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浪里爾
-
2 # DDG的老船塢
既然是探討狼群戰術的失敗,噸位戰之類的戰略我們就不說了,單單探討一下戰術失敗的問題。
狼群戰術的失敗,實際上是其固有技戰術缺陷導致的,首先我們來看狼群戰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狼群戰術在德國海軍中被稱為叢集戰術,通常來說,德國海軍會將若干艘潛艇(通常數艘到十餘艘不等)組成臨時編組成艇群,並將艇群在盟軍護航隊可能出現的水域展開成警戒幕,每一艘潛艇都有固定的警戒區域,並且要按時向指揮部報告自己的陣位,以便指揮部掌握己方戰術態勢。一旦有一艘艇與護航隊發生接觸,就會使用無線電向岸上的U艇總部報告,同時該艇轉為跟蹤聯絡艇,會一直跟蹤護航隊,並會持續將護航隊的位置,航速,航向,大致編成,護航兵力等戰術情報向指揮部報告,指揮部根據跟蹤聯絡艇提供的情報,調動周圍潛艇前往護航隊周邊,當護航隊周邊集結了一定兵力之後,這些潛艇將根據指揮部的統一安排,在夜間某個時點之後開始實施攻擊,這樣一來,有限的護航兵力必然被大量的攻擊所飽和,屏護幕必然出現大量缺口,給潛艇可乘之機。
潛艇必須組成有組織的警戒幕,才能增加與護航隊接觸的機會
由此我們可見狼群戰術的兩個特點,第一個是極度依賴無線電通訊,無論是艇群中各艇每天定時向指揮部發報彙報自己的陣位和狀態,還是跟蹤聯絡艇報告護航隊情況,還是總部調派潛艇組成攻擊群,都要依賴無線電,可以說沒有這個巨量的無線電報,狼群就無法組織有效的攻擊,尤其是跟蹤聯絡艇,指揮部必須依賴跟蹤聯絡艇發回的報告,鎖定護航隊的行蹤,並根據周圍潛艇通報的陣位,確定哪些潛艇可以咬上護航隊,並將護航隊行蹤向這些潛艇通報,最後,還要根據這些潛艇就位和接觸的資訊,確定攻擊開始時間。這樣一來,狼群的無線電通訊,尤其是跟蹤聯絡艇的通訊,可謂是喋喋不休,這些電波一旦被敵人所利用,狼群就將陷入極大的被動。
狼群戰術極度依賴無線電通訊
盟軍的第一個突破是恩尼格碼的破譯,但是和很多人的想象不同,恩尼格碼的破譯,對於盟軍初期反潛戰的意義並不大,因為密碼破譯並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這頭把密文送進去,那頭一下就能把明文送出來,即使盟軍掌握了恩尼格碼密碼機,但是破解金鑰仍然是個艱苦的工作,很多時候一份密電破譯出的只有隻言片語,大多數內容仍是雲山霧罩,即使能夠完整破譯的,往往也需要24甚至48小時以上的工作,而德華人一旦更換金鑰,很多工作又要從頭來過,這個時候破譯率和破譯速度就會陡降,而對於狼群的電報來說,絕大多數都是時效性極強的戰術情報,等電文完成破譯,黃花菜都涼了,所以恩尼格碼破譯在反潛戰早期的意義,往往是瞭解狼群活動區域,指導護航隊規避,但是狼群警戒幕的範圍往往很大,船隊並不能有效進行規避,常常還是會一頭撞上去。而密碼破譯在反潛戰中後期則是指導獵殺群伏擊“奶牛”補給潛艇的預定補給點,獵殺“奶牛”和前來補給的潛艇,但是這個跟狼群戰術關係就不大了。
恩尼格碼的破譯,對破解狼群戰術的效果並不像想象中那麼大
另外一個電子小玩意是艦載雷達,艦載雷達給了盟軍護航艦夜眼,使其能在夜間有效的發現肉眼看不到的目標,但是艦載雷達雖然能使夜間反潛行動效率更高(狼群為了規避聲吶搜尋和維持高速,夜間通常會採取水面攻擊),但是並不足以阻止狼群撕開數量有限的護航艦組成的屏護幕擊沉商船。
雷達並不能阻止足夠強大的狼群撕開屏護幕
真正打在狼群喋喋不休的電報這個軟肋上的,是艦載高頻無線電測向儀(HF/DF)和平面位置顯示器(PPI,也就是我們在影視中常見的雷達掃描顯示器)的結合,PPI能無線電測向儀測得的潛艇爆發通訊方位角準確的顯示在螢幕上,而護航隊一般會編有兩艘以上裝有高頻無線電測向儀的護航艦,這樣透過甚高頻艦間無線電話,護航隊就能很方便的使用交匯法對發報潛艇進行定位,從而引導護航艦或者巡邏機對發報艇進行打擊和壓制。這對於跟蹤聯絡艇的影響是非常要命的,跟蹤聯絡艇必須喋喋不休的發報,才能把護航隊的情報傳輸給指揮部,但是隻要一發報,就會把護航艦或者附近的巡邏機招來,這樣跟蹤聯絡艇就會被迫長時間下潛躲避,這樣一來往往就會丟失目標,而跟蹤聯絡艇丟失目標就意味著狼群失去了目標,除非有另外一艘潛艇能夠建立有效的跟蹤聯絡。因為德國研製的自動爆發通訊系統到戰爭結束也沒能投入實用,所以盟軍的這一戰術一直是有效的。
高頻無線電測向和平面位置顯示器的結合對狼群戰術是致命的打擊
