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視看三農
-
2 # 金陵餘力
其一,看孩子是在什麼方面爭強好勝。如果無理取鬧或者故意挑起事端方面,家長就需要及時阻止並教育;如果是在積極向上的活動中爭強好勝,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鼓勵。
其二,對待孩子的態度也能反映家長自己的心態。孩子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裡,家長的榜樣作用至關重要。如果家長都是那種爭強好勝型別的,你還能指望孩子能不爭強好勝嗎?
其三,孩子爭強好勝的現象是個別時候還是經常。如果孩子剛剛有爭強好勝的苗頭,而之前又沒有這樣的情況,家長可以好好觀察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如果孩子經常這樣,家長就得反思自己,反思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有沒有這樣的行為。
其四,“爭強好勝”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種譭譽參半的現象。作為大人應該對這種現象有多方面的思考。如果是對整個社會、自然和人類發展有益的思考和行動,我們都應該抱著支援的態度。孩子小時候對某個方面或者某領域感興趣,說不定會在他們心裡埋下或者激發探索的種子,將來有一天就會長成參天大樹。
-
3 # 奶爸一加一
適當的時候進行挫折教育!
我們這個時代裡,最缺的就是挫折教育
輸贏同樣重要,有的時候輸可能比贏還要重要!
-
4 # 浮生遇閒
孩子爭強好勝,家長如何教育?
孩子爭強好勝,父母一定要耐心做好引導,越早引導越好。
孩子爭強好勝,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很強,想要表現自己,凡事都想贏,想獲得肯定。
好處是,社會本身是競爭的社會,以後競爭只會更加激烈,爭強好勝有利於步入社會後的競爭和立足。
壞處是,爭強好勝可能會導致孩子輸不起,社會是複雜的,當父母不能庇護的時候,遇到挫折很難從挫折裡面走出來。
所以,爭強好勝並不完全是件壞事,正確引導,幫助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念,幫助正確看待成敗得失,贏得時候教育不要驕傲,輸得時候教育不要氣餒,不斷提高孩子感受成長,享受生活的能力。
-
5 # 素墨濃香
爭強好勝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也就是過猶不及。相比培養孩子野心勃勃,我們更需要培養孩子的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質,讓他們學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需要家長從小對孩子做到言傳身教。
給孩子足夠的愛與肯定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追求卓越的訴求與人的自卑感有直接的聯絡,如果我們沒有感受到自卑或自我感覺處於“下游”狀態,我們就不會有突破現狀的願望。人的本性無法容忍長期的低下和屈從,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等總會使人產生渴望攀登更高一級目標的願望,以獲得補償和達到完美。爭強好勝的孩子往往內心有著較深的自卑心理,不接納現實的自我。推己及人,他們也認為別人不接納他,所以他會容易把別人當做對手並充滿敵意。如果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肯定,也就是無條件的愛,孩子不需要拿的比如成功,贏得比賽,取得好成績等來交換時,孩子也會內心平和,爭強好勝的心理就會降低。
不要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不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比較揹負著父母和自己的期待,可能會使孩子難以承受這種負擔和壓力。一味的爭強好勝會催毀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缺乏足夠的勇氣去戰勝將要面臨的困難。爭強好勝的孩子只注重最後的結果,即周圍人肯定他的成績,如果成績得不到肯定,心理上會感受不到滿足。他們過度看重別人的評價,有嚴重的依賴心理。他們也認識不到,在很多情況下,遇到困難時保持心理的健康與平衡遠比馬上解決問題要重要得多。
記得有個作家說如果想要孩子不幸福,就拿他與別人比較吧。國家提倡學校教育要注重不做橫向比較而更注重縱向比較。而縱向比較就是與過去的自己比較,橫向比較就是與他人想比較。
對孩子灌輸成長型思維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強調了擁有成長型思維對人的一生的重大影響,它是相對於固定型思維的一種心智模式。研究表明,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做事不易放棄,更能從過程中享受到樂趣,更容易尋求幫助,在面對困難時更堅毅。成長型思維模式基本理念就是: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透過努力來培養的。 每當我家寶寶覺得自己做不了某件事時,我都會告訴他:我們可以先試一試,即使做不好,再來一遍。
-
6 # 侯媽家庭教育
孩子爭強好勝,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對於積極的一面要給予肯定,消極的一面要進行合理的的引導。
