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下無敵

    一個人一直以德報怨的話,首先證明這個人是個好人。如果這個人身邊都是懂得感恩的人,那他何必去用德報怨呢?始終是以德來報怨,說明他身邊以怨報德的人不少,身邊不少小人,而且把他的以德報怨當做理所當然。所以這個始終以德報怨的人肯定活的很累,特別在意別人的感受,以別人為先。這樣就導致他自己和他的家人不一定會因為他的德而過得更好。一個好人,並不非得始終以德報怨,並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感化,有的時候需要以牙還牙,需要用上法律武器,不能讓好人變成老好人,不能讓好人涼了心。

  • 2 # 棋

    害人害己!君子不會有怨於你,小人不會感恩於你的德,反而會得寸進尺。最終結果,既會使小人更小人,又會使自己深受其害。

  • 3 # 我是達達vlog

    在生活中,以德報怨的人太少,因此我們要學著珍惜這種人。一個以德報怨的人可以說是很大程度意義上的東西,它並不能代表著全部的想法。能以德報怨的人是很偉大,也很傻。想要以德報怨談何容易?對於一個曾經欺辱過你,曾經諷刺挖苦過你,曾經把你看得很低很低的人。你將會以善良之心去感化他們嗎?我們不是聖人,可能一輩子也成為不了聖人。我們會努力平和心態去做一個好人。

  • 4 # 每日中醫實踐

    以德報怨

    疾惡如仇

    愛憎分明

    敢愛敢恨

    ………

    結果會怎樣?

    都一樣,沒人知道將來的事情!

  • 5 # 圓緣堂主人

    莫去想天下歸心。莫去要享譽四方!一個人始終“以德報怨”,只能是個死得憋屈的廢人而已。

    什麼叫“以德報怨”?他人投之以毒藥,你還之以蜜糖?還是他人投之以怨懟,你報之以寬容大度?聽起來,“以德報怨”是寬容、大度、有胸襟,亦或有修養、無為不爭,始終“以德報怨”更是偉大以至於成了聖人。可實際上,菩薩慈悲,亦有金剛之怒,一味“以德報怨”只有顯得軟弱可欺,甚至招至更大的災殃。

    因為如果倡導“以德報怨”,那就忘記了雙方都是人,忘記了世間的人性。

    老子有言,報怨以德,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老子在幾千年前就看透了人性。以怨報德,被傷害的人心中必然會留下陰影、創傷,這餘怨積得久了,必然會爆發,或傷害自己,或反擊對方,更有弱者操刀向更弱者、無辜者,釀成人間悲劇。

    《論語》則言,“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亦是直接了當,談什麼以德報怨?不過是後來人為了某些目的而吹捧的理念而已。

    再則,法治社會,如果有人侵犯了你的權益,難道你要放過他而不追究其法律責任,反而以“德”來寬恕其罪惡?如果道歉有用,要法律幹什麼?

    所以,不要去鼓吹“以德報怨”。在惡人眼中,你的“德”一文不值。

  • 6 # 使用者2476612972020

    我的父母就是這個樣子的人,事事為別人著想,委曲求全。我不贊成這樣做,個人認為,應該是非分明,提倡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顆善良的心❤,可是,如果沒有底線的忍讓,最後受罪的還是自己。吃虧不怕,但不能受任何的侮辱。

  • 7 # 小土豆大白菜

    做人應該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以德報怨,非君子所為!不知道感恩的人是很可怕的。有人甚至把你對他的好當成理所應當,佔不到便宜就認為自己吃虧了的就更可怕!

  • 8 # 春日牡丹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一個人如果長期以德報怨的話,他會怎麼樣呢

    “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吃水不忘挖井人”是我們華人應該遵循的優良品德。隨著社會的的發展,政治地位的提高,言論自由,文化、資訊的發達,人們的思想有了千變萬化,毒雞湯式話語被有些人奉為經典,我行我素的作風不受任何規範,借錢不還,見利忘義,過河拆橋的人和事比比皆是。

    一個人如果長期以德報怨的話,有很多人會說他好,但沒有多少人還之以禮,長期以德報怨後話,會有很多人說他老實,好欺負。及時止損是當下保護自己利益的有效行為

    道理是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每個人應該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國家法律,文化媒體要正確引導人們的思想行為,把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到新高度!

