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42268667556

    就是“於公朝拜爵,於私室謝恩,吾不為也"”在公家朝廷上拜爵,在私人密室謝恩,我不去做。 《史記》載:少年韓信貧困受漂母進飯之恩,儘管老母不望報答,但韓信為楚王后,還是以千金厚贈。這一飯千金的故事,無疑從正面肯定了知恩圖報的做法。一飯之恩尚且圖報,如遇拜官這類厚恩,肝腦塗地去報答就不在話下。今天說“拜官不必謝恩”,是否有點不近人情?其實歷史上早已有人這樣幹可。晉代開國功臣羊祜就反對拜官謝恩,也絕不受別人的謝恩。他歷任徵南大將軍、車騎將軍、相國從事郎中,經常向朝廷舉賢薦才,但被舉薦的人從不知曉,他如此保密,主要是為防止有人因受其舉薦而登門謝恩。他常說:“拜官公朝,謝恩私門,吾所不敢也。”但如果受恩而反對謝恩是否枕可能被斥之為傲慢和忘恩負義?歷史上有些高尚者也作出了否定回答。明代薛瑄為官正直,他從山東提學金事提升為朝廷的大理寺師時,曾得到權勢顯赫的大太監王振一臂之力。有人提醒他拜訪王振,他正色道:“拜爵公朝,謝恩私室,吾不為也。”羊祜和薛瑄一下木狀,一下沐為,否定了拜官謝呼敞法史書不謀而合記載了兩個人因反對公恩私謝而否定拜官謝恩的理由。 中國歷史已經進步到皇帝絕了種,公僕代替了大臣,拜官謝恩的事已不能堂堂正正寫進書卷。對於拜官之後去“微服私會”表忠心那種事,人們卻自然會把它同拉靠山、抱粗腿或別有用心聯絡起來,尤當東窗事發暴露出結黨營私和出賣靈魂醜聞時,人們更會為之作嘔。如此“謝恩”自然聲名狼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粘鍋燒焦後留下糊漬洗不掉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