一、父母做好榜樣
家長要做孩子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不管是得失,對孩子起到正面的榜樣。
二、讓孩子欣賞別人的長處
父母要引導孩子欣賞別的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長處,讓孩子懂得讚美別人,而不是隻看到自己身上的長處和別人身上的缺點。
三、讓孩子與自己作比較
父母不要拿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而是讓孩子與自己的過去比較,誇獎孩子取得的進步。
四、父母不要過高期望孩子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會讓孩子有壓力,要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成長,只要孩子盡力了,父母就要表揚他。
五、讓孩子學會面對失敗
當孩子失敗時,讓孩子明白失敗是正常的事情,失敗是成功的動力。
-
7 # 元寶爸爸聊育兒
“爸爸,是我跑第一的”週末,帶著兩個孩子在公園裡玩,大寶和元寶比賽看誰先抓住媽媽手裡的帽子,元寶因為跑在姐姐後面就跟我耍賴。其實象六歲以下的孩子,他們喜歡“比賽”,是因為在贏得“比賽”會讓他們感到自豪和滿足。
怕輸和想贏是正常的心理思維,兒童對於事物的判斷極其簡單,而對於比賽,也只是簡單存在著“贏”與“輸”兩個對立面。“贏”固然是好,它讓孩子感受到了努力達到目標而獲得的成就感和滿足快樂。但“輸”同時也會給孩子帶來挫敗或者沮喪感,所以會因為怕輸而出現擔心別人比他們好或者贏了他們的心理,進而出現一些抗拒的言語或者動作。
作為孩子,爭強好勝是他們某個特定年齡層所特有的一個性格特徵。作為家長,要正確地引導孩子坦然地面對“輸贏”,放下競爭意識,提升競爭能力。具體做好以下幾點:
引導孩子心態要平和有些家長自己的攀比心較重,喜歡給孩子灌輸“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個世界只有強者才能生存”的思想,喜歡計較一些外部得失,如孩子上了名校、比賽中得了獎了等等,不僅引導孩子和別人比更推動孩子和自己較勁,較少的關心孩子內在的感受和成長進步讓孩子與自己比較 平時言談時不要把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分出孰優孰劣,不要說“誰不如誰”,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對別人形成對抗心理,而應該讓孩子和自己的過去做比較,誇獎孩子取得的新技能和新能力。對於其他孩子,要以經驗借鑑的方式促使孩子進步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不論得到還是失去,家長如果都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平和心態,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示範,孩子從中也能學習到這種寵辱不驚的品質。
引導孩子去欣賞別人的長處當孩子和小夥伴在一起時,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欣賞別的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長處,讓孩子懂得讚美別人以及同別人協作,引導孩子不要拿自己身上的長處和別人身上的短處比,也不要拿自己身上的短處和別人身上的長處比,要客觀地拿自己的昨天和今天比,有沒有進步,缺點有沒有改正。
培養孩子內在的能力童年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一個人內在力量強大,才能較好地把控自己,獲得主動權。就拿去年我家大寶在校運會比賽這件事,她從四年級開始就堅持晨跑,每天跑2-3公里,在小區內做做簡單拉伸,當初的目的就是為了強身健體,讓孩子少生病。但在去年學校的校運會上,孩子給了我們一個驚喜,她自己主動報了個800米比賽,因為距離較長,需要比拼孩子的耐力,全校的女生除了田徑隊的,其餘沒幾個孩子報名,我家大寶認為應該挑戰一下自己,耐力是沒問題的,現在就是比拼速度了,到她的小組了比賽了,她緊跟在第二名同學後面,到最後一百米時,她開始衝刺,雖然沒能衝過第一名,但衝過了第二名,得了個小組第二,有些田徑隊的孩子都被落在她身後,看著老師發給我的影片,自己都被孩子的堅持感動了,孩子盡力了,我們回來對她不放棄的精神給予大大的點贊。
就象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主人公一樣,一個大俠想在江湖上立足,必須先遠離江湖,躲進深山,無打擾地修煉,練好內功,才有笑傲江湖的本錢。
回覆列表
我認為任何事情都是雙刃劍,俗話說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一個好士兵,孩子爭強好勝沒有什麼不好的,但是過分的爭強好勝會給孩子產生深大的心裡壓力,所以我們需要很好的引導孩子正確對待第一!
首先有些孩子的爭強好勝換是源於父母的潛移默化影響,所以我們也得從自身找一下原因。其次我們要正視孩子爭強好勝的行為,讓他明白這種行為的利弊,減少我們對孩子這方面的影響,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行為有一個正確的估值,學會理智看待第一。讓孩子有一種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去生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