  • 9 # 表情姐愛生活

    最近國學興起,帶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之情,我再讀《論語》。然而卻發現,在過去的幾千年中,我們似乎誤解了孔子。  

    “以德報怨”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句話,通常將它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準則:孔子教導我們,別人欺負你了,要用愛心去感化他,用胸懷去包容他。這樣的道德情操真的很偉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以德報怨”,恐怕沒有人能做到。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以德報怨”的原句出自《論語· 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原意為。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的來理解一下這句話,當時有人問孔聖說:以德報怨怎麼樣。孔師當時就回答了,說如果你以德報怨的話,那麼用啥來報德呢。這句話我來給大夥翻譯一下,意思就是如果我們用寬容感恩的心,去對待那些小人。那麼對於自己有恩的人,我們拿啥去對待呢。

    可見,孔子是反對“以德報怨”的,之所以出現現在的現象,可能是斷章取義地曲解。  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化一向以謙虛和堅忍著稱。關於如何報怨的問題,東西方的答案截然相反。在西方,聖經裡就提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觀點。而在東方,佛家崇尚“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哲學理念,面對困苦的態度是逆來順受。根據佛經中的記載,大鷹要吃釋迦牟尼的肉,他便從自己身上一刀刀幫大鷹割下肉來,這種堅忍已經超越西方人能夠承受的範圍。而孔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觀點,是以人為本的,更能讓人接受。 

    從這句話我們就看出來了,孔師對於以德報怨的不贊同,不單不贊同,而且還給出標準的答案。那就是以德報怨、以直報怨,這句話才是真正的論語的記載。和孔聖對於怨的對待,那麼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要用好的、用感恩的、積極向上的心態。去對待那些對於我們有過恩情的人,去對待那些有德行的人。對於這些“怨”我們要用直來報,這個直就是公道。要用公道來對待那些怨恨自己的人,那麼好人所得到的公道自然是歡喜的,壞人所得到的公道自然是不好的下場。這才是孔聖對待那些小人們的態度和言辭,而這麼多年我們卻一直誤解,以至於用一種綿羊的心態去對待那些小人,染髮我們自己的心靈受到傷害。

     孔子這句話為什麼會被曲解?根源還是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他們希望民眾成為“以德報怨”的順民,只有“以德報怨”的民眾,才會老老實實地服從他們的統治。皇帝殘暴,要“以德報怨”,地主剝削,也要“以德報怨”,八國聯軍打到北京,還是要“以德報怨”,要想盡一切辦法彰顯自己的“德”,要“量中華之物力,結大國之歡心”,這種堅忍和迂腐與佛家的處事態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隨著孔子學院在全球範圍內的設立,孔子的形象也越來越高大。如今人們對待孔子的態度,也更加正確和人性化,對於聖人之言,我們應該撥開迷霧,認真感悟。

  • 10 # 木子易華

    答:最後他會是好人!

    大家好!我是幽谷空藍

    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他一直“始終”以德報怨這種境界是大多數人不能做到,或許是參透了世間萬物,超凡脫俗,又或者是他信仰,很多人是無法理解,我身邊沒有遇到這樣的人。

    在文化 西方和東方的文化理解是完全不一樣。關於以德報怨,在西方《聖經》裡面就提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觀點,而在博大精深5000文明的東方。佛家崇尚:“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哲學理念,面對困苦的態度是逆來順受。據佛經中記載大鷹要吃釋迦摩尼的肉,他便從自己身上一刀刀。幫大鷹割下肉。這種忍耐行為已經超越了西方人能夠承受的範圍,所以他們也無法理解以德報怨。

    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如何?’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一天學生問孔子說:“老師有人做了傷害我們的事情,我們以恩德去回報他。這樣做是不是很高尚啊”?孔子聽了反問一句說以德抱怨你何以報德呀?人家對你不好,你去回報人家的好,那麼人家對你很好,你又如何回報呢?學生又問 :“那該怎麼辦呢”?孔子說了八個字“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就是用公正的態度去對待仇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在生活中對那些對你好的人要銘記在心,要投桃報李,對那些傷害過你的人,睚眥必報失之狹隘,但是沒有任何反應,可能也會失之於過寬,所以說呢,孔子給了我們一個最普通最適度可行的做法。

