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47213540940

    答:洛陽龍門石窟的對聯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經論定:“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位於洛陽南12公里,古時稱為“伊闕”。“闕”就是大門,不僅是鮮卑人入主中原的大門,也是佛教進入中原的大門。

    佛學原本是教育人如何對待人生的學派,並不主張崇拜偶像。後來宗教化以後,開始在石山中鑿洞,樹立佛陀及其弟子、天神等形象。特別是佛學東漸以後,從西域開始,不斷開窟鑿洞,經克孜爾、敦煌,沿陰山東進,留下了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佛陀被北魏鮮卑人奉為至尊。鮮卑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動漢化的少數民族。從公元5世紀孝文帝掌權開始,便以行政手段推行漢化,學漢語,穿漢服,習漢人禮節,當然更要學習儒家經典,同時也接受佛教信仰,在首都大同開鑿了雲岡石窟;遷都洛陽後,又在洛陽伊水河畔、龍門山上繼續營造,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包含好幾個政權)、宋等多個朝代的連續斧鑿,留下了讓世界人矚目的洞窟大觀。這裡有副對聯,曰:

    九朝不改青山色;

    百洞斧鑿佛像尊。

    這是對工程時間之“長”和規模之“大”進行概括。平淡語中卻感覺出整個工程的艱辛。

    龍門石窟歷經一千多年的風雨剝蝕,戰爭破壞,至今仍留下了大小窟龕2100多個,佛造像10萬餘尊,佛塔40多座,造像題記和碑碣3600多處。這綿延一公里長的龍門就是中國佛教史的博物館,人類文化的寶庫。

    龍門石窟在東方美術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在雲岡石窟中,人們看到的雕像大多是頭大身短,不成比例,強調的是意象;而到龍門石窟時期,很明顯人物雕象趨向現實,頭與身體的比例較為適中。到了唐、遼時期,已經完全找到最佳比例。現存石窟中最引入注意的盧舍那佛就是完美的形象。傳說這是武則天當政時期按照她的面目塑造的,確實是成功的範例。所以在龍門石窟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九朝”發展的軌跡,因此而具有世界意義。。

    如何用楹聯來概括龍門石窟的偉大呢?用了兩個在中華文化中表示最大的數字:“九”與“百”。“九朝”表示時間之長,“百洞”表示規模之大。原本誇大形容之詞,結果反而不及實際的多,可見想象之侷限。然而這是文學上通用的手法。

    上聯可以理解為,時光荏苒,青山依舊,周圍景色不變;由於其將“青山色”與“佛像尊”相對,故也可以理解成:“九朝”中,不管佛教如何深入中原,中華民族的主體文化始終不變。

    對聯中的中腰部分“不改”與“斧鑿”,初看似乎對的不夠工整。其實,主要是動詞“鑿”與“改”對,而“斧”與“不”都是用以修飾後面動詞的,雖不規矩,也不算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和女生,誰更願意找個愛自己的人過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