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怡然觀海》

    元•高房山

    日日依山看荃灣,帽山青青無改顏。

    我問海山何時老,清風問我幾時閒。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

    元代的詩詞很寫意,也很隨性。“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我嘗試著從字面上去翻譯:不是無所事事的人,日日為事所困,閒不下來;但凡能夠閒下心來的人,都絕非等閒之輩。

    高克恭,雖流於後世的都是他的字畫與詩詞,但他在那個時代的身份卻更是一名當朝官員,曾官拜刑部尚書。作為一名剛正不阿,坦蕩平易的官場要員,問一句:“清風問我幾時閒”,然後自答道:“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就像曹操寫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一樣,都是“歌以詠志”。

    而我們後人的詮釋:“閒,不是無所事事,荒廢光陰,而是養精蓄銳,儲備能量;磨刀不誤砍柴功,滴水穿石也從容,山並不忙,卻能生出千樹萬花;水看似閒,回眸時已奔流萬里。”總歸逃不脫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學的“投射”二字。

    我們對生活的理解都是受我們當時的心理狀況和過去掌握的經驗以及對將來的渴望所推動的。當我們試圖想去深入到詩句的意境中時,必然會將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代入進去。

    所以,當我嘗試去理解這句詩句的時候,我所詮釋的也必然是我所理解的“閒”與“非等閒”。

    閒,就是無所事事。我們的文化會將無所事事與虛度光陰聯絡在一起,似乎一個人一旦閒下來了,就是在浪費空氣,就是在耗費社會資源。因此,文化不想給人這樣的權利。即使你閒著,也必須養精蓄銳,為成為非等閒之輩而儲蓄能量。

    在這樣的鞭策下,閒著的人閒不下心,惶恐、焦慮,總需要立即去做一些事來填補內心的空缺,不讓心智感覺到“閒”所帶來的空虛感的存在。比如工作之餘必須得要學點什麼,刷微信之餘總覺得要報幾個課程打打卡,週末時光必須用旅遊、交友、健身來豐富業餘生活,只為了不讓自己閒著。可是,這樣的忙忙碌碌,很多人卻很難清晰地知道自己所奔忙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我經常會對這樣的人說:“既然不知道為什麼要跑,不知道要跑向何方,為什麼不停下來呢?”

    能夠停下來,並且能夠面對空虛感的人,確實並非等閒人。現在常聽到專家在說“空心人”,其實“空心人”的內心並不是真的空,只是當初為了填進去各種各樣的“應該”,而將本屬於自己的“不應該”壓縮並且深深地封存進了內心的角落,久而久之就忘了它們的存在,更不記得該如何打開了。

    我想說的就是,最終敢於去尋找封存已久的自我,並且釋放自我的人,他的內心將會越來越豐盈,無論生活是忙碌的還是閒逸的,心都是安閒的。

  • 2 # 詩詞桃花源

    詩句出自元代畫家高房山的一首《怡然觀滄海》,不是絕句也不是律詩,是一個只有六句的七言古風。語言雖然淺顯,卻頗有一些繞來繞去的意思。全詩如下:

    日日依山看荃灣,帽山青青無改顏。

    我問海山何時老,清風問我幾時閒。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

    全詩的精髓在一個“閒”字,三句裡就用了5個閒字。讀起來繞口,理解起來也可以往不同的方向延展。重點在這個“閒人”,和“不是閒人”,怎麼理解?在我看來,起碼有兩種解釋。

    一,“閒人”指高人隱士,“不是閒人”提滾滾紅塵裡的芸芸大眾,這就好理解了:

    “不是閒人閒不得”,就頗有譏諷之意了,說紅塵眾生,整日忙忙碌碌,如螻蟻般奔命卻不知為何,為了世俗名利,從來不懂得什麼是內心的平靜,生活的平淡,當然更不懂幸福的真諦在於山川自然。而能夠閒下來,耐得住寂寞的人,看淡世俗並欣賞萬物的人,因為超越了功利,當然就是“能閒必非等閒人”了。

