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援庵講史
-
2 # 倪說歷史
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皇帝一定要除掉鄂爾泰和張廷玉,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
雍正皇帝透過秘密建儲方式,立弘曆為繼承人。雍正臨死之前,鄂爾泰和張廷玉是顧命大臣。乾隆皇帝登基之後,特意釋出諭令,遵照雍正遺命,將鄂爾泰、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寫入大行皇帝遺詔,以籠絡這兩位重臣。
隨後,乾隆帝在諒陰期間任用莊親王允祿、禮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和張廷玉為總理事務王大臣,佐理政務,於雍正十三年十月廢棄雍正帝建立的軍機處,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重大事務同總理事務王大臣商討,可以不設定軍機處。乾隆二年十一月服喪期滿,允祿等提請免除總理事務,乾隆帝允准,但考慮到西北兩路軍務尚未完竣,還有特別交辦的事務,須就近承辦,所以遵循雍正帝的軍機處辦法,指定鄂爾泰、張廷玉、公訥欽、尚書海望、侍郎納延泰、班第進入軍機處辦事,恢復了軍機處的設定。
但是,畢竟鄂爾泰、張廷玉是先朝重臣,而兩人又不肯主動退位,所以乾隆皇帝只能藉機強行將兩人除掉。
乾隆二十年,發生了胡中藻“堅磨生詩鈔案”文字獄。胡中藻是大學士、軍機大臣鄂爾泰的得意門生,與鄂爾泰從子鄂昌過從甚密。四月,大學士九卿等審擬稱,“胡中藻違天叛道,覆載不容,合以大逆凌遲處死。該犯的屬男十六歲以上皆斬立決。”乾隆帝諭將胡中藻免其凌遲,即行處斬。已故大學士鄂爾泰“釀成惡逆”,撤出賢良祠,“為大臣植黨者戒”。
張廷玉也是因為學生提前向自己洩露皇帝旨意而被除掉。
鳥盡弓藏的道理,一定要懂重。
-
3 # 趙立波
首先這個題目用詞不準確,除掉的意思應是最低進行了司法處理,嚴重為殺頭。
乾隆打擊了以鄂爾泰滿族官員代表,警示了以張廷玉漢族官員代表,目的要防止形成的朋黨集團,平衡政治派別。
鄂爾泰行事高調,被乾隆抓住把柄進行警告,拆分其政治集團,幸運的是,鄂爾泰沒受多大影響就病死了。
而乾隆十三年後才開始了乾隆的高壓管理,張廷玉因起草文字遭到了從政四十餘年的第一次處分。此後,乾隆對張廷玉配享太廟問題多有不滿,也導致了張廷玉的淒涼結局。
回覆列表
先說一個大背景:清朝能滅亡大明,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明朝中後期黨爭慘烈,內耗嚴重,沒那麼多精力去管遼東女真的壯大。皇帝賜予大臣們的權利,成了大臣們互相傾軋攻訐的利器,就連皇帝本人也沒有辦法能夠從黨爭的漩渦中掙脫出來,成了黨爭的參與者。所以清朝皇家的教育,從帝師到皇帝本人都讓自己的學生和子孫早早的知道明朝亡於黨爭,是血一般的教訓!
清朝從開國到康熙初年,大清忙於征伐和統一,君臣上下目標一致,縱使有意見不和,那也是細枝末節之事,因為大方向是統一的,未有黨爭的基本條件和環境;
康熙登基之初,清王朝最大的危險是臣老君幼,權臣專政,說白了就是某個人或某個集團一家獨大,別的團體沒有資格沒有實力來與之爭;當康熙皇帝憑藉自己的能力重掌朝政時,最大的收穫估計就是皇權必須落在我一個人手上,這天下才安穩;想必這些話也天天教育他的孩子們尤其胤扔。
明珠和索額圖的兩派勢力的發展與壯大,讓清朝也行成了明黨和索黨,無論是人事任命,太子廢立等軍國大事還是皇帝與大臣們之間的姻親關係都有了黨爭的影子,這讓康熙皇帝毅然決然的開始打擊朋黨,以免剛從鰲拜,索尼,蘇克沙哈,遏必隆手裡奪來的權利又落到了明珠和索額圖手裡,更怕剛有了起色的大清國,也因為黨爭而蹈前朝後轍。
雍正皇帝用鐵血政策肅清了大清朝堂,又一次將皇權緊緊地握在手裡,以至於太多的大事小事都要他親自過問,導致其在位13年便累死了,留給乾隆的是一個走上正軌的大清,也留下了能力更出眾的張廷玉和鄂爾泰。
鄂爾泰後來居上,且此人性情乖張,辦事張揚,而張廷玉自恃資歷老,十分瞧不上鄂爾泰,但這兩人背後都有強大的背景,鄂爾泰後面有部分皇親顯貴和朝中盡數的滿族大臣支援,而張廷玉背後是整個朝廷甚至整個大清的漢人英才撐腰,再加上三朝皇上的讚譽,一時也是呼風喚雨,他說一,別人不敢說二;
這兩人的分量無論哪一個都足以撼動甚至逼迫上位不久的乾隆作出違背自己初衷的決定,這導致乾隆初期不得不對他倆言聽計從,甚至格外的恩寬;但在10年多的時間裡乾隆始終緊緊盯著這兩位大臣,終於以朋黨的罪名,先申斥並罷免鄂爾泰,後又三番五次的羞辱搞臭了張廷玉;
張廷玉和鄂爾泰都清楚皇帝心裡最怕黨爭,所以他倆之間的黨爭可能並不算真正的黨爭,或者說剛有了黨爭的雛形,而他們本人也幾乎可以判定並無結黨亂政之心,但他們背後的勢力卻開始有了水火之勢,這讓乾隆感覺到如果任意由著任何一方繼續做大的話,結果勢必引起大清的另一場內鬥,而他自己的江山也隨時可能因為這兩人而坐不穩,所以一定要除去這二人,重新將所有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說白了,就是這兩人威脅到了乾隆皇帝的皇權,所以必須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