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木公主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1、趙普出身低階地方官吏家庭,《宋史》說他“少習吏事”,就是說功夫都用在行政事務學習上了。

    “寡學術”不是說他不通文墨,而是對儒家經典沒有深入的研究,《論語》這樣的基礎總是讀過的。

    後來,因為他天賦異秉,精通權術,成為了趙匡胤的謀主,要我來描述的話,是以下這個形象。

    2、趙普從公務員混成PM之後,僅憑原來先天的權謀與後天的政務,漸漸不夠用了。中國古代對於宰相的要求很高“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備得任其職焉”

    另一方面,趙匡胤自己是個老粗,但是卻能夠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經常勸手下讀書,趙普身為宰相當然也沒被少說。於是這個時候,趙普開始讀書,書指的當然是儒家經典。

    3、經過長期的學習,到了趙普晚年,已經養成了隨時“手不釋卷”的習慣。

    4、這時候,有一個很有趣的事情,趙普每天回到家,總是神神秘秘地關起門來,取出書箱裡的書讀上大半天。他在世的時候誰都不知道是什麼書,直到去世之後,家人開啟書箱,才發現裝的是二十篇《論語》(注:《論語》共二十篇,趙普讀的是一整部《論語》,而非半部)

  • 2 # 大獅子王亞瑟

    趙普有一定文化水準,能言善辯,觀顏查色,溜鬚拍馬有一定功夫。策劃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有他;杯酒釋兵權有他;燭光斧聲中趙光義弟承兄位,四年後他弄了個杜太后金匱密詔,使光義繼位合法化。他可捧《論語》毫無見樹,治的是陰謀詭計,迎合帝王權位,對天下百害無一利。何以他的半部巜論語》治天下是欺人談。

  • 3 # guangyi888

    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在趙普生前及整個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籠。在朱熹將《論語》和《孟子》、《大學》、《中庸》稱作《四書》並 列入儒家經典,大肆宣傳儒學之際,也未見有相關記載。此說出籠是在朱熹逝世二三十年之後。但此說真正流傳開來,則是在元代。然而恰恰是在元代,對儒學和儒生極其輕蔑。所謂“九儒十丐”,即儒生的地位與乞丐不相上下。儒生被稱為“老九”的說法就是由此發端的。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是當時的戲劇家高文秀在《遇上皇》雜劇中的一句臺詞,不過是被冷落的儒生們藉以自慰的一種自我吹噓心態的流露而已。由於儒生們畢竟充當著私塾的教書匠,佔據著社會教育的廣大舞臺,加上戲劇又很容易流傳,所以這句刻意誇張《論語》功能和儒生作用的臺詞,便得到儒生尤其是那些能將《論語》倒背如流者的歡迎,並藉以自我標榜,自我麻醉,自欺欺人,廣泛散播。

  • 4 # 文藏

    (網路配圖)

    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后,任命趙普為宰相,屢次勸趙普多讀書。趙普便選了《論語》來讀,他每次退朝回家,都會關起房門,取出《論語》細細地讀,廢寢忘食。到第二天上朝,他總能依據從《論語》中學得的道理,對軍國大事對答如流。

    (網路配圖)

    宋太祖趙匡胤把趙普看成自己的左膀右臂,無論大事小情,都會先諮詢趙普再做決斷。宋太祖趙匡胤死後,他弟弟趙光義繼位。宋太宗趙光義同樣非常器重趙普。從陳橋兵變,到黃袍加身,再到杯酒釋兵權,然後到兄終弟及的“金匱之盟”,這些影響整個大宋天下局勢的權謀之變,都是趙普在背後出謀劃策。

    (雪夜訪戴,坐者為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站者為趙普)

    宋太宗對趙普喜歡讀《論語》也早有耳聞,有一宋太宗好奇地問趙普:“聽說你只讀一部《論語》,是嗎?”趙普毫不隱瞞,說:“臣生平所學,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書。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趙匡胤)平定天下,現在臣又要用半部《論語》來輔助陛下您,實現太平盛世。”

    (網路配圖)

    趙普噬愛《論語》,在他去世後,家人開啟他的書箱,裡面果然只有一本二十篇章的《論語》。故而,人們稱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 5 # 我是一個存在483

    半部論語治天下來源於: 宋太祖死後,史稱宋太宗趙匡義繼位,趙普仍然擔任宰相。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閒聊,宋太宗隨便問道:“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書。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天下太平”。所以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有宋一朝,為避免唐末藩鎮作亂,宋太祖便杯酒釋兵權,並以文治武。

    而趙普本是半個儒生,為迎合上級,發揚儒家,便只讀論語,用儒家的君君臣臣來統治百姓,制定了國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國策。