    戰國時期趙國名相藺相如也是一個以德報怨的楷模,他以超人的勇氣和智慧, 讓趙國的鎮國之寶和氏璧在秦王眼皮下溜了一圈回來,又完整地回到了趙國,後來在秦·趙兩國澠池之會上。當趙王處境非常尷尬之時,他又憑藉自己的睿智和膽識幫助趙王擺脫了受辱的困境,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由於其功勞顯赫得到趙王的重用和封賞。可是生性剛直粗獷的廉頗卻偏偏對藺相如很不服氣,揚言一定要找個機會羞辱自己之上的藺相,藺相如聽說後不但沒有記恨和報復,反而為了避免發生不愉快,寧願一直躲著廉頗,即使是兩個人的馬車在路上不巧相遇,藺相如帶著朋友躲到了一旁,讓廉頗的馬車過去。以如此的忍讓和寬厚,以及仁義回報廉頗的盛氣凌人,最終感動了廉頗,廉頗意識到自己的小肚雞腸和無理取鬧的不人,後來羞愧難當的廉頗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請求藺相如的原諒和懲罰,原來不和睦的文武重臣從此結為生死之交,在戰國後期風雨飄渺的形勢下,共同支撐和維護者趙國的江山社稷。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用德來化解怨恨更是真善美的表現,還有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時期,張英老家的人與鄰居吳氏一家在宅基方面發生了爭執,兩家都是從祖先那裡傳下來的基業,時間過於久遠,因此雙方都不肯退讓一步,久久爭執不下。之後雙方去縣衙打官司,但是因為兩家都地位顯赫,縣官不敢輕易得罪其中一方,因此也下不了決斷。於是張英老家的人就向在京師當官的張英傳書救助。張英在瞭解其中情況後,就寫了一首詩送回去,詩中將秦始皇和長城的事作為例子,勸老家人退讓三尺又有何妨。張英的老家人聽了張英的勸說,主動退讓了三尺,對此吳家感動之餘也主動讓出了三尺,於是兩家之間形成了一個寬度為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的故事世人皆知在歷史上特別有名。

    始終以德報怨的人也許是一個心存感恩·心中有愛的人。這是他的信念我們無可厚非。就像我們在去西藏的路上,看到很多那些信徒們不遠千里的三叩九拜堅持下去到他的目的地,很多人理解不了這種信仰文化一樣!

    我的 總結: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更適合現在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我們有愛·感恩,你敬我一尺我,我還你一丈。但是當我受到嘲笑就要回懟回去。 就像我們今天他打我一拳, 我未必給他一腳,但是我們可以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權益,用更加文明的手段來回報他。!論語早就給出了我們一個智慧的選擇。

  • 11 # 曾雒

    凡事不能過度,過度就變味了!一味地以德報怨一方面會讓自己喪失尊嚴,喪失血性;同時會助長他人的戾氣,適度的以德報怨顯得大氣,必要的以牙還牙顯得霸氣!

  • 12 # 燈籠照月

    一個人做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一個人始終(一輩子)是以德報怨(做好事)的話,他最後會怎麼樣?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前人道“既往修來,收因結果”,善始善終。有可能過程不同,結果不一樣,或許不得所終的大好人,或許飲恨而終的冤大頭。有言道“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寬”。

    就這一輩子幹這以德報怨的活,這得需要多大的能力和承受力。儘管要具備道德、品德、行為操守的優勢,還要有恩惠賜予、仁愛感化、深情教化的執著。君子成人之美,決不成人之惡。可能,君子之心難度小人之腹,但是,怨何因,因何由?小人生怨、常人誤怨、壞人仇怨,總不會是普遍現象,也不能讓善良的人難堪。

    人與人和睦相處,社會得以安寧,決不能讓小人得瑟,好人寒心。以怨報怨是愚蠢,以德報德是情理,以怨報德天理難容。

  • 13 # 心底映雙紅

    我認為不會怎麼樣,反而讓我覺得他這個人沒有個性,缺乏原則。

    ”以德報怨”自古至今一直頗受爭議,最早有人認為是孔子的思想,所以很多人奉若神明,後來透過對《論語》的研究和對孔子思想的全面挖掘,才知道這並不是孔子的思想,這在《論語·憲問》裡說的很清楚,由此我們知道,“以直抱怨,以德報德”才是孔子所提倡的。

    通俗的說,”怨”即是被侵犯、被傷害的意思。那如何對待我們所受到的“怨”呢?!認真分析可以總結出,不在乎有這麼三種,一是乾脆不理不睬,屬於惹不起我還躲不起的那種。二是我們前面說的“以直報怨”,這也是本人比較贊成的做法,即正面回擊,用公平正義的“直”迴應。三就是這位的做法,不但不回擊,反而“以德報怨”。

