點 5](p165)。 中國文化,為人文精神的文化,現時固已成為定論 5](p135)。

    徐復觀把中國文化確認為 “人文精神的文化 ” ,無疑是因為有 “人文主義 這個譯名才會想到的,但他對 “人文主義 ”的解釋卻是從探究漢語中 “人 文”二字的本原入手的。這可以看他寫的《原人文》 : humanism 在西方文化中,範圍狹而特性易顯; 人文主義在中國文化中, 範圍廣而其內容亦不易遍舉。

    “人文”一詞,首見於《易 ·賁卦·彖傳》。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 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 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正義》謂: “言 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 ”。詩書禮樂,成為連結在一起的習慣 語,實則此處應僅指禮樂,而禮樂亦可以包括詩書。 “觀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實即是興禮樂以化成天下。 ……因此,中國之所謂人文,乃指禮 樂之教、禮樂之治而言,應從此一初義,逐步瞭解下去,乃為能得實 5](p121-135)。

    徐復觀的《談禮樂》又寫道: 我在《原人文》一文中,曾說明中國在戰國中期前後所出現的 “人文 ” 一辭,指的是禮樂的教養; ……以見華人文主義的特性 5](p126)。 徐復觀從《周易》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一句尋繹出 “人文”二字的涵 義為“禮樂教養 ” ,並以此作為華人文主義的特性。 這在現代新儒學中 具有代表性。另一位新儒學家牟宗三也說: “古有 ‘人文化成 ’之成語, 此可為儒家人文主義之確界。 ”6](p145)又一位新儒學家唐君毅說: “《易 傳》之說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都當是指周代禮樂之盛所表現之人文中心的精神。 ”7](p404) 徐復觀、牟宗

    三、唐君毅等先生對 “人文主義 ”的解釋與運用, 大陸知識 界頗有表示認同的。 1986 年在上海舉行的首屆國際中國文化學術討論 會上,就有大陸學者認為: “中國文化的整體特徵, 實質在於人文精神。 這種人文主義,基於對人的不同理解,因而與西歐人文主義異趣。它 沒有提供天下為公,人格平等,個性獨立和民主政治的基礎,相反卻 導向了王權主義和泯滅個性, 使人不成其為人 ” ; “中國古代的人文思想 從總體上不是把人引向個性解放而是引向個性泯滅 ”8](p50-72)。

    這其 實有些令人費解, 既然“引向個性泯滅, 使人不成其為人 ” ,怎麼能稱為 “人文精神 ” 、 “人文主義 ”?可是,類似的說法漸漸流行,併成為許多學 人的習慣話語。同樣, 《周易》的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一語,也常被 學者們所提及,認為是中國古代人文精神的確證。 按徐復觀的說法,中國的 “人文主義 ” , “範圍廣而其內容亦不易遍舉 ” , 與“範圍狹而特性易顯 ”的 humanism 不同。新儒學家這樣講 “人文主義 ” , 會不會在讀書人中造成概念的混淆,並導致對儒家思想及中國傳統文 化的錯覺,筆者以為是應當認真加以思考的。

    按 “文”的本義是 “錯畫”(線條 交錯的圖形),而引申的意義甚多。 成玄英《莊子疏》對“地文”的解釋: “文,象也。”《淮南子》有《天文訓》篇,高誘注: “文者,象也。 ”“象” 就是顯露於外的形象、現象。在古人心目中,天地萬物顯示於外的形 象、現象,都可以稱為 “文” 。 “天文”,古人是指日月星辰分佈執行的現 象;“地文”,古人是指地面山嶽河海丘陵平原的形貌; “鳥獸之文 ”是指 鳥獸的形態、色彩、斑紋等。與“天文”相對的 “人文” ,應該是指什麼呢?