    二,“閒人”指高人隱士,“不是閒人”指有理想、有信念、有抱負的有為之士。則“不是閒人閒不得”表現出對這類做實事的人的褒揚,能閒必非等閒人”同樣也表現出對能閒之士的誇讚。前者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熱衷入世,獻身理想,容易讓人想到辛棄疾,後者清風明月,獨善其身,保持著自我的高潔,如陶潛、嚴子陵、梁鴻,不是詩人,就是隱士、高僧。

    其實這類作品,以閒為雅,說出一些類似禪理的話,這樣的詩詞自來不少。如宋代的法演禪師的《心閒到處閒》雲:但得心閒到處閒,莫拘城市與溪山。是非名利渾如夢,正眼觀時一瞬間。明代的恕中無慍禪師有句:閒到心閒始是閒,心閒方可話居山;山中剩有閒生活,心不閒時居更難。這一個描寫的狀態與高房山的《怡然觀滄海》十分接近。清代的虛雲禪師也有《無題》詩云:修心修道無此悟,談玄談妙總是閒。從此何勞山下問,烹茶挑水聽潺潺。還有李白的“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山中問答》)。都是。

  • 3 # 海南哥必

    【不是閒人閒不得】“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這句詩,出自元代著名詩人,曾官至刑部尚書和大名路總管的高克恭(號房山)的《怡然觀海》中的詩句,全詩如下:

    怡然觀海 (元)高克恭

    日日依山看荃灣,帽山青青無顏改。

    我問滄海何時老,清風問我幾時閒。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

    詩的題目就給人以很瀟灑的感覺,“怡然觀海”;詩句也很令人嚮往,但絕對不是瀟灑的樣子。因為,雖然詩人每天依山看荃灣,清風也覺得他太忙了,問詩人什麼時候能悠閒。全詩貫穿一個“閒”字,但這裡的閒,不是飽食終日,無所作為,而是養精蓄銳,蓄集力量,正如有句話所說,山很閒卻能讓萬物蔥蘢,水不忙更能載千船疾行。這首詩大致意思是:詩人每天依山看荃灣,帽山一直鬱鬱蔥蔥顏色沒改變過。詩人問大海什麼時候會老去,清風卻問詩人什麼時候能悠閒。如果不是思想上有脫俗的能力,是不可能悠閒的。能得到悠閒的人一定不是等閒之輩的人。

    通讀全詩可以發現,這麼多“閒”表達了三種意境:一種閒是在能力方面,在思想上超凡脫俗的能力,人只有放下那些繁瑣事件的雜念,才能得以悠然自得;一種閒是生活狀態,人人都想要的悠然自得的生活;一種閒是平庸之輩,即社會上的大部分人,對應的就是“非等閒”之輩,即思想高超的人。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等閒人是誰都能做到的嗎?未必。詩人應該想表達,自己是非常向往哪種悠然自得的生活的,但自己不是思想超凡的高人、無法脫離世俗,也就沒辦法過上哪種悠然自得地生活。據記載,高房山,其名高克恭,房山是他的字。他的一 生還算不錯,當了高官(官至刑部尚書和大名路總管),是個人人稱頌的好官,體恤民情,賑濟災民,平反冤獄,改革吏制,無視權貴,伸張正義,且勤勉謹慎,認定的利於百姓的事情必力爭實行,不肯隨聲應和。可以說,他有瀟灑的條件,可以高屋建瓴,指點江山;可以悠遊天下,快哉人生。但是,他僅是想想而已,卻難以做到。他生性坦蕩平易,與世落落寡合,遇知己則傾心相交,終身不疑,僅此而已。所以,他在另一首詩中說:“ 他時如覓雲蹤跡,不是梅邊即水邊。”估計他的瀟灑和閒散夢被世物纏身,不能實現,即使想與好友“並行沿堤步晚晴,野香牽引過林炯”,但很遺憾,“ 誰知卻是江南夢”。

    其實,在生活中還有一種“閒”,不管有什麼困難,保持一個平常心,在困難面前走路就像在散步一樣悠然,如偉人所詩:“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 4 # 毛希浩

