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安—豐鎬遺子

    明朝也有軍閥割據,要不是軍閥割據,明朝也不會滅亡。崇禎上吊,南京南明建立,當時主要軍事武裝就是江北四鎮。當時福王朱由菘繼承大統,爭議頗多。最後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等江北四鎮武裝武力擁護朱由菘即位,這就是南明弘光政權。至此軍閥操縱朝廷的局面業已形成。

    黃得功駐真州、劉良佐駐壽州、劉澤清駐淮安,高傑駐揚州,邱磊坐鎮山東,左良玉坐鎮武昌,鄭芝龍擁兵福建,許定國坐鎮睢州,總體兵力不下60萬,要是團結一致,南明守住半壁江山不成問題。

    但是各路軍閥形成地方割據勢力,矛盾重重,勇於私鬥,怯於公戰。清朝豫親王多鐸進犯,許定國暗中降清,誘殺高傑。與左良玉關係密切的邱磊被劉澤清以馬士英的名義砍了,左良玉造反,興師問罪,弘光帝命江北四鎮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大戰左良玉。導致江淮防線崩塌,清軍長驅直入,劉良佐殺黃得功投降清朝,劉澤清尾隨降清,鄭芝龍按兵不動,南明弘光帝被殺,弘光政權滅亡。可以說明末不到有軍閥,而且軍閥內戰直接導致了明朝的徹底滅亡。

  • 2 # Fancy拉呱

    明末不僅有軍閥割據的現象,而且軍閥割據現象十分嚴重,是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明末的概念應該包含從崇禎年間到永曆,這三十多年的時間。北京淪陷崇禎皇帝自縊,雖然確係是農民起義勢力的衝擊。但是無論在此後的抗擊農民起義軍和抗擊滿清都過程中,大明的軍閥割據現象十分嚴重。

    1644年甲申國難,南京弘光政權在史可法馬仕英等人的扶持下建立。有明以來,文官凌駕武官的現象迅速扭轉。首先,弘光皇帝朱由崧,就是依靠馬士英等軍閥的擁立,登上帝位。江北四鎮黃得功、劉良佐、高傑、劉澤清,因有擁立之功,大肆作威作福。弘光朝廷因為仰仗江北四鎮的軍事力量,對黃得功等軍閥十分放任,江北四鎮,處處掣肘朝廷,為朝廷索要大量軍費。1645年,清兵東路軍南下。南明軍隊一觸即潰,首都南京淪陷。江北四鎮,坐擁大量軍隊,卻非降即撤,弘光政權的坍塌,不得不說與軍閥擁兵自重有著極大的關係。

    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史稱隆武政權,但隆武政權仍然仰仗著軍閥力量。隆武皇帝朱聿鍵在福州,正是仰仗著海盜王鄭芝龍的力量。而在西邊的長沙,則仰仗何騰蛟。夾在兩軍閥之間的隆武皇帝,處處掣肘,軍事命令也無法及時上傳下達,甚至淪為鄭芝龍的傀儡。1646年,隆武二年。清兵南下吉華路監國政權,而隆武皇帝,正是因為處在長沙的何騰蛟,沒有及時派軍隊前往江西迎駕而被俘,最後絕食自盡。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也是漢人最後一個皇帝,永曆皇帝朱由榔,最後在雲南的偏安一隅,也是依靠著孫可望和李定國等人的力量。孫可望和李定國,原是效忠於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是張獻忠的養子。大西政權在四川的失敗以後,張獻忠戰死,孫可望和李定國到處輾轉,最後在雲南經營數年,依靠著軍事力量,是雲南實際的統治者。

    明末時期軍閥割據的現象,並不是歷史的偶然。明末紛爭的局面,武將地位勢必會提升。但是倘若明末,各地軍閥齊心向一,歷史將會呈現怎樣的局面,我們不得而知。

  • 3 # 孟峰13

    八旗子弟,矇昧野蠻,兇殘狠辣,統一疆土,志在必得。加上,明朝的殘酷統治百姓苟延殘喘,經濟蕭條,無力迴天。明末農民風暴,沒有建立穩定的勢力範圍,形成割據的局面也是一個因素。

  • 4 # Shadow張

    讀的都是儒家,學的都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到民國了北洋的老人沒一個做漢奸,倒是革命軍裡漢奸多

