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白灰1014
-
2 # 生活新意境
小時候的自己沒有在社會獨立的能力,完全生活在爸爸媽媽的保護傘下,有的人說小時候無憂無慮所以很快樂,其實是因為爸爸媽媽替我們挑去了幾乎全部的煩惱。爸爸媽媽替我們操心了學費,操心了衣食住行,而作為孩子的我們只剩下玩和學習兩件事。慢慢長大後,我們開始漸漸獨立了,生活中開始出現不少的事情,我們開始學習如何獨自面對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當然所有人都不是一開始就懂的,在一邊摸索一邊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有困難就開始有煩腦。然後我們開始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孩子,為了讓孩子無憂無慮的成長,我們除了自己的煩惱還要承擔孩子的煩惱。再後來我們的父母也老了,漸漸開始不能獨立了,這時除了要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們還得照顧父母,當負擔越重,煩惱就會越多,這時候也就越懷念小時候無憂無慮的時光。
-
3 # 知我心理學
不想長大的想法,很可能是“彼得潘綜合症”的表現,“彼得潘綜合症”是指“成年人沒有達到情緒上的成熟”的狀態,具體來聽聽專家的解釋。
-
4 # sunflower沉默的愛
小的時候總盼望著長大,長大了卻想回到小時候,我就不想長大。長大了才發現成年人的世界揹負了太多的壓力,每天要面對不同的問題,要為了茶米油鹽醬醋茶奔波勞累。成年人的世界從來沒有容易兩字,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所以格外懷念小時候無憂無慮的生活,所以不想長大。
-
5 # 全民小百科
小時候總想著快點長高,快點長大,到時會有吃不完的零食,玩不玩的遊戲,小學想要甩掉做不完的作業,我想快快長大,於是乎上了初中,初中為了能進重點高中讀書,開始努力學習,終於進了重點高中,發現壓力越來越大,試卷,練習,試卷,考試,試卷,終於自己透過努力來到了理想的大學,不知不覺在忙碌中,弄丟了童年,我也不知道啥時候弄丟的,反正找不到了,大學也並沒又想像的那麼美好,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後面,隱藏著無數的孤單,無助的身影,不知不覺,又後知後覺大四了,在即將步入社會的大軍中瑟瑟不安。含著淚花,不想長大,工作後,婚姻後,有娃後,買房後,望著年邁的父母。和不在年輕的自己,望著夕陽西下,才懂得那些悲創的詩詞,都是愴然而發,而不是刻意粉飾。
-
6 # 向陽說心理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我想不想長大應該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在沒有長大的期間,人們有非常大的自由,並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一些責任和義務的剛性束縛,可以說,這非常合乎人潛在的懶惰,放縱的天性。並且,不想長大也是對安逸,溫暖,理想環境的眷戀,對於那些沒有經過現實打磨的人來說,不可否認,這是最直接,最明顯的心理需求。同時,不想長大與我們古老的傳統心理有些關聯,我們延續下來的文化傳統,比如道家思想"小國寡民" 的原始狀態,儒家思想的階級保守,都有一些封閉性和守舊性,而在這種綿長文化的心理浸潤下成長起來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傾向,只是由於某些客觀原因(家庭氛圍感染等),有些人會程度較深罷了。以上是一些拙見,希望有人能補充一二。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7 # 心理學充電時間
沒有孩子不想長大,因為在他們眼中,成年人的世界是他們嚮往的,是可以“自由自在”的,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再也不用受制於父母,被父母安排事情做。這是體現出,想要獨立自主、控制自己身體的期待。
一般都是已經長大了,生活中遇到很多挫折,但無法面對這些挫折或者不想面對的人,才會不想自己去長大。
這其中含有逃避的心態,想要去逃避現在所面臨的不愉快,在這種讓自己吃力、無法面對的不愉快事件下,人們會尋求力量去戰勝或者說尋求一個心靈的港灣,記憶中小時候的狀態是慰藉自己心靈的一部分,很多人在獲得慰藉之後會獲得力量,從新有勇氣面對挫折,但一些人卻無法從中獲得力量。
長大之後需要自己面對的東西太多,不如小時候一樣,什麼都不需要管、不需要問,不需要去面對。
小時候盼望著快點長大,想要去獨立,想要能夠像爸爸、媽媽那樣自己做決定,決定自己去做什麼、不去做什麼。這是在“不自由”時對“自由”的嚮往,這是懷著美好的憧憬。
這個時候是對大人(成年人)的生活嚮往,以及對父母的認知與內化,等慢慢的長大之後,到了自己以前嚮往的年齡,卻會突然發現這不是自己所暢想的生活,加上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就會突然感覺小時候的自己好傻好傻,當初竟然嚮往著長大。
人生的每個時間段都有對應的煩惱和愉快,因為心靈的保護機制,人們對以前的愉快事件記憶往往是比較清晰,那些真正對自己有傷害的、特別不愉快的經歷,都被壓抑到潛意識中,讓自己“忘記”了。
回覆列表
不想長大其實是想逃避吧,逃避長大的痛苦。我們小時候無憂無慮,什麼都不用考慮,有人給我們買好吃的,有漂亮衣服穿,剩下的就是開開心心的玩。就算讀書了也是除了學業之外基本都是自由支配的。只有長大以後才知道,那真的是叫無憂無慮,因為那個時候的憂慮,對於長大了的我們來說又算得了什麼呢?我們長大後:
1.面臨人際交往壓力。小時候想跟誰玩就跟誰玩, 長大了你就不能這麼隨心所欲,你為了工作、為了升遷、為了將媳婦娶進門,你會要跟各種人打交道,面臨跟各種人的周旋,面臨陌生人的審視,這些都將給人帶來壓力。更有甚者會因此不堪重負而患上類似“社交恐懼症”的心理疾病。
2.面臨經濟壓力。以前我們收壓歲錢是最開心的,長大了呢,要給壓歲錢了。你還得面臨各種人情應酬、買房買車娶媳、孝敬父母、投資學習提高,總之無論賺多少,總是不夠花。這難道還不能讓人覺得痛苦嗎?
3.責任越來越大。小時候我媽只管玩,吃好喝好健健康康。長大了對內我們就要承擔我們該有的責任,照顧父母、養妻育兒、照顧兄弟姐妹。對外還有社會責任,如果你是老闆,你就要管你員工的養家餬口,你是官員,就要造福一方。這都是責任,責任也是壓力。
4.自我的體悟減少。這一點很多人意識不到,其實也很重要。正因為我們以前無憂無慮,我會思考各種事情,所以才說孩子們的世界天真無邪也是最有創造力的。但是長大以後,上述的人際交往、經濟壓力、責任感等等會佔據我們絕大部分時間,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和反思就越來越少,久而久之,我們的內在就會越來越空虛。而這,也是痛苦之源。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不再純粹,而我們都知道,單純的幸福才是真幸福。
總之,不想長大不過是一種逃避心態,而面對要長大的事實我們卻無能為力,這種無奈又會加大痛苦。所以與其逃避痛苦,不如正視它,既然改變不了那就接受現實吧。要知道,成長都是痛苦的,既然已經痛苦了,那就痛併成長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