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0十三生肖0
-
2 # 秩和律師147753
孔子周遊列國,很多人認為是去求官。
此言差矣!孔子周遊列國,是去居住。用現在的話,是政治避難。人類永恆的主題,就是更好的活著,而不是赴死就義。
孔子主張危邦不居,當時,正是周王室處於亂危之時,去那裡,不符合孔子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孔子思想,是原始的民主文明。主張君要像君,而當時的天子,基本上是一個擺設。因此,孔子已經不把他當做天子看到了,但是他又在其位,存其名。如果去了,是不是還得拜見?而孔子的主張,是聖者為王,我們從來沒聽孔子講過,那個時代的周王聖賢仁義。所以,在孔子的內心中,是希望周王禪位的。
因此說,去周國,拜周王,不符合孔子的道。
-
3 # 陳廣逵
孔子周遊列國是無奈的選擇。
孔子官至司寇,地位僅次於三桓。
魯定公十年是孔子最風光的一年。這一年孔子陪魯定公赴齊魯夾谷之會,執相禮。
十年春,及齊平。
夏,公會齊侯於祝其,實夾谷。孔丘相。犁彌言於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 齊侯聞之,遽闢之。將盟,齊人加於載書曰:“齊師出竟,而不以甲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茲無還揖對曰:“而不反我汶陽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齊侯將享公,孔丘謂梁丘據曰:“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事也。且犠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饗而既具,是棄禮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棄禮,名惡,子盍圖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
齊人來歸鄆、歡、龜陰之田。
(出自《左傳·定公十年》)
在夾谷之會上,孔子維護了魯國利益和尊嚴。
作為魯國重要的大夫、任司寇職的孔子,以職務所在,在魯國推動了一系列改革,在魯定公十二年成功地墮了叔孫家的郈邑和季氏的費邑,但在墮仲孫家的成邑時遭到抵制,未能完成“墮三都”計劃。
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於是叔孫氏墮郈。
季氏將墮費,公山不狃、叔孫輒帥費人以襲魯。公與三子入於季氏之宮,登武子之臺。費人攻之,弗克。入及公側。仲尼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華人追之,敗諸姑蔑。二子奔齊,遂墮費。
將墮成,公斂處父謂孟孫:“墮成,齊人必至於北門。且成,孟氏之保障也,無成,是無孟氏也。子偽不知,我將不墮。”冬十二月,公圍成,弗克。
(出自《左傳·定公十二年》)
孔子及弟子們的積極表現也受到三桓尤其是季氏的猜忌,加之齊人“歸女樂”事,魯定公十三年孔子被迫辭職離開魯國,開始了近似流亡的列國之行。
辭官去國是當時孔子無奈的選擇。他首先去了魯國的“兄弟之國”衛國,由於衛國內亂才又去了其他諸侯國。
同遊十四年期間,孔子沒有到當時天子周王室的所在地,一是去那個地方不方便,離開祖國的小大夫怎好意思去見天子;天子肯否見孔子,不見顏面又往哪擱;王室式微,到周王室去做什麼,這幾個因素決定了孔子不可能去天子之都。
-
4 # 肥嘟嘟的小不理
孔子為何不去周呢?我回答的時候只看到裡面有一條回答,雖然內容是錯的,但畢竟沙發不是我的。
孔老公案這個問題到現在都沒有蓋棺論定。
或許當時真的有位老聃,譬如周大夫老陽子,可能就是早年孔子學習過的老聃。老陽子和孔子老家一樣,都屬於宋人之後。
孔子的早期學習,一般認為在二十歲以前,實際上,老陽子也確實是在孔子二十歲的時候因為陷入周王朝的黨爭而遭到了殺害。除此之外,周地再無一個可稱為老聃的人了。
《孔子家語》記載孔子三十歲左右曾去過周拜訪老聃,但這個記載很不靠譜。因為當時南宮敬叔才幾歲,根本不可能為孔子請行,三十多歲的孔子只去過齊國。而且,此時的周地正因為黨爭問題而動亂著,孔子怎麼可能過去呢?
後人所說的五十歲相見,其實出自莊子後學們(學生或學生的學生)的寓言,本就不可信。何況洛陽當時正陷入王子朝之亂,孔子也不可能去周。另外,孔子正在魯國執政,也分身乏力啊。
綜合來看,對應於題主問題的,其實就是王子朝之亂的影響,孔子自然不可能去洛陽送死。
-
5 # 海明樸記
孔子周遊列國,說是遊,其實是去求官。結果撞得灰頭土臉,自嘲“惶惶如喪家犬”。
在諸候爭雄爭霸的時代,孔子去向各國主張復禮,按這個主張最終不成了禮尊周王了嗎?況且按孔子胸懷改變"禮崩樂壞"的雄心,“復周禮”的志向,首先應該去扶助周朝,向周王去自薦,但孔子認為周朝衰危而沒有去,所以,孔子的"克己復禮”只是求官的敲門磚而以。可惜的是供需矛盾導致求官四處碰壁,也說明孔子的身份處在貴族中的低微階層。令孔子欣慰的是,在魯國擔任了‘大司寇一職,雖然時間很短暫。
孔子的出身沒落貴族,屬於當時"士"的階層。儒在殷商時的職能是治喪,有喪儒之稱。到了周朝,根據周禮規定才有了教育的職能,但在基層,多數的儒還是以喪葬為業,這也是孔子年輕時求學喪禮、以操持喪葬為業的原因。孔子晚年教授的六藝是當時貴族子弟的基本課程,但孔子的學生太雜,規模和生源水平落後魯國少正卯的辦學一大截,所以,有教無類似乎只是一種粉飾託辭。
儒學經過漢朝的官方獨尊,成為官方霸學,孔子雖經粉飾抬高至“大成至聖"這種無以附加的名位,但深究起來,其真實經歷和學問實在沒有什麼出彩之處。
回覆列表
孔子本是商王后裔,他的祖先是商朝的末代君王——商紂王的二哥微仲。商紂王、微仲和大哥微子啟是同母所生,但是商王最終把王位傳給了最小的商紂王。所以在商朝被周人所滅的過程中,微子啟和微仲都沒有幫忙。周成王因此封微子啟商人的發源地——商丘,建立宋國。微子啟死後,微仲繼位,微仲就是靠孔子的15世祖。後來孔子的6世祖孔父嘉因宋國內亂被殺,其後家道中落。到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的時候,為了避禍,一家人來到魯國,而孔子就是在魯國出生的。
由於魯國內亂,孔子直到51歲才迎來自己的人生高峰。受到魯定公的重用,使魯國大治。可是在4年之後,孔子就因為得罪了魯國的貴族季氏而被流放。從此,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可是不管走到哪裡都不順,最後無奈只好回到魯國,做起了老本行,教書匠。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間是公元前497年—484年,此時的周天子是東周第14位天子——周敬王。此時周王室已經形同雞肋,周敬王還是在晉國的幫助下才擊敗了叛亂的王子朝,登上天子之位的。王子朝逃到楚國避難時,帶走了周王室珍貴的典籍和器物,導致周王室的禮樂完全喪失。後來王子朝的餘黨又發動政變,將周敬王趕出了洛陽,這次還是在晉國的幫助下,周敬王才剿滅了叛黨,回到洛陽。
所以,這樣一個政權,對於孔子來說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去了也是空有一身抱負無處施展。自然也就沒有去周國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