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執戟2

    劉邦、朱元璋與兄弟共患難的原因就不講了,對於這個問題的形容詞很多,如:

    患難與共、生死相隨、抱團取暖,最著名的就是那句一一苟富貴,勿相忘。

    劉邦、朱元璋取得政權以後,無一例外的要採用封建社會的"治國之道"即所謂"君道"。它的核心就是如何"用人"。

    這時候的用人之道就是以"德"為先,其次政事,其次藝能。

    這是封建帝王奉為圭臬的用人之道。

    歷代帝王在天下安定後,為了防止大權旁落,他們寧肯用"有德無才"的無能之輩,也不能啟用"才勝德"者。因為這種人的"才能"會形成對專制王權的最大威脅。

    劉邦奪得天下後,韓信之死就說明了這一點。

    而歷代有所建樹的帝王在打天下過程中,一般都不會啟用有德無才之輩,而是唯才是舉。

    比如昨天回答了關於常遇春的籍貫地問題,常遇春是後來加入朱元璋義軍的,由於他悍不畏死,敢一個人帶頭衝向對方森嚴恐怖的戰陣,朱元璋唯才是舉,不問英雄出處,更不會問什麼"律詩與絕句的特點",馬上封為大將軍,全軍先鋒。

    專制制度下是容不得最優秀人才的,因為掌權者需要的不是對手,而是唯命是從,俯首聽命的下屬。如著名的胡惟庸。

    再具體到劉邦奪得天下的所作所為,緣於在"垓下一戰"的前夜,幾個非沛縣幫的軍中大佬,當晚向劉邦攤牌:打敗項羽後如何分封領地範圍,否則明天請病假。

    劉邦迫於無奈,只好把太行山以東地區分給幾個大將,如韓信、英布等。

    項羽此刻也在拉攏韓信,他派武涉去遊說韓信:"劉邦口蜜腹劍,背信棄義,一旦項王失敗,下個目標就是你"。韓信似乎快打瞌睡了,武涉又進一步深說:"項王、漢王、加上你這個齊王,來個《三國演義》如何"?韓信心中暗笑:"老子當年在項王手下專門負責開門迎送你們,哪個正眼看過我一次,早在做啥子"?一一送客!

    韓信手下謀士也勸他自立為王,一番嘮叨,韓信大怒,他從來沒有想過當什麼皇帝,他十分感謝劉邦的知遇之恩。

    論軍事,韓信是蓋世奇才,論盤玩權術,他不是劉邦對手。

    他善良了,他搞不蠃沛縣亭長。

    亭長也為朋友兩肋插刀,只是插在肋巴骨上。

    幾千年的封建集權制定,歷代王朝在不斷完善封建制度,也就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制,從漢武帝建立"內朝制"到東漢劉秀的"事歸臺閣",再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一個目的:削弱相權。

    朱元璋剷除對手的手法老到,令人拍案叫絕。

    先叫胡惟庸與前宰相鬥,透過胡之手剔除了有威脅的徐達,李善長。當只有胡宰相一人時,一聲令下,以謀反罪連根拔起所有威脅,然後廢了老胡,同時廢了幾千年的宰相制度。

    還有一個原因是皇太子朱標是一個比較善良、正直的人,他在這些高人手下僅幾個回合就會倒樁,因此要為朱家子孫掃除障礙,安全、順利進行交班工作。這也是朱元璋濫殺功臣的終極目的。

  • 2 # 小小小百科全書

    從勾踐開始,後世君主在成功之後對於功臣的唯一態度就是殺之而後快。尤其像劉邦和朱元璋這種出身低賤的開創者來說,他們的安全感更低。所以他們對於威脅也更加的敏銳。因為他們都是平民皇帝。從無到有一點點發展壯大最後奪得天下。他們很珍惜來之不易的權利和地位。所以說任何對他們有威脅的人,他們對會直接剷出把危險滅殺於萌芽之內。這就是為什麼兩人對於功臣的處理態度那麼的相似。 劉邦和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殺性最強的開國皇帝。在他們建立國家之後功臣基本上十之八九都被處決了。劉邦還好一點,起碼還留下不少開國功臣。朱元璋那簡直就是一個活閻王。經過了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之後,明朝的開國功臣幾乎是一個不停全部被殺。這也導致後來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時候在面對造反的藩王的時候無將可用最後失敗。相對而言劉邦就要好太多了。起碼在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後,還有相當一部分臣子能夠幫助劉氏推翻呂氏,重新幫助漢朝撥亂反正。這也得益於劉邦沒有全部誅殺功臣的好處。 歷史上開國功臣能夠善始善終的朝代屈指可數。我們大家所熟知的也就是秦朝,唐朝,宋朝。除此之外歷朝歷代在奪取天下建國之後都少不了一片腥風血雨。不論皇帝自身受沒受到威脅。但只要皇帝有了不安全感。那麼這些開國功臣就必死無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區分油性面板,乾性面板和中性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