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國詳道局思想

    降息和適度的寬鬆政策是央行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是正常的舉措,比如說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各國央行就不約而同地採取了寬鬆的手段,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支撐經濟。不過今年也許寬鬆的時機並不算太恰當。首先,經濟還沒有進入非降息不可的階段。美聯儲在2018年12月進行了一次加息,在之後美聯儲一度仍然表示會繼續加息,來降低泡沫和實行貨幣政策正常化。實際上當時市場上的主流分析和美聯儲的判斷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由於2018年外國的稅改刺激讓外國的經濟延續了此前的增長慣性,至少在2019年的上半年,外國經濟資料仍然保持了相對的強勢。下圖為外國gdp增速,可以看到目前狀況尚好。即便是在美聯儲第1次降息之後,外國的經濟資料依然沒有那麼糟糕,我們從PMI資料中,雖然可以看到外國經濟在未來面臨衰退風險,但是勞動力市場和其他的服務業表現都還算正常,經濟沒有下落到需要降息支撐的階段。其次,上一輪降息週期尚未終結。歐洲央行在2018年剛剛宣佈結束量化寬鬆,這是長達數年的寬鬆政策告一段落。但是雖然如此也不意味著量化寬鬆釋放的流動性迴歸了貨幣正常化,因為通過量化寬鬆注入金融系統的資金,沒有通過縮減資產負債表回收,也就是說量化寬鬆造成的影響依然保留在了市場當中。美聯儲的情況也是如此,雖然美聯儲提前開始了資產負債表的縮減,但是縮表才剛剛開始,大量的資金仍然用於購買外國長期國債。與歐洲的狀況相同,美聯儲也遠遠算不上,已經結束了降息週期,不但利率沒有迴歸正常的範疇,量化寬鬆放出的流動性也還沒有回收。圖為美聯儲縮表結束時大量的資金尚未收回。所以無論從哪種情況來說,美聯儲和歐洲央行都還沒有主動進行降息的理由。二、為何歐美央行被迫開啟降息?很多人都說是經濟的持續下行,讓歐美央行認識到危險,因而開啟了新的一輪降息週期,這是真的嗎?也許歐美股市的表現能夠解答這個問題。今年以來外國股市成為了資產市場中最耀眼的明星,一年來的增長率冠絕全球,而歐洲的股市漲幅僅次於外國市場。但是在同時歐美經濟的情況卻都沒有股市表現的那樣強勁,歐洲經濟從年初開始就顯示了增長低迷的狀態,而外國市場也從8月份開始出現了製造業的下滑,可以說歐美股市的上漲並非來自於經濟的增長支援,而純粹來自於央行政策的扶持。圖為今年以來美股的主要走勢。6月份開始,外國股市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波動,這一方面是經濟開始露出下行的趨勢,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美聯儲的加息結束了低利率環境,讓職稱美股上漲的企業回購難以為繼。因此故事出現了明顯的動盪,如果當時美聯儲不進行降息的話,也許美股的下跌就很難避免了。在每一次降息之後,美聯儲都希望不繼續降息,但是事與願違,每一次降息之後,股市的波動都讓美聯儲重新選擇下一次降息,直到採取了連續的三次降息。歐洲市場的情況與美聯儲稍有不同。2018年年初開始,歐洲經濟的下行趨勢就比較明顯了,因此對於股市來說的衝擊也就更大,這讓歐洲央行必須選擇迅速的開啟行動,終止這樣的趨勢。因此歐央行決定擴大負利率的規模,並且重啟量化寬鬆,穩住了歐洲經濟下行的局勢,同時也帶來了歐洲股市進一步的回升。圖為歐洲經濟今年面臨的下行壓力。三、央行政策的寬鬆週期尚未結束。歐美市場讓歐美央行採取了寬鬆的手段,但是這還說不上結束。美聯儲除了降息之外,還進行了資產負債表重新的擴張,同時還重啟了時隔多年回購操作,用於穩定市場。美聯儲宣佈之前的三次降息屬於預防式降息,這就是說向市場暗示三次降息之後降息的程序即將終結,但是目前來看,這樣的程序遠沒有到說結束的時候。圖為美聯儲三次降息帶來的貨幣供應量增加,沒有推升外國通脹。外國經濟目前的資料還算不錯,但是從製造業和勞動市場的情況來看,外國經濟的拐點可能即將出現,下行的趨勢並沒有逆轉。按照經濟的走勢來看,不久之後外國會迎來真正需要降息的時間節點,不過新的降息可能更早於這時出現。外國股市在12月份再創新高,但是今年以來的擴張更多來自於估值擴張而非盈利,美聯儲的降息暫緩之後這樣的上漲能維持多久,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在美股上漲動力受阻遇到了下跌壓力之前,美聯儲能暫緩降息多久呢?圖為美股的上漲由估值擴張驅動。從美聯儲的希望來說,肯定是傾向於把降息的彈藥儲備留在經濟衰退來臨之時使用。不過這可能只是一廂情願而已,更多的降息甚至更為極端的寬鬆,可能已經在到來的路上了。綜上,今年歐美經濟的下行趨勢並不算明顯,同時貨幣政策也在上一輪降息之後還未完成貨幣正常化,因此歐美央行降息的意願並不充足。不過在歐美市場的持續壓力下,美聯儲和歐央行先後採取了降息和其他的寬鬆手段,因此可以說,歐美央行被市場劫持了。這樣的壓力並未結束,很可能明年我們將看到更多的寬鬆政策出現。