    為什麼不喜歡或者說很反感“以德報怨”呢?!主要是以德報怨是對“德”的濫用,“怨”的縱容,使“德”和“怨”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而是一種狹隘的矛盾處理方式,一定程度上踐踏了公平正義。從人性的角度看,我認為“以德報怨”也是一種違背內心以求苟且的做法,是典型的躲避矛盾。他根本就不知道“惡不仁者,其為仁矣”的道理。

    再回到本題,最終這人會怎樣呢?!很多人會認為,好人一定有好報!真的會這樣嗎?!看看現實生活中的個案吧,我認為,只有大家都來維護公平正義,“以直報怨”,讓不法行為、違反道德底線的行為無藏身之地,到處充滿Sunny,才是我們需要的生活環境。

  • 14 # 陽光之曙

    一、【因為善良】

    一個人始終是以德報怨的話,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善良的,善良的人不怕傷害,也不怕傷痛。他們總是那麼仁慈,那麼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因為善良,即使別人傷害了他,他始終是以德報怨,只有這樣做,他的心裡才會擁有那份“寧靜感”和“踏實感”。而且在他的心裡深刻銘記:善良是一種美德,是一個人的為人之本,他最後會感覺是幸福快樂的!

    二、【因為有愛】

    一個人始終是以德報怨的話,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因為有愛:“因為愛著你的愛,因為痛著你的痛。所以才會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因為有愛,所以他願意付出,哪怕你虐我千百遍,我依然待你如當初。他不怕傷痛,只怕你悲傷。看到你開心了,他才會開心,他最後會感覺是幸福快樂的!

    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人始終是以德報怨,他最後會幸福快樂的原因,【因為善良】、【因為有愛】。

    最後: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遇到任何事情時,都能換個角度看世界,都能【因為善良】、【因為有愛】以德報怨,讓世界充滿愛,讓生活更美好!

  • 15 # 生活處處有情景

    首先我來解釋一下,以德報怨的簡單詞意,就是別人對自己很壞,自己還對別人很好。

    如果一個人始終以德報怨,等於助紂為虐,這樣的人其實是一個沒有主見,沒有立場觀點的老好人,人們是不會喜歡這樣的人。做人要正直坦蕩,愛憎分明,敢說敢做,唯唯諾諾的不敢擔當,其實也是自私不敢得罪人的體現

    偉大的領袖毛主席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以德報怨不可取,最後會一個朋友都沒有的,不會受人尊重的,也會一事無成的。

  • 16 # 勿忘我27957

    以德報怨看報什麼樣的怨?

    報個人之間的怨,說明這個人寬容大度,好人。

    但在政治上以德報怨,說明這個人糊塗愚昧,不能歸類於好人,應屬壞人。

  • 17 # jin蘭草

    好人有好報。有時候似乎除了失去就是吃虧,但這是假象。即便一時間失去的除了物質就是金錢,但他的精神充實了,境界開闊了,社會會給他更多的機遇,上蒼會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好心人。別說這是唯心論,請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 18 # 機智的生活家5F

    心量大的人福報自然也大,這樣的人不是我們這些人能理解的,老天爺都會眷顧他,了凡四訓,看過的人,就不會有這個疑問和擔心,阿彌陀佛

  • 19 # 寶峰林

    始終以德報怨這非常之難,只有百世流芳之才,修為極高的人才會達到一定成果,一般人無論如何都是做不到的。這樣的人內心非常強大,品德非常的高貴,思維非常的高深,是社會文化的奠定者,受人敬仰和愛戴那是肯定的。因為道德公德貫穿於社會生活的一切瑣碎之中,這就說明以德報怨不僅僅是對人對事,他是指善待自然的所有一切。所以一般人如何能做到,不說能不能做到,甚至想都想不到。我們一般的人,能夠做到對人和事寬容以待,以德報怨就難能可貴了,但一定要區分德、法、罪的界線,不能把以德報怨變異成了以德報法、以德報罪而毫無底線。

  • 20 # 流榮8228

    不是說,人之初,性本善嗎?可是卻為什麼又會生出愛恨之說呢?

    所謂恨的發源地就是因一個(貪)字而產生了諸多事端,古往今來都是這樣,貪食貪錢貪色,而這些貪也是嫉妒別人比自巳好而導致的。見不得別人好,見不得別人優勝過自己,所以,總是給小鞋別人穿,處處作難別人。如若彼此都是這樣,就會互相火拼,如若有君子風度的人,就會選集忍讓,或是施放他仁愛之心,試徒感化他,改造他,可不可以變廢物為有利之利用價值。但當真正朽木不可雕,就都會放罷手啦,沒有那個無休止對你好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梨型身材與蘋果型身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