    《後漢書 ·公孫瓚傳論》: “舍諸天運,徵乎人文,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 ” 李賢注: “天運猶天命也,人文猶人事也。 《易》曰: ‘觀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 。 ”李賢聯絡《周易 ·賁》的彖辭,將 “人文”解釋為 “人事”,即人世 間的事態、狀況,仍是把 “文”作“象”解的,所指很廣泛。這樣理解 “人 文”,與古代 “文”的涵義相吻合,放在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一句裡面 和“徵乎人文 ”一句裡面也都很好講,特別是與 “觀” 、 “徵”搭配得上。正 因為“人文 ”是指人世間的事態、狀況, “聖人 ”才需要觀察,掌握民俗民 情,以成功地進行教化,就如王弼所解釋的,“觀人之文則化成可為也 ” 。

    相傳古代設采詩之官, 負責蒐集民間歌謠, “王者所以觀風俗, 知得失, 自考正也 ”10](p528)。這 “觀風俗 ”,就是一種 “觀乎人文 ”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發展, “人文”的涵義悄悄發生了變化。 昭明太 子蕭統在《文選序》的開頭寫道: 冬穴夏巢之時,茹毛飲血之世,世質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 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 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時義遠矣哉!…… 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11](p1)。 從蕭統對 “觀乎人文 ”的引用來看, 在他心目中, “人文”云云指的是人們 作的文章,而史前社會的八卦和所造文字作為文章之源,他認為也屬 於“人文”的範疇。無獨有偶,劉勰對 “人文”的理解幾乎同昭明太子完全 一致。

    《文心雕龍 ·原道》說: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 ”劉勰從傳說中的 伏羲畫八卦、 蒼頡造字說起, 直敘述到後世的文章典籍, 都列入 “人文 的範疇。到了唐代,李翱說得更明確: 日月星辰經乎天,天之文也;山川草木羅乎地,地之文也;志氣言語 發乎人,人之文也 12](p123)。

    大詩人白居易也說: 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 之文,六經首之;就六經言,詩又首之 13](p960)。 白居易為了說明詩的重要, 強調人之文以六經為首, 六經又以詩為首。 除了為首的 “詩”與“六經 ”之外,其它的文章自然也包括在 “人文 ”之內。 不過,唐代仍有人以 “人文”指人世間諸方面的事態、 狀況,如韓愈的《毛 穎傳》寫道:秦始皇時,蒙將軍恬南伐楚,次中山,將大獵以懼楚。

    召左右庶長與 軍尉,以連山筮之,得天與人文之兆。筮者賀曰: “今日之獲,不角不 牙,……簡牘是資,天下其同書,秦其遂兼諸侯乎? ”14](p501) 從筮者的賀辭來看, “天與人文之兆 ”的“人文”當指人事。 “人文”者,人之文也。不論是泛指人世間諸方面的事態、 狀況,還是特 指文字、文章、典籍,意思都淺近明白。它不體現什麼 “主義”,要不是 “人文主義 ”這個譯名,誰都不會想到在 “人文”後面加個 “主義” 。 “文”本 來是可觀察的形象、現象,天文、地文、鳥獸草木之文,都可以 “觀” , 一句“觀乎人文 ”談不上是 “人文中心 ”精神。

    竊以為,學者不宜在古老的 “人文”字眼上過於穿鑿, 儒家經典中有 “人文”一詞,並不意味著中國自古就有人文主義。 孔穎達《周易正義》雲: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聖人觀察人文則 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注:賁卦的卦象是上艮下離。 《周易 ·說卦》: “離也者,明也。 ”“艮以止之。 ”《周易正義》據此把 “文 明以止,人文也 ”解為“賁卦之象 ” ,並釋其義為 “用此文明之道裁止於人 孔穎達認為 “觀乎人文 ”是“觀察賁卦之象 ”所體現的意義,所以他說 “聖 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 ”,即詩書禮樂當效法 “人文”(賁卦之象)以教化天下。

    由於《周易》文辭難以捉摸,孔穎達 的解讀正確與否, 不必深究,可以肯定的是,他並未把詩書禮樂當作 “人 文” 。)這個解釋比較特別,徐復觀節引了 “言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 之謂 ”半句,即據以斷言 “人文 ”“僅指禮樂 ”。

    實際上,孔穎達這句話沒有把“詩書禮樂 ”當作“人文”的意思,句中 “當法(效法)此 ”的“此”才是 指代“人文 ” 。筆者在後面註文中對此有較為詳細的說明。 再則,儒者心 目中, “聖人制禮作樂 ”,禮樂是聖人制訂的,怎麼能夠說 “聖人觀察禮 樂”而後化成天下呢?

