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炎黃部落由來,就是炎帝部落南邊打不過蚩尤部落,找更北邊的同母異父的弟弟黃帝幫忙,結果一起打敗蚩尤,主導東亞大陸後來發展,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不是一個群體,炎帝是進入農耕文明的部落,黃帝的北方遊牧民族,兩部落接壤,炎帝部落老是被黃帝部落搶劫,也包括搶女人,母系社會,女人是最大生產力,一個部落首領的女人,就是炎帝老媽,被搶到北方,和北方部落的首領生下黃帝,就有了血緣關係,炎帝部落定居農耕,向南方發展,受到長江流域的蚩尤部落抵抗,老是被打敗,這時候想到請北方遊牧民族來幫忙,攀親戚,認老弟,黃帝部落肯定也想憑藉這個機會南下富庶之地,駕著戰車的黃帝部落幾乎憑一己之力摧枯拉朽的打敗農耕的蚩尤部落,然而炎帝畢竟是哥,他是弟,所以排在前邊,聯合部落,叫炎黃部落,就是華夏前身,所以漢族開始就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結合體,從漢字就可以看出美,就是羊大,羊肥大就是漂亮,這就是遊牧民族審美觀,因為狼圖騰書的錯誤觀念,現在人淺薄的把戰鬥力上升到人種上邊,遊牧民族厲害是天生的,是狼性,農耕民族弱也是天生的,是羊性,其實無關人種,你把漢人和蒙古人調個位置,漢族草原上吹著北方放牧,蒙古人天天在地裡頭勞作,再打打看,性格也會改變,枯燥乏味,環境艱苦的大草原放牧,一天見不了幾個人,人也變得豪邁,心胸開闊,天天在地裡勞作,再到人口密集的城裡買賣,各種精打細算過日子,肯定變得性格保守,環境才是改變人的主要原因,契丹人能打,到了中原建遼國,過上中原人的城鎮生活,被女真人打敗,女真人建金國,被蒙古人打敗,蒙古人建元朝,被農民起義推翻,以前成吉思汗一代蒙古騎兵,對付這些農民隊伍,像割草一樣,是想不想割的問題,現在卻被草給纏死了,不是草變成鋼刀,草還是草,只是他們從鐮刀,也變成了草,那一小撮草,還不給全滅了。

  • 2 # 指動濟南

    近日,有網友提問:看史書發現北魏有個皇帝拓跋宏,來自鮮卑族的拓跋氏部落,但為什麼他一直以黃帝軒轅氏的後裔自居?而且最終改姓為“元”,他手下的很多部族也紛紛改為漢姓,這是為什麼呢?

    1、關於拓跋氏的三種說法

    拓跋氏是鮮卑族嗎?對此很多人持不同意見。下面是拓跋氏的三種說法——

    說法一:拓跋氏的祖先為黃帝軒轅氏。史書稱,黃帝兒子昌意的小兒子,被分封到北地,國內有座大鮮卑山,因此號鮮卑。其後世子孫繼位為君,統轄幽都以北的地區。黃帝尚土德,北地民間俗稱“土”為拓,稱“後”為“跋”,所以稱為拓跋氏。

    其後人堯帝時為君,打敗女魃,使其逃往弱水以北,北地氏族讚譽拓跋氏的功績。舜帝給了拓跋氏很多封賞,任命他為田祖。經過夏商周三代,秦漢時獯鬻、獫狁、山戎、匈奴等族人,侵害中原。但拓跋氏沒有侵害,史籍也沒有關於他們的記載。

    經過六七十代君主後,到成皇帝拓跋毛時,統轄的屬國有36個,豪門大姓有99家,威振北方,其他部族全來歸順。神元皇帝拓跋力微時,擁有縱馬騎射的勇士20餘萬,遷居到定襄盛樂城。

    說法二:拓跋氏是漢將軍李陵的後人。史書稱,漢將李陵兵敗歸降匈奴,單于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字拓跋,其後人以此為姓氏,後世多為豪門大戶。

    說法三:南北朝時有北地部族叫“索頭虜”,姓託跋氏,也被稱為鮮卑,“披髮左袵”。晉朝初年,索頭虜部族有數萬戶人家居住在雲中郡。晉惠帝末年,幷州刺史司馬騰在晉陽為匈奴大軍圍困,索頭虜單于拓跋猗駝派軍救助。晉永嘉三年,拓跋猗駝的弟弟拓跋猗盧率軍從雲中進入雁門,向幷州刺史劉琨要求,把樓煩等五縣交給自己管轄。

    劉琨無法制服拓跋猗盧,還想依仗拓跋猗盧作為後援,就給皇帝上書:“猗盧的哥哥猗駝,有救助司馬騰功勞,樓煩五縣是新興之地,應交給他治理。”晉朝就冊封拓跋猗盧為代王,拓跋猗盧的孫子拓跋什翼鞬佔據陰山,有部屬數十萬人。拓跋什翼鞬死後,其子就是後來的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