    心之境,意之境,神之境,身之境,心神合一,身心合一,意之景,景中意,人之心,心中意。天,地,人合一,非等閒之心境。

  • 5 # 蕭晗之十二子門

    這句話分為兩端來看,就是一般人都是在忙碌中的,為了生計,為了家庭,為了自身的前途,所以是閒不住的,而這裡一般閒下來的人是無事可做,無事可做就會是比較懶散,失去生活目標的人,並且這樣的狀態是說沒有了生活來源,生活無可持續,以此推斷,這裡閒下來要麼是自身不努力,要麼是被淘汰,要麼是沒有了可做之事,如此狀態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你自己再不努力,則會搞出很多亂子不軌之事,以此看來閒下來一定不是好現象!然後是閒下來一定要找事做,這才是正理,但是這裡有時候會有很多的事情不是你自身想象就如願以償的,還是你要為生活去努力打拼這樣才是出路,而假如你自身不努力,乃至懶散放縱,其結果一定是歧路有你正途走偏,以此看來你再圖謀不軌有什麼不良的想法,則會是一個與人為敵罪犯的痞子,即便是你自己不明白,旁人也不會跟你說的,由此可以看出這樣的狀態很不好,逝者如是夫不捨晝夜,時間大把流逝,而身邊的人都早已飛黃騰達了,而你還在原地踏步甚至悖反身陷迷途,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不知悔改的人,假如這個人真的那麼固執以為自身身處江湖之中更是錯的沒邊沒沿了,所以一般的有志青年都會比較上進這樣自己的生活也會好一點,而一個閒著無事的人一定不會有什麼作為,假如再錯上加錯犯事鬧騰則只會是一個無藥可救的人,而一個有志青年一定會是為自己為生活為人生去努力打拼的,假如這樣做則就是大有可為之象,絕非等閒之輩亦不可等閒視之?!

  • 6 # 苗玉漢

    生就出力命,

    忙碌度一生,

    要做等閒人,

    萬般在書中。

    (2019,0415亥時,)

  • 7 # 紅夂陽

    (無題)~

    三更雞鳴漁舟動,

    夜靜星閃耕牛聲,

    晨露浸溼樵夫衣,

    市井燈火萬家明,

    不是閒人閒不得,

    能閒並非等閒人。

  • 8 # 木米文化

    《怡然觀海》元·高房山日日依山看荃灣,帽山青青無改顏;我問海山何時老,清風問我幾時閒;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

    高克恭,元代著名詩人、畫家。字彥敬,號房山。

    日日依山看荃灣,帽山青青無改顏;有句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有的人就住在羅馬。詩人海子的夢想是,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夢想中的居住地,元代詩人高房山就住在那裡。既然家住依山傍海,於是天天靠著山看大海,山頭上的草木青青,沒有改變顏色。這也是因為看得勤,所以感覺不到顏色的變化。

    我問海山何時老,清風問我幾時閒;清閒性定,智慧滋生。於是詩人問大海和青山什麼時候老去,清風問我什麼時候得以清閒。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不是思想上有高超的智慧的能力,是閒不下來的。能閒下來的絕非等閒之輩,不是平庸人。

    高房山這首詩,一連用了五個“閒”字。說文解字,閒是指夜晚,將門關上,發現月光從門的縫隙中照了進來。我們看到,說文解字的這個解釋,關門閉戶是在夜晚,這個時候白天忙碌了一天,張羅了一天的人們身體和心情都閒了下來,於是才能看到從門縫裡進來的月亮的光輝。

    毫無疑問,這是一道美景。原來,身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而人只有閒下來,內心輕鬆自在了,於是那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才會睜開去,畢竟眼睛是心靈的視窗。

    所以,人應該學會忙裡偷閒,學會淡泊寧靜,給身體和心情放個假。不要讓神經天天繃得那麼緊,該放鬆就放鬆。總之,當你懂得做個閒人而不是閒得慌的時候,你就不是等閒之輩了。

  • 9 # 使用者滄海一粟888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非是等閒人。閒有無所事事的閒,有悠哉悠哉的閒,我很嚮往悠閒的意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所事事的閒,我還真閒不來,嚴格來說是不敢閒。所以我向往一個人丟掉所有煩惱,捨棄所有憂愁置身於高山旁,聽山中百鳥Teana;置身於大海邊,看海潮潮起潮落。悠閒才是真自在!

