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是一種高尚的境界,淡泊是一種廣闊的胸懷,在朝則憂民,在野則善身,胸懷若谷地看待人世間的功敗垂成。 淡 泊 “說到底,淡泊其實是一種無奈。人年輕,心中便有雄心壯志,總幻想做一番大事業,能揚名則揚名,不能揚名就發財。那時何曾想到淡泊。” 這是前幾天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一句話,但我是不同意這種說法的。我說淡泊不是一種無奈,而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跨越痛苦的脫俗。 一個人想做一番大事業,胸有宏圖大志,當然是不錯的。但志向高遠與崇尚淡泊並非水火不容,而恰恰相反,淡泊是樹立志向的基石。1700多年前,諸葛亮便在《誡子書》中說過這樣的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時代發展到今天,“淡泊以明志”的名言並未過時,它仍是志存高遠者實現志向的必然選擇。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確有很多人誤解了淡泊。比如,有些人在遭受慘重失敗後悽然一笑:“我已淡泊名利。”淡泊成了滅火器,澆滅你心頭的火焰。有些人一輩子庸碌無為,渾渾噩噩地過了一生,臨了,苦澀一笑:“這就是淡泊的境界了。”淡泊又成了避風港,成為午夜夢醒悔恨交加,長噓短嘆的最好託辭。顯然,諸如此類不思進取的頹喪,沒有目標的茫然,實在與淡泊的崇高境界不貼邊。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這是古代仕途賢士在追求到一定地位,修養到一種程度,才侃侃而談的境界。范仲淹的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對淡泊的感嘆印證。由此可見,淡泊是一種高尚的境界,淡泊是一種廣闊的胸懷,在朝則憂民,在野則善身,胸懷若谷地看待人世間的功敗垂成。 淡泊的境界是不容易達到的。人活在世上,無論貧富貴賤,窮達逆順,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真要擺脫名韁利索的束縛談何容易?《清代皇帝秘史》記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江蘇鎮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腳下大江東去,百舸爭流,不禁興致大發,隨口問一個老和尚:“你在這裡住了幾十年,可知道每天來來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說:“我只看到兩隻船。一隻為名,一隻為利。”真是一語道破天機。 今天,在如何正確對待名利問題上,有些同志平時也認為應該把名利看得淡一些,可是一旦到了調職調級、立功入黨、入學的時候,往往是“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於是,忍不住還要去爭一爭。有時忍住了不去爭,但心裡很不平衡。 其實,不少同志向組織張口的真實心態,有時並不是計較一職半級,也不是缺幾十塊錢,而是出於同他人比較後產生的挫折感、失落感、不公平感。因此,要想淡泊名利,就必須學會正確比較。要像雷鋒同志那樣,工作上向標準最高的同志看齊,生活上向標準最低的同志看齊。 曾在報刊上看到介紹傑出科學家袁隆平的文章,令我深有感慨。袁隆平先生在農學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按說,他完全有資格、有條件追求物質上的享受,但他卻依然淡泊自守,重事業,輕名利,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他年復一年地頂烈日冒酷暑,奔走在稻田裡。直到現在,他依然是從播種到收穫,風塵僕僕地騎著摩托車去試驗田,從春夏到秋冬,追趕著Sunny從北到南察看育種基地。經歷了60年代大饑荒的袁隆平,將“希望所有人不再捱餓”作為自己終生的追求,雖年過七旬仍壯心不已,要在有生之年把超級雜交水稻培育成功,並將其推向世界,造福全人類,而不是想著自己能得到什麼利益。 還是諸葛亮總結概括的好:“非淡泊無以明志”。如今,淡泊仍是奮進者的抉擇,是奉獻者的抉擇。
淡泊是一種高尚的境界,淡泊是一種廣闊的胸懷,在朝則憂民,在野則善身,胸懷若谷地看待人世間的功敗垂成。 淡 泊 “說到底,淡泊其實是一種無奈。人年輕,心中便有雄心壯志,總幻想做一番大事業,能揚名則揚名,不能揚名就發財。那時何曾想到淡泊。” 這是前幾天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一句話,但我是不同意這種說法的。我說淡泊不是一種無奈,而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跨越痛苦的脫俗。 一個人想做一番大事業,胸有宏圖大志,當然是不錯的。但志向高遠與崇尚淡泊並非水火不容,而恰恰相反,淡泊是樹立志向的基石。1700多年前,諸葛亮便在《誡子書》中說過這樣的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時代發展到今天,“淡泊以明志”的名言並未過時,它仍是志存高遠者實現志向的必然選擇。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確有很多人誤解了淡泊。比如,有些人在遭受慘重失敗後悽然一笑:“我已淡泊名利。”淡泊成了滅火器,澆滅你心頭的火焰。有些人一輩子庸碌無為,渾渾噩噩地過了一生,臨了,苦澀一笑:“這就是淡泊的境界了。”淡泊又成了避風港,成為午夜夢醒悔恨交加,長噓短嘆的最好託辭。顯然,諸如此類不思進取的頹喪,沒有目標的茫然,實在與淡泊的崇高境界不貼邊。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這是古代仕途賢士在追求到一定地位,修養到一種程度,才侃侃而談的境界。范仲淹的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對淡泊的感嘆印證。由此可見,淡泊是一種高尚的境界,淡泊是一種廣闊的胸懷,在朝則憂民,在野則善身,胸懷若谷地看待人世間的功敗垂成。 淡泊的境界是不容易達到的。人活在世上,無論貧富貴賤,窮達逆順,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真要擺脫名韁利索的束縛談何容易?《清代皇帝秘史》記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江蘇鎮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腳下大江東去,百舸爭流,不禁興致大發,隨口問一個老和尚:“你在這裡住了幾十年,可知道每天來來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說:“我只看到兩隻船。一隻為名,一隻為利。”真是一語道破天機。 今天,在如何正確對待名利問題上,有些同志平時也認為應該把名利看得淡一些,可是一旦到了調職調級、立功入黨、入學的時候,往往是“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於是,忍不住還要去爭一爭。有時忍住了不去爭,但心裡很不平衡。 其實,不少同志向組織張口的真實心態,有時並不是計較一職半級,也不是缺幾十塊錢,而是出於同他人比較後產生的挫折感、失落感、不公平感。因此,要想淡泊名利,就必須學會正確比較。要像雷鋒同志那樣,工作上向標準最高的同志看齊,生活上向標準最低的同志看齊。 曾在報刊上看到介紹傑出科學家袁隆平的文章,令我深有感慨。袁隆平先生在農學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按說,他完全有資格、有條件追求物質上的享受,但他卻依然淡泊自守,重事業,輕名利,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他年復一年地頂烈日冒酷暑,奔走在稻田裡。直到現在,他依然是從播種到收穫,風塵僕僕地騎著摩托車去試驗田,從春夏到秋冬,追趕著Sunny從北到南察看育種基地。經歷了60年代大饑荒的袁隆平,將“希望所有人不再捱餓”作為自己終生的追求,雖年過七旬仍壯心不已,要在有生之年把超級雜交水稻培育成功,並將其推向世界,造福全人類,而不是想著自己能得到什麼利益。 還是諸葛亮總結概括的好:“非淡泊無以明志”。如今,淡泊仍是奮進者的抉擇,是奉獻者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