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朱朱53832
-
2 # 匯雁1
中子星的產生過程,決定了中子星是發熱的。
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導致星體內部的坍塌。這種塌陷,產生了超新星。當超新星密度和聚集的能量足夠大,又引發《超新星的爆炸》。爆炸的結果,可能演變成白矮星或黑洞;也可能產生《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中子星》。
上述演變過程,因為是爆炸,伴隨能量的釋放,所以發光和發熱成為必然。
也就導致中子星是發熱的。
-
3 # 知足常樂0724
中子星為什麼會很熱?
答;中子星表面溫度為100萬攝氏度,地球核心平均溫度為5400;故中子星的表面溫度比地球核心平均溫度高185倍。
中子星的密度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一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質其重量就相當於地球物質的1~10億噸。
這裡不得不佩服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和美國鐳射干涉重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到的重力波訊號。
中子星離我們地球400億光年;它是宇宙中超大質量的恆星爆炸所形成超級新星時的殘留核心,它是天體中密度僅次於黑洞的一種物質,其表面的原子排列比鋼鐵還密,強度是鋼鐵斷點的100億倍。
學習過高中物理的人們都知道,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則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其中質子帶一個正電荷,電子帶一個負電荷,只有中子不帶電;
中子星雖然是恆星爆炸的殘留物,但是它在爆炸時受到巨大的外力影響,導致核外電子被擠進了原子核,與質子結合形成了中子;於是將原來物質中的空間進行了大規模地壓縮。
知足常樂2019.2.12日於上海
-
4 # 科技和生活
中子星和白矮星都是物質非常緻密的天體,每立方厘米中子星的質量可達8000萬到20億噸,每立方厘米白矮星的重量可達100公斤到10噸。
中子星和白矮星都是恆星主序星階段結束之後變成的星體。在剛形成的時候,它們的溫度是非常高的,超新星爆發的時刻可以產生約1500億攝氏度的溫度,那麼這個時候中子星的溫度也是基本等同於這樣的溫度;白矮星的溫度要低得多,但剛形成的白矮星也是紅巨星的核心,溫度也可以達到數十億度。
不過理論上講這兩種星體形成之後的溫度會一直處於下降狀態,因為它們內部不再有核聚變,所以只會將自身固有的熱量輻射出去,當輻射到表面接近宇宙背景溫度時,它們就成了一顆黑矮星,也就是一個不發光也不散熱的星體。
但是中子星和白矮星的散熱時間會非常長,可能長達200億年,這已經大大超過了宇宙138億年的年齡,所以天文學家們認為宇宙中至今還沒有形成一顆黑矮星。
雖然理論上這麼認為,然而實際上宇宙中的白矮星和中子星熱度降下來非常不容易,這是因為無論是中子星還是白矮星,它們形成的時候周圍都會由於恆星的膨脹和擴散而存在大量的氣態物質,宇宙中幾乎沒有周圍空無一物的中子星和白矮星存在,而它們周圍存在的物質的一部分也會在它們的引力作用下重新回到中子星和白矮星上,形成厚厚的大氣層,這就像一個熱量保護層一樣,而且有的這類星體附近有恆星存在,也可以從恆星上吸取大量氣態物質,其中的氫和氦元素等在中子星和白矮星的表面由於重力和高溫作用還會激發核聚變,也就是說中子星和白矮星的表面通常都會發生氫元素的核聚變現象。
這樣的事件無疑又會為星體本身增加熱量,所以中子星和白矮星想降溫可沒那麼容易,而且如果它們吸收的氫元素過多的話還會出現爆炸現象,質量達到太陽1.44倍的碳氧核心白矮星會發生內部的熱核爆炸,具體表現通常是碳爆轟,這是一種劇烈的星體爆炸現象,天文學上稱之為la型超新星爆發,爆炸之後整顆白矮星通常是化作一片星雲,連個核心都沒有。
