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塗之人995

    是瑕疵,但不要緊,補上即可。《蘭亭序》改過、補過。《祭侄稿》就是稿子,塗抺修改的地方不少。好象《蜀素帖》也有加添。

    重寫未必湊效。王羲之試過,不理想,放棄了,以瑕疵傳世。

  • 2 # 呂永亮

    漏字處理是一門學問,既有直接補寫在漏處,也有專門在題款時加以說明註解補上。

    以上方法,通常來說都是在多文字作品上的補救措施。假如是對聯等字少的話就重寫。

    現在的“書法藝術”已經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書法”要求,故意學《蘭亭序》《祭侄文稿》中的塗改,把破損殘缺視為一種藝術形式而應用在了書法創作中。

    而本人喜歡用文字對繪畫進行創作性破壞……

  • 3 # 方圓居老錢

    在創作書法作品完成後,自我感覺很好,在審讀時發現漏了一個字,補寫上不能說是瑕疵,但肯定不夠完美。

    其實這種情況每個書法愛好者都會出現,甚至連王羲之、顏真卿這樣的大師也會出現類似情況。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就都出現過多處塗改現象,但仍不失其為天下第一、第二行書的美譽。不過,這兩件偉大的書法作品都是手稿,不是正式的書法作品。如果是正式的作品,我覺得有三種處理方式:

    一、不去理會,不做處理

    一件書法作品,往往在興頭上書寫完成,再寫就沒有了當時的意境和味道。如果當時即興寫完了沒有發現問題,在最後審稿時卻發現漏字等瑕疵,其實完全可以不去處理。因為一件書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其書法,人們往往不太關注內容,尤其那些內容稍顯生僻的詩詞文章,則更不必去修改。

    其實,即便是正規的書法展覽,對於參賽作品也允許有五處以下的錯誤,何況是一般的書法作品交流了。

    二、在落款上備註說明

    如果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名篇,寫完後發現漏字,如果這時尚未題款,可在落款處備註說明,仍不失為一件好作品。

    如果發現問題時,已經落款,看能否在相關空白處硃筆補白的方式用小字說明,但補白處一定不要破壞整體章法佈局。處理好了也很好看。當今著名書法家劉洪彪先生就經常用硃筆小字填空,很有意趣。

    三、在漏字處用小字填上

    如果感到漏字不糾正,實在過意不去,那就在漏字外兩字之間用小字填上。

    1、如果寫的是行草書,最好在字與字之間不露痕跡地填,處理好了別人還會以為是故意為之;

    2、如果是楷書、隸書這樣的比較規矩的書法作品,尤其是打了格子寫的作品,那就只有在兩字之間插空了。填上後可以用小閒章掩蓋。

  • 4 # 瑞瑞2201

    人無完人,完成一件書法作品的書寫不是一件非常輕鬆的事情,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需要考慮各種各樣的狀況以及充分發揮他們的藝術想象力,難免會出現一些小小的失誤,這在古代書法家中比較常見。按照古人發帖的習慣。行文過程中如果有脫漏,直接在空隙左端的行距間隙處新增即可,一般比正文要小,但這一般只是古人的手稿。

    行書和草書,他們的書寫較為隨意、自由,它們的法度都比較寬泛,沒有像楷書,篆書和隸書那麼嚴謹。如果漏一個字應該不太容易觀察出來吧,相對於楷書,漏一個字就比較明顯了。一件完美的書法作品,流傳千古,除了作品完美以外,內容也應是完美的。如果這個作品不是參加什麼比賽和展覽,我覺得沒什麼大問題,如果是參展,還是重新創作一副比較可靠。

  • 5 # 強哥書畫

    俗話說是:“人有失手,馬有失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間是沒有完美的,書法創作也是這個道理,即使每天都練習,可是真正這作品的時候,難免會有些緊張或者是激動,導致漏字現象的出現,這很正常!就算是大書法家也會難免出現漏字現象。比如,王羲之《蘭亭序》,“有”字下面就缺了“崇山”兩個字,當時王羲之寫的時候也是失誤了我們所看到的也是臨本,沒有見過真跡,可是後人臨摹也是按照這個漏字形式臨摹的,我覺著大可不必!假設,王羲之沒有漏字,那是不是這篇作品會更好呢?