  • 2 # 諮詢師天生

    這個說法是針對今年歐美央行在市場的壓力下,被迫陸續開啟了寬鬆週期的結果。雖然整體而言,全球經濟並沒有面臨迫在眉睫的衰退風險,然而歐美央行卻在尚未結束上一輪寬鬆週期的前提下,進一步的釋放流動性,帶來了資本市場的新一輪狂歡。

    一、為何說歐美央行的寬鬆政策迫不得已?

    降息和適度的寬鬆政策是央行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是正常的舉措,比如說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各國央行就不約而同地採取了寬鬆的手段,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支撐經濟。

    不過今年也許寬鬆的時機並不算太恰當。

    首先,經濟還沒有進入非降息不可的階段。

    即便是在美聯儲第1次降息之後,美國的經濟資料依然沒有那麼糟糕,我們從PMI資料中,雖然可以看到美國經濟在未來面臨衰退風險,但是勞動力市場和其他的服務業表現都還算正常,經濟沒有下落到需要降息支撐的階段。

    其次,上一輪降息週期尚未終結。

    歐洲央行在2018年剛剛宣佈結束量化寬鬆,這是長達數年的寬鬆政策告一段落。但是雖然如此也不意味著量化寬鬆釋放的流動性迴歸了貨幣正常化,因為通過量化寬鬆注入金融系統的資金,沒有通過縮減資產負債表回收,也就是說量化寬鬆造成的影響依然保留在了市場當中。

    所以無論從哪種情況來說,美聯儲和歐洲央行都還沒有主動進行降息的理由。

    二、為何歐美央行被迫開啟降息?

    很多人都說是經濟的持續下行,讓歐美央行認識到危險,因而開啟了新的一輪降息週期,這是真的嗎?

    也許歐美股市的表現能夠解答這個問題。

    6月份開始,美國股市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波動,這一方面是經濟開始露出下行的趨勢,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美聯儲的加息結束了低利率環境,讓職稱美股上漲的企業回購難以為繼。因此故事出現了明顯的動盪,如果當時美聯儲不進行降息的話,也許美股的下跌就很難避免了。

    在每一次降息之後,美聯儲都希望不繼續降息,但是事與願違,每一次降息之後,股市的波動都讓美聯儲重新選擇下一次降息,直到採取了連續的三次降息。

    歐洲市場的情況與美聯儲稍有不同。

    三、央行政策的寬鬆週期尚未結束。

    歐美市場讓歐美央行採取了寬鬆的手段,但是這還說不上結束。美聯儲除了降息之外,還進行了資產負債表重新的擴張,同時還重啟了時隔多年回購操作,用於穩定市場。

    美國經濟目前的資料還算不錯,但是從製造業和勞動市場的情況來看,美國經濟的拐點可能即將出現,下行的趨勢並沒有逆轉。按照經濟的走勢來看,不久之後美國會迎來真正需要降息的時間節點,不過新的降息可能更早於這時出現。

    從美聯儲的希望來說,肯定是傾向於把降息的彈藥儲備留在經濟衰退來臨之時使用。不過這可能只是一廂情願而已,更多的降息甚至更為極端的寬鬆,可能已經在到來的路上了。

    綜上,今年歐美經濟的下行趨勢並不算明顯,同時貨幣政策也在上一輪降息之後還未完成貨幣正常化,因此歐美央行降息的意願並不充足。不過在歐美市場的持續壓力下,美聯儲和歐央行先後採取了降息和其他的寬鬆手段,因此可以說,歐美央行被市場劫持了。這樣的壓力並未結束,很可能明年我們將看到更多的寬鬆政策出現。

  • 3 # 凱恩斯

    劫持是什麼意思?就是被動接受的意思。歐美央行被“劫持”,這意思就是歐美央行被綁架不得不做一些事情。預期題主的問題應該是,歐美央行是否被迫實施了寬鬆。

    為什麼不是2018年被劫持?

    各國央行都會遭受到一種壓力。

    在經濟學家心目當中:貨幣政策的作用應該是優化資源的配置,他不會提高生產率,但是能讓資金去賺錢的領域,鼓勵高投資回報的專案發展,獲得更多資金,產生更多利潤。

    但是在政府和民眾心目當中:貨幣政策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可以提高生產率。可以根本上改變經濟現狀。

    從理論上,經濟學家是對的,從實踐感受上,群眾的切身感受也是存在的。

    打個比方說,現在科技公司燒錢,連年虧損。如果將燒錢看做一種對未來的透支,那麼其實上市公司燒錢就是一種微觀環境的貨幣政策。但是燒錢的確是燒出了幾個支柱產業。比如中國的外賣業務,便利無比,從業隊伍龐大,比如中國最近幾年發展醫藥研發,如百濟神州這樣的公司,從未盈利,年年燒錢,也能燒出一片天空。