  • 6 # 此李小龍非彼李小龍

    趙普是宋朝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一朝宰相。

    比起一國宰相,比起對國家所做的功績,趙普一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的“半部論語治天下”。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趙普祖上的人都在朝為官,但是趙普個人卻是小吏出生。

    比起一般進士入朝,或者是世家舉薦的文人來說,他的文學素養就要差的不少了。

    後來他憑藉輔佐宋太祖登基而受到宋太祖的重用,一路坐上宰相的位置,但是他本身的學識仍然是他的硬傷。

    宋太祖曾經勸告他多讀點書,聖上親言,趙普自然不會聽聽就算了。

    從此之後,每次辦公完回家,都會關起房門,從書箱裡取書出來認真研讀。

    每次讀完書,第二天早上去處理政務,效率都十分高,能很快將一切事情都處理好。

    趙普能有這麼大的變化,許多人都感覺十分驚奇。

    後來有一次,家裡人無意間發現,他每次誦讀的都只有《論語》一本書。

    起初還沒什麼,後來遇見的次數多了,就有了趙普是靠“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宋太祖去世之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是為宋太宗。

    宋太宗繼位之後,趙普仍然擔任宰相的要職。

    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閒聊,便隨口問道:“外面有一種說法,說的是你讀書只讀一本《論語》,這是真的嗎?”

    趙普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的確不超出《論語》這部書。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後來趙普年老體衰,最終因病去世之後。家人收拾他的遺物,開啟他的書箱,發現裡面還真就裝了《論語》這一本書。

    這件事情十分神奇,到了後來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可以說是廣為流傳。

    趙普作為宋朝初年的宰相,對宋朝政局的影響不可謂不大,堪比蕭何一流。

    作為宋朝開國功臣的他,可以說不止是宋朝初年,光是宋朝建立就與他脫不開關係。

    世人都知道,宋太祖開國稱帝和明太祖、唐太祖這些不同。

    他既不是草莽出身,起義推翻政權,也不是謀劃反叛,滅掉自己的舊朝。

    他是發動兵變,接受恭宗禪位,最終登上高位的。

    “黃袍加身陳橋兵變”的故事,大家聽了不少。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在史書中,實際上並沒有想當皇帝(實際是不是就不知道了),而是屬下強行將黃袍披在他的身上。

    事已至此,趙匡胤才只得發動兵變。而在這場事件中,趙普便是另一個重要的角色。

    早在趙匡胤率軍北征到達陳橋驛這個地方的時候,趙普就曾經暗地裡和趙匡胤商量,建議趙匡胤自己建國稱帝。

    這件事情被趙匡胤拒絕之後,趙普乾脆用酒將趙匡胤灌醉,然後杏黃龍袍加身,這才有了兵變上位。

    在宋朝建立之後,作為武官發動兵變的宋太祖,對於手中掌握重大兵權的各位節度使,也就是隨自己征戰天下的老將不放心。

    是趙普給他建議了“杯酒釋兵權”,趙匡胤於是召集諸位大將舉辦宴席,在宴席上哭訴自己做皇帝的不容易,然後輕而易舉的收回了兵權。

    將諸位節度使的大權收歸中央,鞏固了宋朝的統治,中央集權加深,而這也離不開趙普的出謀劃策。

    宋太祖去世之後,宋太宗繼位,有了高梁河之辱。

    為了報仇,宋太宗發動了伐遼戰爭。期間雖然勝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夏季的到來,使得各項軍費消耗日益增大,對於國家政局的影響十分不利。

    在當時是趙普坦言上書,言明繼續用兵的危害,才勸誡了宋太宗的一意孤行,最終結束了無止境而消耗巨大的征戰。

    觀其一生,真可謂是“半步論語治天下”

  • 7 # 心向青山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只是後人的附會而已,並非史實。

    《宋史·趙普傳》:“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這便是正史中記載的趙普與《論語》有關的內容,並無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記載。

    《宋史》中真實的趙普其實是沒什麼學問的,宋朝建立以後,趙匡胤常常勸他多讀書,而其所讀的也就是一本《論語》而已。

    《論語》位列四書是在南宋朱熹之後,此前《論語》其實並沒有後世的地位,朱熹對趙普是稱頌有加的,比如:

    趙韓王(即趙普)佐太祖區處天下,收許多藩鎮之權,立國家二百年之安,豈不是仁者之功!