  • 5 # 洛基之怒

    軍閥割據差不多就是自成一派或者奉誰為大哥自己搞獨立,明朝本身不同於漢末地方官一權獨大的體制;唐的藩鎮體制而又有宋的民族矛盾

    明末各大派勢力已經存在,都有很強力量,擁兵的軍閥都有考量,後期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後,又分為明清派

    明末中原那些擁兵自重的要不就是奉明大義旗幟擁明的要不就是給八旗滿洲貴族當馬前卒的,大致可分為

    1.海賊王鄭芝龍和他兒子鄭成功及隨後的明鄭政權,奉明正朔到康熙朝。屬於海上力量,因鄭成功感念唐王屬於明廷內部的唐王派

    2.農民軍餘部,大西軍餘部,這派人又分為投機派的孫可望和堅定派的李定國;大順軍餘部,如忠貞營夔東十三家等等【大西大順軍餘部多在清軍入關敗亡後選擇和明軍合作】

    3.原殘明官員派系,包括湖廣何騰蛟、兩廣張同敞瞿式耜、四川秦良玉、江淮黃得功、鳳陽馬士英等等本身就是明朝疆臣將領,在南明利用立皇帝的問題開始分派系,如早期的潞王系福王系,後來的魯王系桂王系唐王系

    5.自募兵派,包括張煌言等本身無兵自己募兵抗敵,其中張煌言屬魯王派

    6.反正的軍閥,包括金聲桓、李成棟等本為清軍攻城拔寨後利益不均反正的,後多敗死

    7.崇禎時代便自成氣候的人,但仍奉明,如左良玉這類的,後投清,派系散

    8.八旗滿洲貴族馬前卒擁兵的幾個王爺吳三桂幾個人。但不是鐵板一塊

  • 6 # 孤城影隨

    1、中央集權勢必要削弱地方權力,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存在的矛盾.明政府不會讓地方藩王擁兵自重,靖難之變,前車之鑑.地方三司分設,極大限制了自主性.

    2、明朝的滅亡是內憂外患長期作用的結果,內有黨爭、宦官專權、無休止的內耗,外有倭寇,北方有蒙古人和滿洲女真.

    3,明朝末年,全國90%的土地集中在沒有兵權的藩王手中,那些總兵們有兵權卻沒有土地.沒有土地就沒有糧食.所以左夢庚有幾十萬軍隊卻坐不成軍閥,乖乖投降了清朝.擁有土地的藩王(如魯王,唐王,桂王) 很快成了反清主力,但藩王想做的不是軍閥而是皇帝.

    明熹宗時,皇族藩王兼併的土地就達5000萬畝,太湖流域,十分之九的人家失去土地.以崇禎湖南年間為例,“湖南長沙、善化兩邑,舊額百萬畝,入吉王者,且七八十萬畝”僅吉王一人就有八十萬畝土地.而吉王還是諸多藩王中比較窮的

  • 7 # 宋賢褀讀史

    這跟各朝地方行政機構有關。唐朝時,地方最高長官掌握軍隊和財權,有能力獨立。

    而明朝地方機構是軍、財、刑法三權分立,又互相制約,地方官不能為所欲為,沒有資本獨立。

  • 8 # 使用者67724358697

    李自成、張獻忠;

    吳三桂、耿進忠、尚可喜;

    鄭克爽馮錫範、沐王府、李成棟、天地會陳近南;

    蒙古西藏新疆葛爾丹、彼得大帝(尼布楚)。

    軍閥太多了吧?

  • 9 # 大師兄翡翠原石

    這個問題需要從內外兩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看內部因素:歷朝歷代出現軍閥割據要麼是藩王作亂,要麼是地方權力太大造成的結果。反觀明朝,封的藩王沒有軍權和封地的行政權,這就失去了藩王割據的基礎條件。同時明朝地方行政體系是行政權、財權、軍權分立的,要想割據就必須三權統一在一個人的手裡才有機會。而且明朝每有徵戰,都會派出太監當監軍,這也削弱了將領對軍隊的控制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明朝強大的特務統治,任何有非分之想的藩王和官員都很難逃脫這張恐怖的大網。

    其次看外部因素:割據的出現是因為中央王朝已經覆滅了,但各方勢力又都不相上下,沒辦法完全消滅對手實現全國統一,這才有了軍閥割據。但明末有一個強大的對手,滿清。在清軍八旗鐵騎下,明朝滅亡後那些有條件有機會稱霸一方的實力派也就或降或滅,全國很快又重歸大一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速公路的應急車道怎麼使用不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