    2、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倡導改漢姓說漢語

    北魏第七任皇帝叫拓跋宏,繼位第18個年頭、23歲青年皇帝推出一項石破驚天舉措:全面漢化!脫下鮮卑服穿上漢服;拋棄鮮卑語改說漢語;鼓勵鮮卑與漢人通婚;廢除鮮卑政治體制改為漢制;拋棄鮮卑姓氏改為漢姓……並且自己帶頭,改拓跋氏為元氏。

    北魏的大姓人家也全部改為漢姓,比如——

    拓跋氏改為長孫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曾祖父叫拓跋鬱律,其長子叫拓跋沙英雄;次子拓跋什翼健是拓跋珪祖父,拓跋珪立國後,因拓跋沙英雄是曾祖父之後,賜其兒子為長孫氏。北魏孝文帝時,因拓跋是皇族宗室長門,所以改姓長孫氏。長孫後人中最著名有兩人,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二是長孫無忌,唐太宗皇后之兄。

    尉遲氏改為尉遲:尉遲氏是鮮卑族較大的部落之一,號尉遲部,附屬於拓跋氏,後隨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得到極大的信任,稱為尉遲氏,北魏全國漢化時改姓為尉遲。尉遲後人中最著名的人物當屬尉遲恭,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器重的親信之一,幫助李世民成功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帝位。

    獨孤氏改為劉氏:獨孤氏是鮮卑族較大的部落之一,號獨孤部,附屬於拓跋氏,後隨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得到極大的信任,稱為獨孤氏,北魏全國漢化時改姓為劉。不過,仍有部分族人保持了原姓,比如李淵、楊廣的外祖父獨孤信等,由此也成為北魏鮮卑貴族八姓之一。

    万俟氏(mò qí):万俟氏是鮮卑族較大的部落之一,號万俟部,附屬於拓跋氏,後隨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得到極大的信任,稱為万俟氏,北魏全國漢化時改姓為万俟,這個氏族的首領,是後魏獻帝的弟弟。万俟後人中最著名的人物有万俟卨(xiè),是南宋的南宰相,對金軍實行投降政策,他和秦檜彈劾岳飛,編織罪名害死岳飛父子、張憲。

    為什麼北魏的拓跋氏王室改為漢姓?而且以黃帝軒轅氏的後裔自居?一句話總結:拓跋氏本來就是炎黃子孫,一直流落在北地荒漠,入主中原後,全面漢化……這就是真相。

  • 3 # 月色浸花冷

    北方遊牧基本上都是古漢人後裔,匈奴王室成員,九成有漢血統。漢末動亂,中原漢人北遷達200萬人,是後來的鮮卑突厥蒙古人口的主要來源和主要組成部分。佔據絕大多數的北遷漢人必影響原土著的祖先傳說觀念,因此鮮卑契丹等都有“炎帝黃帝”子孫的傳說。

  • 4 # 半卷

    先說結論,黃帝未必真實存在,強調祖先是黃帝,有一種增加認同的作用。

    《魏書》記載: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託,謂後為跋,故以為氏。其裔始均,入仕堯世,逐女魃於弱水之北,民賴其勤,帝舜嘉之,命為田祖。爰歷三代,以及秦漢,獯鬻、獫狁、山戎、匈奴之屬,累代殘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載籍無聞焉。

    拓跋族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了黃帝,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這隻能表明他們願意被其他人認為祖先是黃帝,並不能表明他們祖先就是黃帝。

    似乎後世很多人都相信黃帝有四五千年曆史,然而,已知最早載有黃帝的青銅器也是戰國晚期齊威王所鑄的陳侯因齊敦。這隻能證明戰國晚期才有黃帝這一說,傳世文獻大略也是如此。而且,甲骨文裡“帝”是天上的神。既然是神,相信自己的祖先是神話人物,這是多麼滑稽的。就好比,分不清歷史和小說一樣。基因學方面研究也很難論證四五千年前我們有幾個共同祖先。

    那麼,拓跋族認為自己祖先是黃帝是為什麼呢?我們看看人類學裡面有沒有錯認祖先的情況,歷史人類學大師王明珂,他對於四川進行了人類學方面的考察,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祖先是從湖廣來的,而經過調查,王明珂先生髮現一些漢化的羌族都認為自己祖先是湖廣來的,更不要說一些漢族老百姓了。這樣看,祖先的記憶不一定都是真的。這種共同祖先的記憶,加強了本地一部分人的凝聚力,他們覺得自己祖先是同一批人。

    再看看北魏所處的魏晉南北朝大的歷史環境,那時候重視門第與閥閱,世家大族都重視族譜,北魏拓跋氏認祖先為黃帝也不足為奇,一是時代風尚,二是可以更加有利於漢化與凝聚力增強。

    綜上所述,北魏拓跋氏認黃帝為祖先,這只是一種攀附,並不能說明什麼,所有拿這個來叫囂拓跋氏就是黃帝后裔的,不過是沒有基本的歷史素養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歲左右的小孩子戴助聽器是做硬耳模好還是軟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