    徐復觀意識到這一點,於是又將 “觀”易為“興” ,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就變成了 “興禮樂以化成天下 ” 。 徐復觀、牟宗三等先生對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的解釋同唐代呂溫的法有些相近。 呂溫認為 “人文”當指聖人制訂的禮樂法度。 他為此特地寫 了篇《人文化成論》,其中寫道: 《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能諷其言蓋有之矣,未有明其義者也。 嘗試論之。夫一、二相生,大鈞造物,百化交錯,六氣節宣,或陰闔 而陽開,或天經而地紀,有聖作則,實為人文。若乃夫以剛克,妻以 柔立,父慈而教,子孝而箴,此室家之文也。

    君以仁使臣,臣以義事 君,予違汝弼,獻可替否,此則朝廷之文也。三公論道,六卿分職, 九流異趣,百揆同歸,此則官司之文也。寬則人慢,糾之以猛;猛則 人殘,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此刑政之文也。樂勝則流, 遏之以禮,禮勝則離,和之以樂,與時訊息,因俗變通,此教化之文 也。 近代諂諛之臣,特以時君不能則象乾坤、祖述堯舜作化成天下之文, 乃以旗裳冕服、 翰墨章句為人文也, 遂使君人者浩然忘本, 沛然自得, 盛威儀以求至理, 坐吟詠而待太平, 流蕩因循,敗而未悟, 不其痛歟! 15](p668) 呂溫把 “人文”理解為聖人所制之文, 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理解為聖 人、帝王 “作化成天下之文 ”,應該是誤讀。無論從 “人”的詞義上說,還 是從這句話的句法上說,他的理解都是講不通的。呂溫把 “觀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 ”壓縮成 “人文化成 ”四個字,這也改變了原意, 成為“人文化成 天下”的意思。

    呂溫是位政治人物,《四庫全書》提要說他 “尤好為高論, 失之謬妄 ” 。或許他關於 “人文化成 ”的高論有其政治意義, 而就“觀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 ”一句的解讀來說,他的話不足為訓。這裡,筆者要特別 提醒一下,由於呂溫把 “人文 ”解釋為聖人之作,那更談不上是對 “人” 的敬重,又豈能構成 “人文主義 ”! 二、“人文主義 ”的合理借用 中國古代的 “人文 ”一詞,不能構成 “主義”。

    我們如果要借用西方的 “文主義 ”來說明或比擬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話,晚明社會和清朝前期以 李贄、湯顯祖、戴震、曹雪芹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思潮,最適宜稱為人 文主義。在文化性質和思想內涵上, 它們真正相似。至於儒家的 “禮樂” , 則同注重個人價值和個性發展的 “人文主義 ” ,迥然有別。儒家重視人身修養,提倡濟蒼生、安百姓,確有精彩之處,但不一定要貼“人文主 義”標籤。 儒學始創於孔孟,又不斷演進變化,是一個流動的體系。大凡一種學 說,流傳幾十年、百把年之後就會同它的始創形態有相當出入。儒學 在農本經濟的主義的中國歷史上綿延兩千餘年,其變異之大是不 言而喻的。

    因此,我們不能把孔孟的思想和儒學等同起來。同時,我們也不能把儒學和中國傳統文化混而為一。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儒家 的一統天下。 且不說在漢代 “獨尊儒術 ”之前,儒家只是 “諸子百家 ”中的 一家,就是在儒家取得 “獨尊 ”的正統地位以後, 非“正統”的異端思想和 雜學、宗教,仍有相當的勢力,並常常造成同儒學分庭抗禮的態勢。 儒家學說自身在演進變化中也不斷分化出來一些 “異端” 。

    還有,中國 的醫藥學、針灸、農業技術、手工工藝、土木工程等所蘊含的哲理和 智慧,是儒學不可能涵蓋的,儒家也把這些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科 學技術視為 “小道”與“末技” 。中國曆代與人民精神生活密切相關的繪畫、 音樂、戲曲、文學, 雖然不乏 “載道”之作,但精神旨趣與儒學不相合者 甚多,有些則是反儒的。如果再考慮到我們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民族地區大都有自己獨特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那中國文化的分母 還要擴大一些,作為分子的儒家文化在整個中國文化中所佔的比重就 更要小一些。

  • 7 # 伯格書房

    人文主義就是主張以人為本。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伏爾泰與盧梭。人文主義的產生和興起具有兩個主要特徵,其一是撕下了歐洲君權即神權的面紗,其二是對推動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產生了極其深遠的意義。順便需要提及一下的是那位將《幾何原本》傳入中國的利瑪竇,其寫給親友描述中國的大量書信,對義大利文藝復興也產生過積極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逼孩子和放任孩子,究竟哪個更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