給狼群最後一擊的是盟軍反潛支援大隊也就是獵殺群(Hunter-Killer)的組建,隨著盟軍反潛兵力增加,在1943年開始,在護航隊所需的基本兵力之外,還有多餘兵力可供使用,盟軍並沒有把這些兵力平攤到各個護航隊,而是將這些兵力編組為護航支援大隊,護航支援大隊護航支援大隊通常由4-6艘航速較快的驅逐艦,護衛艦過護航炮艦組成,一般在U艇部署的海域活動,平時根據情報對暴露的潛艇進行獵殺,一旦有護航隊受到狼群威脅,護航支援大隊就會受命前往進行支援,這樣一來,受到U艇威脅的護航隊附近,就能迅速集結一支兵力可觀的護航力量,從而挫敗狼群的進攻,而到了1943年後半年,護航航母開始加入獵殺群,這樣一來,獵殺群和護航隊擁有了可靠的近距離空中巡邏和應召空中支援,即使跟蹤聯絡艇能夠僥倖完成使命,奉命前去集結的潛艇往往在航渡過程中就會招來一頓暴打,這樣即使德國在大洋上投入越來越多的潛艇,但是最終能夠投入進攻的兵力卻日漸減少,而護航隊卻能夠隨時得到一個以上支援群的增援,兵力此消彼長之下,歷史能夠進入護航隊周邊攻擊陣位的潛艇,面臨的也不再是心有旁騖的護航艦一擊即退的驅逐,而是獵殺群不死不休的追殺,潛艇的損失率也直線上升,最終迫使德國海軍終結了狼群的行動。
獵殺群的組建和護航航母的出現給了狼群戰術最後一擊,博格號護航航母堪稱U艇殺手
回覆列表
狼群戰術,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的海軍將領鄧尼茨首創,主要用於攻擊盟軍向英國運送物資的船隊。
所謂“狼群戰術”,就是將大批U型潛艇按照一定的距離分佈在海中,當其中的潛艇發現盟軍的運輸船隊後,透過無線電聯絡其它周邊的潛艇,隨後大批潛艇像“狼群”一樣輪番對敵方軍艦和運輸船發起水下攻擊,使之遭受重大打擊,以此來摧毀敵人的戰爭實力。
狼群戰術運用初期,取得巨大的戰鬥效果。1942年,德國“狼群”達到了擊沉盟國商船的最高峰,全年共擊沉商船1160艘,總噸位達630萬噸(海上封鎖促使英國本土開始實行物資配給制,甚至鼓勵人們把花園變成菜園);到了二戰中後期,狼群戰術開始失去效果,德軍潛艇戰果不斷下降,而損失在不斷飆升,最終德國透過狼群戰術封鎖英國的計劃破產。
“狼群戰術”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反潛技術和戰術的提升盟軍船隊遭受U型潛艇的打擊後,開始為船隊增加護衛艦和護航航母,U型潛艇在攻擊船隊的同時還要冒著自身遭受打擊的風險。與此同時,英美兩國還致力於改進和開發直接攻擊潛艇用的各種武器和彈藥,經過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深水炸彈和聲吶的效能有了明顯提高,還有一些新的反潛彈藥問世。
例如英國在1941年3月進行試驗的271型雷達,在近距離已經能夠發現潛艇的通氣管,此後更先進的雷達系統相繼投入使用,“刺蝟彈”等新式彈藥也成了護衛艦和驅逐艦的制式反潛裝備;美國更傾向於使用空中反潛平臺(二戰著名的PBY-5“卡塔林納”飛機),透過深水炸彈和反潛火箭彈進行攻擊。而德華人沉醉於潛艇戰初期的勝利忽視了技術創新,這些新式反潛武器和戰法的大量運用使得U型潛艇被發現和遭受攻擊的機率大大增加了。
美國的支援二戰初期,前往英國的商船損失極大,而此時的英美兩國尚沒有有效的武器進行節制。美國依靠其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以“被擊沉一艘就生產兩艘”的速度大力生產運輸船和護航艦艇,協助英國度過難關,為能有效反制“狼群戰術”前贏得了時間;其次,美英情報系統和諜報人員積極調查德國海軍基地,瞭解各種潛艇活動情況,甚至破譯了德國潛艇的通訊密碼,這些都使得船隊遭遇U型潛艇的機率大大降低。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整體戰局的影響二次大戰中後期,蘇聯成功擊退了德軍的大規模入侵,開始向西反擊,英國和美國也紛紛參戰轟炸德國的重要軍事基地和軍工城市。U型潛艇建造受到很大影響,德國為了防範蘇聯軍隊不得不建造更多的坦克和飛機,潛艇資金大大縮水。在海上,面對盟軍不斷髮展的反潛能力,德國U型潛艇的活動越來越困難,並且損失慘重。1943年5月23日,鄧尼茨下令將全部潛艇從北大西洋撤出,德國潛艇戰最終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