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厚何

    大約是上世紀80年代前後,國內比較主流的觀點,是支線飛機將大行其道,理由是當時國內交通需求迫切,鐵路和高速公路投資巨大、技術限制較多,“不如借鑑美國經驗搞支線航空,這樣只需修‘點到點’的中小型機場即可,可以節約大量基礎設施投資”。

    當時認為國內支線飛機最適宜的是雙發渦輪螺槳的48-72座,以及雙發渦扇的80-100座飛機,並且認為“付出一定努力都可以中國產”,並推出了紅極一時的運七-100(在蘇聯安-24基礎上自行仿製)和MD-82/90系列(和麥道聯合生產)。

    但事情並不像想象的那樣。

    一方面,中國民航管制長期“軍民合一”,儘管一度推出諸如“支線航空不收機場建設費”之類鼓勵政策,但各地真正的支線航空仍然舉步維艱,另一方面,適合的機型越來越少,運七系列效能落後,MD-82系列因麥道破產而銷聲匿跡,中國曾試驗過國際間幾乎所有支線客機品種(ATR系列、BAE146系列、雅克42系列、龐巴迪和恩博威,等等),結果都不理想,不是安全係數偏低就是價效比太差。

    進入21世紀,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先是高速公路、繼而高鐵四通八達,前者客貨兼用,後者1000公里內速度差幾乎填平,又有“準時準點”的先天優勢,而1000公里內的支線航空不但速度優勢不高(如果算上往返機場、安檢和家常便飯般的誤點、取消航班,就幾乎是“倒落差”),靈活性和運營價效比也完全無法相比,這樣一來就出現一個有趣現象:國內1000公里以內的支線航空客運幾乎被逼到絕路,而1000公里以上的“大支線”倒是客流量尚可,卻大多被“下沉”的“小幹線”(如波音737和A320系列)客機搶戲,“純支線”生存越來越艱難。

    未來中國國內“純支線”的中國產備選型號其實並沒有什麼變化:“新舟”系列其實就是“拉皮運七”,而ARJ-21可清晰看到MD-82的影子,坦率說,它們都不太適應未來中國支線航空市場“1000公里內發展前途不大、1000公里以上由‘小幹線’客機代勞”的局面,倒是C-919如能如期交付,或許能部分扮演這個“小幹線大支線”的“搖擺人”角色,畢竟名義上叫“大客機”,但C-919其實一點也不“大”,甚至標準佈局的客座數低於不少型別的波音737.

    上圖為運7-100和“新舟”60,下圖為MD82和ARJ-21,像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蒸桶怎樣蒸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