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廣州世豪文化

    在古典主義時期時期,海頓(被譽為“交響樂之父”“)、莫扎特(音樂神童)、貝多芬被譽為“樂聖”;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但只活到30歲,據說是窮死的,社會的悲哀;他的作品型別比較廣泛,抒情敘事,愛國都有,比較熟悉的有著名的鋼琴五重奏《鱒魚》、《小夜曲》、《搖籃曲》等;

    古典音樂都是歷史的沉澱,所以聽古典音樂還是建議在放鬆的休閒時候聽,適合修身養性,平和心態;

  • 2 # 消炎藥兒

    作為交響曲和絃樂四重奏之父,海頓被寫進了教科書,成為一項常識,然而隨著莫扎特、貝多芬以及浪漫主義音樂的成熟,海頓的光彩逐漸減弱,以至於現在他仍是音樂廳、唱片店繞不開的作曲家,卻沒有得到多少樂迷的追捧。他最受歡迎的作品首推大提琴、小提琴、小號和鍵盤協奏曲,其次是清唱劇《創世紀》《四季》以及若干彌撒,最後是那些帶標題的交響曲、四重奏與鋼琴三重奏。

    可以這麼說,在海頓生活的18世紀堪稱貴族的黃金時代以及他本人慣於審時度勢的雙重條件下,他的音樂主要是提供小圈子娛樂,遵守彬彬有禮的社交規矩,因而顯得缺乏實際內容,情感過於Sunny而剋制。對當下熱衷戲劇化、至少有一半時間生活在社交媒體的受眾,實在是不夠有吸引力。

    不過好處也在這裡,海頓對生命的熱情與讚頌永遠是值得提倡的,樂評人哈羅爾德·勳伯格說:“很難想像出還有誰的音樂如此徹底地擺脫了神經質(或許在這方面唯一能與海頓相比的是德沃夏克)。”這也說明海頓有相當高的情商,絕不會為了不重要的事情計較個沒完。當海頓與莫扎特同時被邀請到布拉格參加利奧波德二世的加冕典禮時,他寫過:“莫扎特在的地方,海頓就不能出現。”

    海頓的好脾氣(大部分時候)並不意味著沒吃過苦頭。他在回憶童年時寫道:“我們萬能的天父賜予我豐富的音樂才能,使我在6歲時就像成人一樣站在教堂唱詩班中哼唱彌撒曲,而且我還能演奏一點鋼琴和小提琴,但挨的打比吃的飯多。”海頓17歲那年,三件舊襯衫和一件穿破的外衣構成了他的全部財產。此後8年,海頓不得不勉強維持生存,他並不擅長演奏樂器,因而找不到穩定工作。不過海頓從未放棄,一邊鑽研作曲,一邊打工、上課,終於在26歲時成為了馮·莫爾欽伯爵的樂長兼作曲家。隨後,他就像職業經理人那樣穩紮穩打,越跳越高。

    海頓的海量作品構成了一定的欣賞層面的無從下手,其實他創作的藝術歌曲是極佳的途徑。這些歌曲不但短小優美,而且韻味悠長,不禁使人聯想到舒伯特,比如Mermaid"s song,聽過的人一定印象深刻,這也得益於女高音阿美玲的精彩演唱。

  • 3 # 阿然的小貓咪

    其實,聽多了就能分辨出來各個音樂家之間的作曲有什麼區別,有的時候一首曲子就算自己沒有聽過,但也能感覺得出來這是出自某某某大師的作品。

    莫扎特的音樂經常被人低估,很多人覺得他的作品就連入門六級的小孩都能彈,其實他的作品我們這些真正在學鋼琴的人都有些不敢挑戰,它雖然看上去譜子非常簡單,但它對演奏者技術上的要求很高,很多東西是被人忽略的細節,但往往專家聽的就是這些細節。

    那麼現在來說說莫扎特音樂的特點,他的音樂,流暢度很高,而且結構非常的嚴謹,他的奏鳴曲通常給人感覺都很活躍,進行十分流暢。

    題主提到舒伯特,其實和莫扎特、貝多芬、海頓等人比起來更容易區分,後者三人都是古典主義,(貝多芬晚期的作品開始有浪漫主義的色彩),而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 他的藝術歌曲主要以分節歌、通譜歌、變化分節歌寫成。旋律質樸如民歌,和聲細膩,富於表現力,色彩變化明顯。鋼琴伴奏能有效輔助詩歌意境的呈現。

    海頓的音樂作品吧,有的聽上去很歡快,有的聽上去也很詼諧,比如他的《驚愕》,就是因為當時很多的貴族並不懂得欣賞音樂,在演奏時昏昏欲睡,於是我們的海頓爸爸前幾個小節的音奏得很輕,大家不仔細聽便聽不清,結果在大家都聚精會神聽的時候,突然來了一個很高亢嘹亮的音,一下子把打瞌睡的人都嚇醒了,也給那些聽得很認真的人一個很大的震撼。

    至於貝多芬,他的許多作品都給人一種很宏偉的感覺,他善於利用轉調及節奏力度的強烈對比來彰顯內在的矛盾與戲劇性。

    這些人的作品都非常的優秀,流傳至今被許多人深入研究,各位可以多欣賞欣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能源的折中之選,傳說中動力下降油耗增加的乙醇汽油真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