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趙雲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是去了的,我們來看一下:
建興元年,劉備病逝永安宮。後主劉禪繼位,趙雲由中護軍、徵南將軍,遷為鎮東將軍,並封為永昌亭侯。五年之後,在平定南中並和東吳結盟之後,諸葛亮就已經開始做北伐的準備了,這時候他就率領諸將進駐漢中,趙雲也一起去了。次年諸葛亮正式出兵北伐,宣稱將由斜谷道出兵,並令趙雲、鄧芝為疑軍,佔據箕谷。
這時候魏大將軍曹真率領大軍阻擋,諸葛亮令趙雲、鄧芝在斜谷道阻擋曹軍,而自己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不過趙雲、鄧芝由於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但趙雲及時聚攏部隊,固守箕谷,沒有造成大的損失。部隊撤退時,趙雲親自斷後,阻止曹軍追擊,因此軍資和人員的損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戰場,蜀軍主力因其督軍馬謖違背諸葛亮的指示,舉動失宜,被魏將張郃大敗於街亭,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敗告終,不僅諸葛亮引疚上表自貶三級,就連趙雲也被貶為鎮軍將軍。
有人覺得,這是諸葛亮對於趙雲的不重視,竟然讓他去做疑軍,反而讓馬謖這種書本上談兵的人來做主力,這才導致了北伐的失敗,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來看一下,首先諸葛亮雖然政治方面十分突出,但是歷史上諸葛亮對於帶兵打仗,卻是有缺失的,這一點跟演義之中大為不同,首先就是人才上的確實,要知道劉備集團雖然也曾經有許多人才儲備,但是卻後勁不足,也就是管理層的斷層,導致並沒有什麼新的高人可用。其次就是諸葛亮本身的問題,他疑心重,為人謹慎,也導致許多人不被他所信任,反而是趙雲,其實算是早期將領之中,最被諸葛亮信任的人物之一了,啟用的次數,甚至比關羽和張飛還多。
其中就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趙雲聽從安排,不計得失。在歷史上也被稱為難得的儒將,這是什麼意思?除了武力之外,屬於知書達理,明大道義的人。
當然,既然如此,為何重要的北伐,諸葛亮卻不把趙雲設為主力呢?其實我們剛才已經說了,諸葛亮為人謹慎,在他的理論之中,行軍打仗最重要的是什麼,不是一場戰鬥的勝敗,而是糧草和輜重的保護!只有後勤充足,才能夠取得勝利,這也是為什麼他多次北伐實則選擇的並不是最快的路線,後有子午谷奇謀也不被採用的原因,畢竟在諸葛亮的戰略之中,穩步推進才是奪取中原的最好方式。
我們再看《三國志》中所寫: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也就是說,最重要的糧草和輜重並不在主力軍中,而是在趙雲這邊,而他又是諸葛亮最信任的人,只有他,才能夠保護這些東西,不過趙雲確實也是不負使命,雖然失敗,但是東西卻保護周全了,也就是達成了諸葛亮所說的不是大敗。
那麼這樣的戰略真的對嗎?就在這一年之後,趙雲逝去,而後的北伐過程我們看一下,都是出自《三國志 諸葛亮傳》:
第二次北伐,糧盡而還。
第三次北伐,遂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糧盡退軍。
我們可以看出,這三次,不是糧食沒了,就是規模不大,也就是說,其實北伐的最大困境就是糧草的問題,所以到了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準備屯田,解決糧食問題,為長遠做打算,但是,不幸病死了。
其實這時候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戰略沒有問題,只是不合時宜,因為糧食不足,是整個蜀漢本身的問題,就是他委派最信任的趙雲看守,假若馬謖勝利,他也不可能推進的太遠,其實如此,倒不如把強者派上前線,輕軍突進,或許還有一線機會。
故而在委任趙雲做疑軍這件事上,雖然並沒有錯誤,但是對於整個大局來看,卻也是不對的,當然歷史已然發生,其餘不過是猜想罷了,你又怎麼看呢?