    但朱熹從未提過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若真有此事,朱熹肯定會大肆宣揚的。

    關於儒學,我們需要了解幾個事實

    1,隋唐之時的中國是一個佛學時代,從唐後期的韓愈開始才主張重拾儒家道統,至宋朝儒學復興,並形成了新儒家――理學。

    2,安史之亂後的河北三鎮一直遊離於大唐中央政府之外,同時胡化非常嚴重。

    陳寅恪便曾指出唐末五代時期的河北地區文明出現了倒退,而趙普便出生於河北地區,沒多少學問當是正常現象。

    所以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不可信。

    3,宋朝儒家復興,元朝理學成為正統,而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語便是在元朝時期流行開來的,其不過是為了說明儒家經典的巨大作用而做的誇張之語。

    元代高文秀在其雜劇《好酒遇上皇》中寫到:

    “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

    此後,半部論語治天下,變成了趙普傳奇人生的標籤在民間流傳開來。

  • 8 # 中華古籍迷

    趙普,字則平,生於後梁末帝龍德二年(公元922年),祖籍幽州薊縣(今北京西南)。後唐末,其父趙迥舉族遷居常山(今河北正定);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趙迥又舉族遷居洛陽。

    趙普與趙匡胤大約相識於後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當時趙匡胤已為後周大將,而趙普此時的情況卻有不同的記載,一說他在滁州為吏,一說趙匡胤微服私訪趙普於村中私塾,清代小說《黛眉寨》第四回則說,趙普隱修於洛陽西北的黛眉山青牛岡,趙匡胤聞其名來訪,留下“太祖黛眉訪趙普,高士逍遙騎青牛”的佳話。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世宗去世,由其遺孀輔佐幼主宗訓即位。時趙匡胤執掌護衛皇帝之禁軍,擔任殿前都點檢要職。次年(公元960年)正月,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趙普在其中起了智囊軍師的特殊作用。宋太祖任趙普為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同年八月,升為兵部侍郎、樞密副使。

    為解決擁兵自重的武將問題,趙普提出了“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的策略,被宋太祖採納而先後實施,並逐步收到了預期的效果,趙普也日益受到信任。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正月,範質等人同日被罷相時,趙普出任宰相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皇弟晉王趙光義繼承帝位,是為宋太宗。有人對宋太宗說,趙普不學無術,所讀之書僅僅是儒家的一部經典《論語》而已,當宰相不合適。宋太宗不以為然地說:“趙普讀書不多,這我一向知道,但說他只讀一部《論語》,我也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趙光義和趙普閒聊,隨便問道:“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回答說:“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可使天下太平。”於是留下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歷史上確有其事,據說也是被趙匡胤給逼出來的無奈之舉。趙普雖然足智多謀,天生聰睿,也讀了一些書,畢竟是半路出家的“半吊子”儒士,算不得飽讀詩書科場出身的正牌學者。他的智慧和遠見,來自於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善於思考的大腦,對世態人情的洞燭幽微,在戰爭年代,這能力還足以應對各種危局,身處風雲激盪的大變局時代,暗流洶湧,玄機重重,光有聰明不夠,還需有高瞻遠矚、先人一步的大智慧,這智慧或許只有從書本里可以獲取。趙普當上宰相後,肚裡的墨水稍顯不足,治理國家,上書言事,就有點勉為其難、捉襟見肘的窘態了。

    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76年),大宋軍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平了後蜀,臥榻之側又少了一個酣睡者,君臣上下都鬆了一口氣。一日,在朝堂之上,處理完政事後,趙匡胤趙普君臣之間進行了一場親切友好的交談,談著談著不知怎麼扯到了年號上面去,趙匡胤對“乾德”這個年號非常自得,認為它順天應人、琅琅上口、寓意深刻、有祥瑞之氣,是從古至今少有的吉祥年號。趙普心領神會,應聲附和,大拍老趙的馬屁。他獻媚的說道:“近年來好事連連,大宋天兵滅荊南、南漢、南唐、吳越,如今又掃平後蜀,一路凱歌高奏,捷報頻傳,北齊、契丹苟延殘喘,覆亡只在須臾之間。如今天下歸附,萬邦來朝,都是皇上您老這名號改得好、改的妙啊”。

    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即使穩坐相位的趙普也未能免俗。老趙捻鬚微笑,心內得意。旁邊站著的一位姓盧的翰林學士,他熟讀經史,很有學問,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平時就有點瞧不上趙普這位自學成材的“土老冒”,他不動聲色等趙普拍完馬屁後,冷冷的甩出一句:“‘乾德’名號好是好,只可惜是新亡的後蜀用過的年號。”

    一語剛落,猶如石破天驚,朝堂裡一片喧譁。趙匡胤吃驚不小,馬上派人查詢資料。結果真如盧翰林所說,確實是偽蜀年號,而且正是後蜀亡國之君孟昶滅國時所用的年號。本性豁達的老趙再也按捺不住,他尷尬萬分,惱羞成怒,恨恨的想:“趙普這廝貴為一國宰相,肚裡墨水少點也就罷了,卻仗著小聰明,喜歡人前顯擺、賣弄,顯自己有文化,平日裡不讀書不看報,不與時俱進,卻喜歡出風頭,今日將自己也帶到陰溝裡去了。這廝把肉麻當有趣,愣裝文化人,讓自己在眾人面前鬧了個這麼大的笑話,實屬可惡之極,不治治他難出心頭之氣”!