  • 10 # 小楫輕舟hello

    我很喜歡這句詩,焦躁不安沉不下心來時都會看看。

    怡然觀海 (元·高房山)

    日日依山看荃灣,帽山青青無改顏。

    我問海山何時老,清風問我幾時閒。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詩,出現了四次“閒”,這句詩重點也便在於此一個“閒”字。

    斷一下句,這句詩就好理解了: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

    第一個“閒”,指的是思想不拘於塵世,超凡脫俗;第二個“閒”,指的就是陶淵明般“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生活狀態;第三個“閒”還是悠然自得的生活狀態,第四個“閒”指的是平庸,等閒人也就說平庸的俗人。

    所以這句詩翻譯成白話文其實很簡單:

    如果不是思想上真正脫俗,看淡俗世紛紛擾擾的人是達不到悠然自得的生活狀態的;反之,能做到那種生活狀態的人也必定不是等閒之輩。

    這句詩放在何時都不過時,古人的智慧,教導我們要學會捨得,學會放過自己。

    我們的歷史文化基因裡面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從小教導我們要積極入世,努力爭取。這是好事,但切記過猶不及。

    人類其實很脆弱渺小的,我們能在這世上存留的時間不過短短數十載,而其中前十八年要依附父母連基本的財務獨立都無法實現,後十年體力精神均已力不從心,中間至少有二十年需要將別人考慮在自己之前,那是必須承擔的責任。這麼算下來,我們留給自己的真正有質量的時間真的不多,別忘了好好對待自己。

    當然,好好對待自己也不是說就一定要學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並不現實。其實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境。人生海海,我們都是平凡人,哪能事事都抓住?事業上,生活中,愛情裡,有些努力過,爭取了,依舊沒有得到,那不如看淡放手吧。

    聽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一個人要來人世間走一遭,佛說:“給你三十年夠不夠?”

    這個人想到人世的富貴,連忙說:“不夠。”

    佛說:目力所及之內,你都可以想辦法借來時間。”

    於是,這個人向耕地的老黃牛借了十五年。

    借到之後,這人仍覺不夠,四下張望,門前一條大黃狗正搖著尾巴。

    他就向狗借了十五年,壽命一下子增加到了六十歲。

    可這人還是不滿足,此時,一隻猴子從枝頭躍過,他眼前一亮,向猴子借了十五年。

    終於,這個人擁有了整整七十五年,心滿意足地去往人間。

    佛但笑不語。

    在七十五年的歲月中,前三十年是他作為“人”的時間,享有著健康與快樂的生活。

    三十歲到四十五歲之間,上有老父老母,下有垂髫稚子,他每日奔波勞碌,如老黃牛一般任勞任怨。

    四十五歲到六十歲時,兒女紛紛成家立業,他獨守老屋,精力日漸不濟,只能靠兒女偶爾的奉養勉強度日,過著像狗一樣的生活。

    六十歲之後,他老病交加,油盡燈枯,無人問津,就像山中到處飛竄的猴子,生怕被獵人的弓箭射中。

    回顧一生,他老淚縱橫。

    當初總以為人世繁華,沒想到,這東拼西湊借來的一生,竟然是苦樂交織,喜憂參半。

    “清風問我幾時閒”,千萬別等別人問你什麼時候能閒下來,學會“捨得”,學會“斷舍離”。斷,就是斷開不健康的生活;舍,就是捨去沉迷物質享受的雜念;離,就是離開人云亦云的評判標準。當我們捨去浮華外物,捨去不想幹的枝枝蔓蔓,就會發現,要想得到內心的平靜,真的很簡單。

    最後送大家一句泰戈爾的詩吧,和這句詩異曲同工:

    有一個夜晚,我燒燬了所有記憶,從此我的夢就透明瞭;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

    希望你我在這塵世一遭,是修行,是體驗,終有一日能到達這“閒人”的心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參加夏令營,對孩子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