首先,趙雲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是去了的,我們來看一下:
建興元年,劉備病逝永安宮。後主劉禪繼位,趙雲由中護軍、徵南將軍,遷為鎮東將軍,並封為永昌亭侯。五年之後,在平定南中並和東吳結盟之後,諸葛亮就已經開始做北伐的準備了,這時候他就率領諸將進駐漢中,趙雲也一起去了。次年諸葛亮正式出兵北伐,宣稱將由斜谷道出兵,並令趙雲、鄧芝為疑軍,佔據箕谷。
這時候魏大將軍曹真率領大軍阻擋,諸葛亮令趙雲、鄧芝在斜谷道阻擋曹軍,而自己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不過趙雲、鄧芝由於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但趙雲及時聚攏部隊,固守箕谷,沒有造成大的損失。部隊撤退時,趙雲親自斷後,阻止曹軍追擊,因此軍資和人員的損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戰場,蜀軍主力因其督軍馬謖違背諸葛亮的指示,舉動失宜,被魏將張郃大敗於街亭,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敗告終,不僅諸葛亮引疚上表自貶三級,就連趙雲也被貶為鎮軍將軍。
有人覺得,這是諸葛亮對於趙雲的不重視,竟然讓他去做疑軍,反而讓馬謖這種書本上談兵的人來做主力,這才導致了北伐的失敗,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來看一下,首先諸葛亮雖然政治方面十分突出,但是歷史上諸葛亮對於帶兵打仗,卻是有缺失的,這一點跟演義之中大為不同,首先就是人才上的確實,要知道劉備集團雖然也曾經有許多人才儲備,但是卻後勁不足,也就是管理層的斷層,導致並沒有什麼新的高人可用。其次就是諸葛亮本身的問題,他疑心重,為人謹慎,也導致許多人不被他所信任,反而是趙雲,其實算是早期將領之中,最被諸葛亮信任的人物之一了,啟用的次數,甚至比關羽和張飛還多。
其中就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趙雲聽從安排,不計得失。在歷史上也被稱為難得的儒將,這是什麼意思?除了武力之外,屬於知書達理,明大道義的人。
當然,既然如此,為何重要的北伐,諸葛亮卻不把趙雲設為主力呢?其實我們剛才已經說了,諸葛亮為人謹慎,在他的理論之中,行軍打仗最重要的是什麼,不是一場戰鬥的勝敗,而是糧草和輜重的保護!只有後勤充足,才能夠取得勝利,這也是為什麼他多次北伐實則選擇的並不是最快的路線,後有子午谷奇謀也不被採用的原因,畢竟在諸葛亮的戰略之中,穩步推進才是奪取中原的最好方式。
我們再看《三國志》中所寫: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也就是說,最重要的糧草和輜重並不在主力軍中,而是在趙雲這邊,而他又是諸葛亮最信任的人,只有他,才能夠保護這些東西,不過趙雲確實也是不負使命,雖然失敗,但是東西卻保護周全了,也就是達成了諸葛亮所說的不是大敗。
那麼這樣的戰略真的對嗎?就在這一年之後,趙雲逝去,而後的北伐過程我們看一下,都是出自《三國志 諸葛亮傳》:
第二次北伐,糧盡而還。
第三次北伐,遂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糧盡退軍。
我們可以看出,這三次,不是糧食沒了,就是規模不大,也就是說,其實北伐的最大困境就是糧草的問題,所以到了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準備屯田,解決糧食問題,為長遠做打算,但是,不幸病死了。
其實這時候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戰略沒有問題,只是不合時宜,因為糧食不足,是整個蜀漢本身的問題,就是他委派最信任的趙雲看守,假若馬謖勝利,他也不可能推進的太遠,其實如此,倒不如把強者派上前線,輕軍突進,或許還有一線機會。
故而在委任趙雲做疑軍這件事上,雖然並沒有錯誤,但是對於整個大局來看,卻也是不對的,當然歷史已然發生,其餘不過是猜想罷了,你又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