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中國北京市崇文區前門鮮魚口街95號電話:67023240 天興居炒肝店是由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創業的會仙居與 1930年創業的天興居於1956年合併而成,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六年的 歷史。兩店合併後,為了保持北京炒肝的風味特色,特由原會仙居的 老師傅掌灶,博採兩家優良的傳統制作方法和管理方式,才使北京 炒肝繼承發揚。 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按傳統程式,精心製作的炒肝,更是久負 盛名。在1992年被北京市商業委員會及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確認為“北京老 字號”1997年在北京名點名菜鑑定展示會上,天興居炒肝榮獲“北京名小吃” 稱號,在1997年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中再次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位於鮮魚口。隸屬先達飲食公司。建築面積102平方米,營業面積40平方米。職工24人。1956年由會仙居、天興居公私合營合併而成。1992年被授予中華老字號。會仙居創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天興居創建於1933年。清同治元年劉永奎和妻子在鮮魚口中間路南開一酒館,經營小菜和“折蘿”(把飯莊剩飯菜再加工而成)。頗受喜愛,收入大增。遂定名會仙居。1900年,《北京晨報》的主持人楊曼青,常來此店,建議將“白水雜碎”中的心肺去掉,用除去腥臭味洗淨的豬腸豬肝為原料,加上蔥、姜、蒜末醬色和勾芡,定名“炒肝”。稀稠適度,色澤喜人,香味樸鼻,將其盛入喇叭形小碗如寶盞含晶,吃時不用筷子和勺,只需手託碗底,嘴唇沿著碗邊轉著喝,別有風味。1930年,在會仙居對面又開張一家炒肝店,定名“天興居”。1956年,會仙居與天興居合併,掛上“天興居飯館”的牌匾。聘原天興居經理後代沙德亮為經理,由會仙居做炒肝技術最好的師傅掌灶,另專設洗腸子車間,使北京炒肝得以繼承。1997年營業收入98.63萬元,創稅7.85萬元。1992年天興居“北京炒肝”在京被評為“北京十大名小吃”。1997年在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上,天興居的“北京炒肝”被評為“中華名小吃”並獲得中國烹飪協會的獎牌。特色推薦:經營老北京風味小吃,炒肝:1.90元/碗;燒餅、包子:12元/斤(30個);百年老店,正宗炒肝。
地址:中國北京市崇文區前門鮮魚口街95號電話:67023240 天興居炒肝店是由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創業的會仙居與 1930年創業的天興居於1956年合併而成,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六年的 歷史。兩店合併後,為了保持北京炒肝的風味特色,特由原會仙居的 老師傅掌灶,博採兩家優良的傳統制作方法和管理方式,才使北京 炒肝繼承發揚。 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按傳統程式,精心製作的炒肝,更是久負 盛名。在1992年被北京市商業委員會及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確認為“北京老 字號”1997年在北京名點名菜鑑定展示會上,天興居炒肝榮獲“北京名小吃” 稱號,在1997年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中再次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位於鮮魚口。隸屬先達飲食公司。建築面積102平方米,營業面積40平方米。職工24人。1956年由會仙居、天興居公私合營合併而成。1992年被授予中華老字號。會仙居創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天興居創建於1933年。清同治元年劉永奎和妻子在鮮魚口中間路南開一酒館,經營小菜和“折蘿”(把飯莊剩飯菜再加工而成)。頗受喜愛,收入大增。遂定名會仙居。1900年,《北京晨報》的主持人楊曼青,常來此店,建議將“白水雜碎”中的心肺去掉,用除去腥臭味洗淨的豬腸豬肝為原料,加上蔥、姜、蒜末醬色和勾芡,定名“炒肝”。稀稠適度,色澤喜人,香味樸鼻,將其盛入喇叭形小碗如寶盞含晶,吃時不用筷子和勺,只需手託碗底,嘴唇沿著碗邊轉著喝,別有風味。1930年,在會仙居對面又開張一家炒肝店,定名“天興居”。1956年,會仙居與天興居合併,掛上“天興居飯館”的牌匾。聘原天興居經理後代沙德亮為經理,由會仙居做炒肝技術最好的師傅掌灶,另專設洗腸子車間,使北京炒肝得以繼承。1997年營業收入98.63萬元,創稅7.85萬元。1992年天興居“北京炒肝”在京被評為“北京十大名小吃”。1997年在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上,天興居的“北京炒肝”被評為“中華名小吃”並獲得中國烹飪協會的獎牌。特色推薦:經營老北京風味小吃,炒肝:1.90元/碗;燒餅、包子:12元/斤(30個);百年老店,正宗炒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