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周說宋

    元朝的皇帝會說漢語嗎?

    答案是,元朝某些皇帝會說漢語,但說的不是正宗漢語,而是蒙古化的漢語,有點兒像民國時期上海癟三學說英語,雖然會說,但說的都是洋涇浜英語。

    什麼是蒙古化的漢語?我來舉個例子。

    “道與清和真人尹志平、仙孔八合識李志常,我於合喇和林蓋院來,你每揀選德行清高道人,教就來告天住持,仰所在去處賚發遞送來者。”

    上面這段話是忽必烈對漢族大臣說的。

    我們知道,忽必烈是元朝皇帝,不但會說漢語,據說還會用漢語寫詩,但他所說的漢語,其實是蒙漢夾雜的四不像漢語。

    為啥說他蒙漢夾雜呢?因為上面這短短一段話當中,忽必烈用了三個蒙古詞、兩個蒙古句式。

    三個蒙古詞分別是“孔”、“八合識”、“合喇和林”。其中“孔”指“人”,“八合識”指“師父”,“合喇和林”是蒙古地名。

    兩個蒙古句式分別是“我於合喇和林蓋院來”、“仰所在去處賚發遞送來者”,這兩句話的結尾各有一個“來”字、一個“者”字,完全沒有任何意義,僅僅是蒙古人說話拖泥帶水,愛用黏著音,講漢語時改不掉這毛病,不得不加上語氣助詞。

    再來聽一段:

    “這先生根底,大小差役,鋪馬支應,休當者。你每為這般道呵。”

    這段話是闊端說的。闊端是誰?他是窩闊臺的二兒子,民間俗稱“二太子”。此人秉承他的瘋狗祖先鐵木真的滅絕人性,以十萬騎兵攻入成都,將滿城無辜百姓殺得無一倖免。

    據說他也會講漢語,但講出來就是上面這種四不像德性,在漢語中夾雜著蒙古句式。或者更準確地說,他是用蒙古語法來說漢語的。例如“這先生根底”就是典型的蒙古句式,其中“根底”有“屬於”意思,把“屬於”放在主語後面,是蒙古語法。“你每為這般道呵”的“呵”字,在這裡完全不是什麼語氣詞,而是相當於英語中的“if”,意思是“如果”。“你每為這般道呵”,意思是“如果你們這樣說”。把“如果”放在後面,也是蒙古語法。

    因為這些蒙古統治者不會說真正的漢語,所以就有許多無恥之極的漢族大臣去迎合他們的表達特色,跟皇帝說話時也不斷地將漢語蒙古化。

    再舉個例子。

    一個漢族大臣給忽必烈講《孝經》,竟然這樣說話:“孝道的勾當是德行的根本有。”請問你能聽懂他說的是什麼嗎?句尾故意加一個“有”字,表示肯定的語氣,這也是典型的蒙古句式。

    還有個漢族大臣給元順帝講《史記》,連說帶比劃,模仿“毛遂自薦”的毛遂之口氣:“王這般叱喝我呵,莫不是倚著楚華人眾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大王如果像這樣恐嚇我,難道是仗著你們楚華人多勢眾嗎?如前所述,在句尾加一個“呵”字表示“如果”,正是蒙古人的講話方式。

    蒙古人統治中國大半個世紀,把漢語汙染得亂七八糟,諸如在句尾加“呵”、加“有”、加“也莫哥”、加“則個”,都是被蒙古人同化的結果,不但元雜劇中大量充斥著這樣的蒙古漢語,而且北方老百姓說話也有了鮮明的蒙古特徵。

  • 2 # 不是東坡

    元朝皇帝用儒家來管理中國那麼他肯定就會學習漢文化寫漢字說漢語。這一點跟清朝皇帝類似清朝皇帝會說滿語蒙語漢語。

  • 3 # 彪哥公益

    元朝統治者基本不識漢字不會說漢語,元朝的儒臣們為了向皇帝灌輸儒家思想,不得不將經書、史書和有關講解用蒙文翻譯出來進講,花費九牛二虎之力,其間甘苦,可謂一言難盡。蒙古、色目大臣通漢文的,也是少數。清人趙翼曾就此作初步研究,指出元朝“不惟帝王不習漢文,即大臣中習漢文者亦少也”。有的蒙古貴族到地方任官,執筆署事,寫“七”字之鉤不從右轉而從左轉,“見者為笑”。作為漢族地區的統治者,對漢語文如此生疏,其統治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元朝的官方語言是蒙古語,官方文字初期是蒙古畏兀字,後來是八思巴蒙古字。

      文字:

      蒙元時期先後行用兩種蒙古文字。一是蒙古畏兀字,一是八思巴蒙古字。

      語言:

      元代的官方語言是蒙古語。官吏普遍不懂當時的漢語,這也就成就了一批衙門裡的翻譯官。

    在漢人的所有北方鄰居和征服者當中,蒙古人受定居文明的影響最小,不管在中國還是在歐亞大陸的其他地方,他們與定居民族接觸時都是如此。

      在中國,他們幾乎沒有表現出契丹人那樣的對精英文化的適應,更沒有表現出女真人那樣的全面漢化。這使得他們在某些方面是強大的,但也使他們更加依靠色目人的幫助來使自己與其漢人屬民溝通,執行日常管理工作。在成吉思汗以後的將近一個世紀中,很少有蒙古官員學習說漢語,學習讀寫的就更少了,雖然在元朝末年學習的人數有所增加,但元末在中國做官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仍有人不識漢字。

    元朝皇帝學習漢語可不光是要寫詩,更重要的是要學習漢語自保,漢語不過級的元朝皇帝會被權臣輕鬆幹掉,漢語是他們活命的必備技能。忽必烈的元朝軍隊和他祖父的蒙古軍隊根本就是兩隻軍隊,在元軍中漢軍才是主力。在蒙古滅金和滅亡南宋的戰爭中,蒙古貴族接受了漢人軍閥的勢力,形成了所謂的“世侯”。大的世侯軍隊人數高達五六萬,小的也有兩三萬人的軍隊,在蒙哥時期逐漸成了蒙古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哥死後,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內戰,大部分蒙古人站到了阿里不哥一方,忽必烈就靠著自己在漢軍中人脈建立了自己軍隊。

  • 4 # 神往桃源

    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被朱元璋推翻後率餘部逃回漠北,繼續稱帝。朱元璋派使者去勸他歸降,元順帝作漢詩回覆:“金陵使者過江來,萬里風煙一道開。王氣有時還自息,聖恩無處不周回。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臺。”詩句很委婉,但也表露出要與明朝對峙的決心。這首詩充分顯示了元順帝駕馭漢文的能力是何等嫻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啤酒能和西紅柿一起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