    第二天上朝時,趙匡胤高高在上,陰沉著臉一語不發。過了好 一會兒才出聲:“趙普過來”!趙普心懷鬼胎,惴惴不安的挨將過去,以為自己要挨老趙那柄著名的玉斧狠揍了。誰也料不到的一幕發生了,趙匡胤拿起御筆,飽蘸墨汁,在趙普臉上一陣亂塗,剎那間趙普臉上墨汁流淌,淋淋漓漓弄得朝服上墨跡斑斑,好好一張宰相臉被折騰的好似黑臉猛張飛。老趙一邊塗一邊罵“虧你還是宰相,卻不學無術,怎麼比得了盧翰林?今後宰相要用讀書人來做!”

    滿朝文武瞠目結舌,趙宰相無地自容,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趙普視此事為奇恥大辱,回府後痛定思痛,輾轉反側,整晚都不敢洗去臉上的墨汁,直到第二天上朝都以一張黑臉示人。從此以後, 趙普開始發憤苦讀,只差“頭懸樑,錐刺股”了。他有一個書匣,從不許別人碰。家裡人只看到他每天從書匣裡取一本書出來讀,看完後又鎖回匣裡,連他的兒子都不知他的書匣裡藏著本什麼寶貝書。趙普死後,人們開啟書匣,發現裡面只有一本《論語》,還只有上半部。此事記載於北宋李燾所著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和司馬光編撰 的《涑水記聞》中,這二部著作均被視為嚴肅正史,看來,這故事絕非空穴來風以訛傳訛,而的確是曾經鮮活發生過真事。

    趙普知恥而後勇,玩命攻書。趙普身為北宋開國功臣,不論是策劃"陳橋兵變”,還是提出“先南後北”的統一大戰略,在當時無疑是十分英明、正確的舉措。後來他協助宋太祖設計了一套堪稱中華歷史上最早的類似如今“三權分立”的行政機制,將集中於宰相一人之手的軍事、政治、財政三大權力一分為三,剝離成中書、樞密、三司三個機構,互不統屬,互相制衡,互相監督,避免了權力過於集中的弊端。至此以後,由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財政,又在各州設通判,分散了知州的權利。

    他還在各州設轉運使,分管各州郡財政、司法。他重視生產,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無為而治”,發展經濟,不多幾年,大宋的經濟之花便綻放出異彩,在曾經的殘垣斷壁間,結出累累碩果。北宋府庫充盈,工商業、海外貿易發展迅速,人民安居樂業,溫飽小康有餘,成為富甲天下的國度。趙普的一些主張和舉措,有利有弊,但明顯利大於弊,至今仍有其現實意義,其中一些理念至今還在沿襲使用,起到了利國利民的作用,堪稱正能量。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個無法複製的戲劇性個案,帶有極強的時代特徵,在當時無疑是正確的明智之舉,但今天看來卻有點天方夜譚,形同兒戲,看半部書就可治理一個國家,未免輕率。然而,歷史上卻活生生髮生過此事,孰是孰非,未有定論。看來,一個人光天資聰穎遠遠不夠,還得靠後天辛勤打磨才能成為棟樑之才。在他之前,宰相大都是由豪門貴戚世襲擔當,布衣卿相起自趙普,也算開文人治國先例的標杆人物。在他之後,多少寒門子弟透過科考晉身,出將入相,拜爵封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從此不絕如縷。如此看來,趙普也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物呢。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傳奇故事,用後來北宋著名學者、改革家王安石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貴者因書而守成”, 從趙普一生行事來看,王安石的話可謂金玉良言一針見血。

  • 9 # 錦月細雨

    能幹的,有才的都被趙匡胤趕跑了,那些人在趙匡胤睡不著,都趕走。這趙樸又傻又蠢,就會讀這半本書。文盲一個,一本書他讀不全,在哪裡濫竽充數。趙匡胤就看這種蠢貨放心。沒辦法。用這蠢人趙匡胤才能睡的著

  • 10 # 歷史聞雜

    這句話是諷刺趙普是半吊子書生,沒有學問,也是當時讀書人諷刺趙匡胤武夫出身。趙普也不懂論語,所建立的政權是草臺班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籃球怎樣急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