    我給大家看看我的硬筆創作,當時也是很流暢的把作品寫完的,可是回頭再重讀的時候卻發現“章”字和“急”字之間漏掉了一個“之”字,但是沒辦法了,只好後期又加上了!其實這就是瑕疵,沒有辦法彌補的,即使添上了也會影響章法的。

    所以說,如果自己隨便寫寫漏字也無所謂,但是如果想拿自己的作品去參加大型比賽,我覺著是不可取的,因為我們見過的得獎作品,幾乎沒有見到過漏字現象!所以,我覺著如果書法創作出現漏字現象了,最好換一張重新寫,尤其是參加比賽作品,絕對不能糊弄!

    強哥淺談。

  • 6 # 狂喜淡墨a

    不算瑕疵,這也是常規,從古代書帖很多都是添筆補上,切忌亂塗亂畫。

    比如米芾作品中很多是填補,古代草書很多遺漏,或者重複寫字。黃庭堅的 諸上座草書作品就有畫點特記。

    那麼楷書切忌,寫錯,而補填字。

    草書,行書可以填補,因為激情流露,起伏的心境,有時候寫字則有別字或是漏字,是為正常,特別是如顏真卿的祭侄稿,塗抹,花圈,切入合乎了自己的憤憤不平且悲傷的心境,特別合乎情理,更加使得書墨有了真切的書寫形式。正因為如此才成為第二行書,寫出了心情,可見情景交融,寓筆墨。

    因此分書體,正書則有不可塗抹,比如寫一幅菠蘿蜜多心經,顯然有了心境亂,不平靜的表現,應該虔誠沐手一絲不苟。

    以上淺顯見解。

  • 7 # 林默之健龍達人

    這個問題,確實存在。本人理解,有充裕時間重寫的話,還是重寫最好。當然,有時重寫,就是寫不出前一幅作品那麼好。甚至有個說法,王右軍寫《蘭亭序》,重新寫,就是寫不出那微燻狀態下寫的,有塗改痕跡的《蘭亭序》。因此,本人覺得,除非原來有“漏字瑕疵”的作品,寫得確實漂亮,甚至隨後重寫,總達不到前面“有瑕疵”作品的水準,那麼在作品“漏字處”的邊上,補上“漏字”,或者索性當作沒發現,任由瑕疵存在,也無不可。

    但瑕疵,總還是瑕疵。只是任由別人評說吧。

  • 8 # 為愛心在滴血

    如果出現這種問題,也有兩種補救辦法,一種在原處新增,另一種在作品最後題款處說明補上,不算瑕疵,如果處理合適,具有另外一種收穫!

  • 9 # 都是木頭123

    算吧,只要修改了就不完美了,一氣呵成較好,原來寫思想彙報的時候幾頁作文紙,也是小心翼翼認認真真,生怕錯一個字,就算可以小修改,但是追求完美的話,看起來總是很彆扭

  • 10 # 想想都可笑

    書法創作寫漏寫錯是很正常的,如果不是參展補上就行了,如果是要拿出手還是再寫寫吧,畢竟書法創作也是一件很需要認真的事,如果朋友讓你寫幅字又塗又抹,人家心裡會高興嗎?

  • 11 # 中書協會員譚雲協

    創作作品漏字很正常。補上即可。也可在作品後頭補一說明。古人作書,這種現象太多了。趙孟頫寫的曹植的一首賦,我曾經核對過,漏字一句一段的,他也不補。也沒有人說三道四的。

    不過,須要說明一下,重要的作品可馬虎不得。究竟哪些算重要,你心裡最清楚!比如,人家付費的,領導張口的,孝敬長輩的,重要比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紅樓夢“揚黛抑釵”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