而中子星如果吸收物質達到了太陽質量的三倍以上也會發生與之類似的現象,不過中子星是形成夸克星或者黑洞,如果形成黑洞的話,大部分物質都會被吸入到黑洞裡。
即便以理論認為的中子星和白矮星200億年的降溫過程來說,在長達200一年的時間中,中子星和白矮星也有可能遇到其他星體,在爆炸的可能性之外,和其他星體兼併融合的可能性也很大,所以其演變成黑矮星的可能性很小,可見,宇宙間天體的變化也是很複雜的,每一種星體都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即便是恆星死亡的殘骸中子星和白矮星也是如此。
-
5 # 艾伯史密斯
答:經過超新星爆發後形成的中子星,原恆星的體積大大縮小,勢能轉化為中子星的內能,使得中子星溫度急劇升高。
中子星是天文學上的極端天體之一,新形成的中子星,核心溫度超過100億度,中心壓力高達10^28個大氣壓,密度高達每立釐米數億噸,自轉速度也非常快。
中子星一般是10~30倍太陽質量的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透過超新星爆發形成;比如公元1054年,中國宋朝天官記錄的SN 1054超新星爆發事件,就形成了如今的蟹狀星雲。
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天文學家發現蟹狀星雲區域,有著非常強的射線源,後來被證實為一顆高速旋轉的中子星,直徑大約30公里,每秒鐘自轉30圈。
之所以中子星的條件如此極端,和中子星的物質形態,以及形成原理有關;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會透過超新星爆發的形式結束生命,超新星爆發時,會把恆星外層物質拋灑向四周,瞬間釋放的能量,比太陽在主序星時期110億年內釋放的總能量還高。
外層物質的散開,必定對核心物質產生向內的壓力,使得原恆星核心坍縮,半徑瞬間縮小百萬倍,如果核心質量在1.4~3倍太陽質量之間,核心就會形成中子星,高於該質量將形成夸克星或者黑洞。
然後原恆星核心的部分勢能,以及爆炸釋放的部分能量,將轉化為中子星的內能,使得中子星溫度急劇升高,據估計,新形成的中子星核心溫度超過100億度;中子星還將繼承原恆星的大部分角動量,由於半徑縮小了很多,所以中子星的自轉速度一般都很快。
一旦中子星形成,由於極高的溫度和自轉速度,中子星會向外輻射能量,其輻射功率超過太陽輻射功率的100萬倍;最終中子星溫度逐漸降低,自轉速度逐漸減慢,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需要經過數百億年的時間,中子星表面溫度才會降低到100萬度以下,最後形成黑中子星;由於宇宙年齡只有138億年,所以目前宇宙中,還沒有黑中子星的存在。
-
6 # nt01
中子星怎麼產生的?恆星死亡後劇烈收縮後爆炸的殘餘物。恆星溫度本身很高,壓縮後溫度更高,就算一部分能量跟著爆炸後的物質離開溫度依然很高宇宙幾乎真空是溫度的不良導體自然下降很慢。所以就是第一代中子星到今天溫度依然很高,當然白矮星一樣
-
7 # 暗物質原理
中子星的形成是在超新星爆炸後,形成一個超高溫,超高壓的環境,質子變為中子,體積很小,質量,密度非常大的天體。它透過高速旋轉平衡外力,有的還透過電子脈衝釋放能量。它的高溫,高速旋轉,高密度,高質量均來自這個特殊的環境。
超新星爆炸後,“力”向中央“迴流”,產生“高壓”。我們向水裡丟一塊石頭,水向四圍散開,接下來就是“迴流”,這個反彈力很大。質量形成於外力,這就是中子星為什麼有那麼大質量和產生高溫的原因所在。
-
8 # 宋思考
摩擦生熱,也許它的內部在不停地摩擦吧。燃燒也會產生熱,要麼它在燃燒?熱核反應也會產生熱,可能它正在進行熱核反應。
回覆列表
中子星是每0=1000千克×0.001米立方×兀xK,毫米1噸固態聚合產生吸壓,吸壓到一定強度產生空間聚合產生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