    我們儘可以說,對社會整體,貨幣政策就是優化資源配置,但是對於微觀,很多弱小的政府,沒有產業政策的幫助他們很難樹立強勁的工業化。這裡面是個度的問題。市場會失靈,政策在某些時候必不可少。1929年,美國人學會了。

    所以,個人認為2019年歐美央行被劫持,並不準確。實際上,央行一直被劫持。比較理性的央行利率政策看三大目標:失業率,通脹和利率中性化。但是任何一個央行都無法迴避GDP增長這個壓力。貨幣政策大家都知道只能權衡,但是大家都希望貨幣政策能夠提高GDP的增長。

    日本的前車之鑑,貨幣政策真的不提高生產率嗎?

    1985-1990年,日本GDP大跨越。隨後日本進入經濟停滯。基本你可以看到,這就是一個用未來錢的典型案例。1983年,日本人均GDP才超過1萬美元,1990年,日本人均GDP2.54萬,即使資本市場不佳,1995年,日本人均GDP4.34萬美元。隨後停滯。

    貨幣政策真的不能提高生產率嗎?不對,當經濟基數龐大的時候,我們的經濟水平已經進入了更高的維度。4萬人均的日本即使經濟停滯,那也是一個龐大的經濟體。但是貨幣政策每一次都有副作用。日本剛好1995年開始調結構。增加龐大的基礎科學投入,大力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現在,日本人均GDP依然是3.93萬美元,似乎沒有進步。但是這個GDP的科技含量更高,房產含量更低。畢竟,日本還要養老人和小孩。

    所以,結論是。貨幣寬鬆政策,就是拿未來的錢現在用,用好了,蛋糕做大,未來更加美好,用不好,那麼就變為一個黑洞,而且黑洞也會越來越大。這裡面的關鍵,在於科技帶動的生產率的提高,在於科技在經濟中的佔比。

    歐美央行被劫持了嗎?

    至少現在美聯儲利率寬鬆還可以,體現為美國物價增長並不快。歐洲有劫持的跡象,高福利,老齡化,是歐洲不發展的原因,但是歐洲的政客寄希望用寬鬆和進一步的福利來收買選票。可以說,歐洲不僅僅是負利率,還有重啟的量化寬鬆再融資計劃。所以歐洲央行的確被劫持。

    被誰劫持?被歐洲人。

  • 4 # 一號風手

    這個事情得首先怪特朗普與普京兩個人,如果沒有他們兩個,也許歐美央行不會這麼被動。

    先說特朗普

    08年金融危機後,歐美央行都放水,然後從14年開始,美聯儲開始走向緊縮,按照原計劃緊縮是有序進行,一步步的加息慢慢的回收美元。

    特朗普上臺後為口迫使製造業迴歸,對美國企業使用了減稅政策,還通過提高關稅的方法迫使製造業資本流回美國。可惜的是資本是迴流美國可,但是並沒有進入製造業投資市場,反而進入了股市等金融投資市場。在這種情況下美聯儲被迫增加加息步伐,連續幾次密集加息,避難金融危機的形成。

    由於在這個環節上美聯儲加息太快,沒有給一些家庭以及企業足夠的時間來做好充足的準備,導致美國的債務壓力增大,讓債務週期難以延續。

    而在這個期間普京又出場了,帶領全球去美元化,拋售美債,其他國家也紛紛跟進,大有全部一起拋的趨勢,這的確嚇到美聯儲了。讓美聯儲原來準備去負資產的縮表計劃,被迫停止。(縮表就是美聯儲也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債,套回美元)

    在這個階段中,其實美聯儲的行動就已經受到特朗普與普京兩人的干擾,讓他無法按照原來預訂的目標一步步的去操作。

    在這個環節過後:

    特朗普一邊繼續與全球各國打貿易戰,一邊與美聯儲打口水戰,不但導致原來全球經濟鏈出現一定的破壞,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基本這種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很多人對未來經濟相比悲觀,開始囤積美元準備“過冬”,這個行為又導致了市場流通性緊缺,美聯儲不得不進行逆回購釋放美元,保證市場流通需求。

    其實從這裡可以看出,美聯儲的確被“劫持”了,在這一年時間裡,完全被動的去應對市場做調整,而不是主動的去引導市場走向。

    假如未來經濟再繼續充滿不確定性,那麼儲備現金的人會更多,那麼美聯儲只能被動的繼續為市場提供美元,這完全是再來一次QE。

    而歐洲央行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除了受到美聯儲操作波及之外,還受到與特朗普的貿易戰,以及特朗普對伊朗進行制裁等衝擊,同樣進行了很多不按計劃的操作。

    由此說,2019年歐美央行被劫持了也不過份,其實除了歐美之外,全球央行都差不多。

    但是根源卻不是特朗普,而是全球金融行業吸取其他行業的利潤太高,導致全球所有非金融行業都進行一個低利潤甚至是無利潤執行狀態,直接影響了消費與投資,這才是世界經濟不確定性的根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著房車旅遊,住的是否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