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週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粱。”
周宣王是西周的第十代國君(倒數第二個帝王)名姬靜。在他手裡,司馬氏終止了主管天地的事務,而改為主管軍事。“司馬”主管軍事的官名。《詩經·常武》雲“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甫,左右陣行,戌我師旅”。《毛詩》雲:“尹氏,掌命卿士,程伯休甫始命為大司馬。”從此司馬氏以官職為姓。這是司馬氏得姓的由來。
周平王即位後,由於鎬京被戰火摧毀,周平王在晉文侯、鄭武公、衛共伯、秦襄公等武裝保衛下將都城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東周時期,司馬家族又世世代代執掌周王室的國史。“典”掌管。
據史記記載:“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這期間發生了兩個大的事件,也就是發生了子頹、叔帶之難,故司馬氏離開了周都洛邑。子頹是惠王(東周第五代君主)的叔父,惠王二年,大夫邊伯等五人招燕國、衛國的軍隊伐周作亂,立惠王的叔父子頹為王,惠王出奔到溫。後來利用鄭國的力量殺死了子頹,恢復王位。其亂延續了二年。叔帶是周襄王(東周第六代君主)同父異母的弟弟,襄王16年,叔帶與翟國軍隊裡應外合討伐襄王,襄王出逃到鄭國。其亂次年被晉文公協助削平,叔帶出逃到齊國,九年後才回到周,司馬氏為史官,職掌機要,大約就在這兩次事變中離開周王室,去了晉國。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
“當週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粱。”
周宣王是西周的第十代國君(倒數第二個帝王)名姬靜。在他手裡,司馬氏終止了主管天地的事務,而改為主管軍事。“司馬”主管軍事的官名。《詩經·常武》雲“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甫,左右陣行,戌我師旅”。《毛詩》雲:“尹氏,掌命卿士,程伯休甫始命為大司馬。”從此司馬氏以官職為姓。這是司馬氏得姓的由來。
周平王即位後,由於鎬京被戰火摧毀,周平王在晉文侯、鄭武公、衛共伯、秦襄公等武裝保衛下將都城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東周時期,司馬家族又世世代代執掌周王室的國史。“典”掌管。
據史記記載:“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這期間發生了兩個大的事件,也就是發生了子頹、叔帶之難,故司馬氏離開了周都洛邑。子頹是惠王(東周第五代君主)的叔父,惠王二年,大夫邊伯等五人招燕國、衛國的軍隊伐周作亂,立惠王的叔父子頹為王,惠王出奔到溫。後來利用鄭國的力量殺死了子頹,恢復王位。其亂延續了二年。叔帶是周襄王(東周第六代君主)同父異母的弟弟,襄王16年,叔帶與翟國軍隊裡應外合討伐襄王,襄王出逃到鄭國。其亂次年被晉文公協助削平,叔帶出逃到齊國,九年後才回到周,司馬氏為史官,職掌機要,大約就在這兩次事變中離開周王室,去了晉國。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