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師範小王子

    謝邀。這個問題非音韻學專家難以說得很清楚。在遠古時代是象形文字,那個時候認字的人很少,大概是看圖結合口語對此物的呼叫認字的。恐怕很少有一個固定的聲音,有的象形文字是否是一句話也未可知。隨著文字的更加抽象化和更加豐富,後來就以同音字標音。再後來為了發音的準確,還配以切音、清濁、聲調之法。發展到漢語拼音就到了很完美的時代了。外行話,莫笑。

  • 2 # 春雨201749550

    謝悟空邀問。“在漢語拼音出現之前,古人是怎麼認字的?”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涉及到《音韻學》。也叫:“聲韻學”。它是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的語音糸統和它們的歷史演變規律的科學。音韻學同文字學,訓古學一樣,是中國一門傳統科學,是傳統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傳統音韻學可分為:(一)古音學,(二)今音學,(三)等韻學。三個部門。古音學以《詩經》、《楚辭》、兩漢時期的韻文為研究物件。今音學,以《切韻》音系為研究物件。等韻學,研究的物件是中古時期出現的一些韻圖,這些韻圖是根據三十六個字母和二百零六韻兩相配合,製成了若干個圖表。這些圖表,能夠用來闡明韻書中的反切,說明漢語語音的聲、韻、調、系統。幫助人們識字辨音。除了傳統的這三個部門之外,我們今天還要再增加兩個部門:(一)近代音韻,(二)現代音韻。即:現代漢語音韻。

  • 3 # 旁觀者嵐

    中國古代的啟蒙教育是私塾教育。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集中精力,使兒童能認識兩千多漢字。

    一、背誦初級讀本。

    開蒙後讓兒童背誦認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龍文鞭彩》、《小學韻語》等課本,同時開始練毛筆字。教學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反覆背誦認讀。但效果極好,關鍵在於教材。

    1音韻定位。古代童蒙教材均為韻語成文,符合了漢字能排列整齊、平仄壓韻的特點,韻是古文化大門的鑰匙。韻語是最古老、最有效的記憶方式。

    2四字一句,受平仄壓韻的影響,漢語組詞是由二至四,所以除《三字經》外,所有的教材都是四字一句,既學字又學句,內容包含天文、地理、歷史、農業、教育等,在學字時可學到終身受益的知識。

    3字不重複,《三字經》、《百家姓》、《千家文》共3100個,但不重複使用的字2200個,生字數佔70%,大密度的生字量,是現代小學課本比不了的。

    用現代生理學、教育學的基本規律探討,一個個字教非常苯,而八字組句,四字組詞,教材接音律排列後,記憶力可提高十倍,現在有些老師也在把難記的字編成順口溜,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教學時先整體輸入,把課文背的非常熟練,對字形己瞭解六、七分,再拆開交,比較容易接受。

    掌握了兩、三千字後,開始讀文章。

    二音標,但漢字有幾萬,在文章中會遇到很多生字,當然老師會教。但也可用字典檢視。當時沒有漢語拼音,在漢代開始用直音法,在《說文解字》裡就是寫明聲若某,如拾,音十。但缺點是有些字找不到合適的字。就採用同音不同調的字來注音,如刀,注到平聲,將到的去聲改為平聲。

    也可用反切法,用前一個字的聲母,後一個字的韻母拼在一起,如"昌,尺良切"。

  • 4 # 毅恆1314

    從中國古代的文字起源來看,最初的文字都是符號或者類似符號的簡單圖文,識字比較簡單,但是文字成型後,至秦漢以前都是口口相傳的,靠的是日常記憶。

    古人要認識漢字讀出漢字只好用漢字注音,這樣便產生了不同的注音方試,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於漢代,例如“材,才聲”意思是說“材”這個字的讀音應該讀成“才”直音法簡單易懂,有時也會出現某個漢字沒有同意字的情況,有時候這個字雖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漢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難懂,反切法使用兩個字來為一個漢字注音,前面的字稱為反切上字,取聲母,後面的為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聲母、韻母、聲調取出來之後一組合就是那個漢字的讀音。(如懂字,得紅切,用“得”的聲和“紅”的韻,組拼合就成了d+ong就是懂字讀音。)至於更多的字,雖然中國古代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拼音,但是還是有辦法的。一是同音字,就是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稱為“讀若”、“讀為”。儡,相敗也,……讀若雷。

  • 5 # 月亮林地的鵪鶉

    三字經,弟子規,還有私塾那些材料,都是為學字編的。

    朗朗上口的,讀多了自己字也認得差不多了,這些就像是現在要學的拼音,音標。回想下,是不是也是編成兒歌?

    所有方法都是通的,不要這麼僵化。打字的時候還有五筆字呢,很多不會拼音或是拼音不好的,不就用五筆打字麼?

  • 6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以前也有漢語拼音,現在的漢語拼音是用英文字母代替的,如“王”字,拼音字母是wang,以前的是漢字漢語拼音,x尢就是“王”字的讀音。在《現代漢語詞典》內的“漢語拼音方案”裡,有雙重標註,既有現代漢語拼音也有古代漢語拼音,非常明確。

  • 7 # 言者青青

    這個問題涉及到漢字誕生。根據考古發現,中國字在大汶口文化就有了,都是象形文字,例如前寨遺址的大口尊。大口尊外面就書寫著一個象形文字。但是,也沒確定是個什麼字?更不知道如何發音?怎麼唸了!

    史前遺址出土的象形文字

    這個情況告訴我們,中國字是先有了字,後有了發音。至於字的讀音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又是用什麼方法讀的音?也就是說在沒有漢語拼音時,人們是怎麼認字的呢?這的確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據有關資料,如何認字?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起初人們讀音認字是在西漢末年。人們用兩個字拼切成一個字音, 這種方法給漢字注音,如“塑”字,“桑故切”被切字的聲母跟反切上字相同(S),被切字的韻母的字音音調跟反切下字相同 (u),那麼這個字音就拼出來了,應讀為“S”。

    後來人們又用了許多辦法讀音認字。例如用拉丁字母;“切音新字”;“注音字母”; “國語羅馬字”;“拉丁化新字”等等。

    規範的反切法

    透過以上查閱資料,概括起來簡單講,在沒有漢語拼音時候,我們學字讀音方式有幾種:

    一是“直音法”。這是常用的,優點是簡單易懂,缺點是隻適合常用字,一旦遇到生僻字就沒有什麼用了。

    二是“讀若法”。也稱“讀為”“讀曰”“讀為”法。簡單點說,就像我們剛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會在旁邊備註讀音相同的漢字,便於記憶。這種方法擴大了“直音法”的應用範圍,但是也有一個不足就是容易失去了準確性,唸幾聲的發音,卻沒有辦法讀清楚。

    三是“反切法”。這種方法的讀音與今天我們用的拼音非常相似。例如“魯”字的注音就是“郎古”,你張大嘴巴重複讀“郎古”,一遍兩遍下來自然就發音到魯,但是你要大聲用心的朗讀才可以體會到其中的意思。

    以上這些認字方法都為我們以後形成“漢語拼音方案”打下基礎,為逐步完善讀音認字發“漢語拼音方案”起到了推動作用。

    漢語拼音字母

  • 8 # 秋色正傑

    口口相傳,師父傳授,以前必須跟著師父一個一個念。有了拼音後才可以自學。這就是中國祖輩對師父非常敬重的主要原因。因為你不跟他學你就不會。遇到師父也不會寫的字,就用同音字代替,這就是通假字,也就有了古代的同音同義的規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改變自己安於現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