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尼瑪能不能起個名了

      莫扎特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但他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卻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知名的胎教音樂,甚至為了喚醒因中風陷入昏迷的以色列總理沙龍,醫生在他病房裡播放的也是莫扎特。近10年來,莫扎特的美妙樂曲不僅被人們一遍遍地聆聽,還被認為對從粉刺到老年痴呆症在內的許多疾病都有神奇的治療作用,甚至出現了所謂的“莫扎特效應”———認為聽莫扎特的音樂能夠提高人的智商,改善人體機能和空間感知能力。  “聽莫扎特能讓人變得更聰明”成不少人深信不疑的觀念,但也有專家對此表示懷疑。  本報綜合報道卡蒂亞·艾利亞德是一位生活在法國巴黎的藝術家,最近她陷入了困境,感到缺乏創造力,彷彿整個人都失去了感覺。連艾利亞德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她在抽象畫創作中無法使用藍色或者綠色。  從去年春天開始,艾利亞德進行了一項不同尋常的治療:連續3周,每天聽莫扎特的音樂2小時。艾利亞德戴特製的震動耳機收聽,有時還會去掉某些色彩比較黯淡的樂段。對於治療的效果,33歲的她說:“我和自己以及別人相處時更加平靜,做任何事情都更加自如。”藍色和綠色又回到了艾利亞德的畫布上。  聽莫扎特可治多動症  生活在倫敦的傑姬·欣德利也非常相信莫扎特的音樂,認為自己6歲的兒子勞倫斯從中獲益良多。欣德利說,勞倫斯從小就發育遲緩,並有多動症和語言障礙:當別人和他說話時,勞倫斯要一聲不吭地想上半小時才會作出回答。用莫扎特的音樂進行了幾個療程的治療後,欣德利說:“他現在很喜歡說話,對別人的問題也能立即作出回答。他取得了非常顯著的進步。”  美國著名臨床神經科學家丹尼爾·阿門所著的《大腦處方》一書中也提到,一項研究發現,聆聽莫扎特的音樂對治療兒童多動症有幫助。聽莫扎特音樂的那組兒童的“西他”腦電波(多動症患者的這種腦電波往往過多)明顯減少,同時變得更為專注,控制情緒的能力也大為提高,社交技巧也有較大改善。  一位芝加哥神經外科醫生曾對此做過研究,發現莫扎特的某些樂章能夠減輕某些癲癇病患者的發病程度並減緩發病頻率。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者還發現,某些老年痴呆症患者在聽莫扎特的音樂10分鐘後,在智力測試中會有更好的表現。  葡萄也聽得懂莫扎特?  不少莫扎特音樂的神奇效果都是傳聞軼事性質的。據說,法國著名演員傑拉德·德帕迪約曾說,莫扎特的音樂幫助他克服了童年時的口吃。甚至有人認為莫扎特的音樂對種植葡萄也有神奇效果。意大利托斯卡納的一名葡萄園主卡羅·卡格納茲在過去5年裡都給自己的葡萄播放莫扎特的音樂。年輕時,卡格納茲還曾揹著手風琴在葡萄成熟季節裡給葡萄演奏莫扎特,他說:“晝夜不停地播放莫扎特音樂產生了戲劇性的效果,葡萄成熟得更快,而且還能驅走寄生蟲和鳥類。”  熱潮:著名的“莫扎特效應”  本報綜合報道目前為止流傳最廣、也最受爭議的是所謂的“莫扎特效應”———認為莫扎特的音樂能提高人的智力水平,使孩子變得更聰明。支援這個觀點的科學依據首次出現在1993年的《自然》雜誌上,有篇文章寫到,給大學生們播放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後,他們的空間推理能力有很大提高。比如,與聽放鬆指令和不聽音樂時相比,聽了音樂的大學生智商得分(IQ)提高了8或9分。這種現象就是後來被廣泛傳播的“莫扎特效應”。  最受歡迎胎教音樂  這篇論文的主要作者、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副教授弗蘭斯·勞舍爾本身也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此後,她用老鼠做過類似的試驗。研究者為還在子宮中的小老鼠播放同一首曲子,並讓它們在出生後兩個月內繼續聽這首曲子,然後將這些老鼠放置在迷宮中。結果,聽過莫扎特的小老鼠找到出口的速度比其他沒聽過莫扎特曲子的三組老鼠都要快。  此後十多年,勞舍爾的研究在學術界引發了一場風暴,不少學者對她的發現進行了修正或者抨擊。無論如何,勞舍爾的研究獲得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並導致了一場流行心理學熱潮。現在莫扎特曲子已經成了最受歡迎的胎教音樂。“莫扎特效應”也引起了政府官員的極大關注。1998年,美國佐治亞州政府開始向每位新生兒免費發放古典音樂CD,在科羅拉多州和佛羅里達州等地也有類似的計劃。  出版過兩本與“莫扎特效應”相關的暢銷書籍的美國教師唐·坎貝爾指出,有科學研究顯示,當一個人聽音樂時大腦的許多不同部分都處於活躍狀態,其中一些最活躍的部分與人們進行空間推理時的活躍部分是相交迭的。  作者稱成果遭曲解  不過,勞舍爾最近開始修正自己最初的結論,她認為聽莫扎特對大腦帶來的好處可能只不過與做某種令人享受的事情時所得到的一般性反應相當。  她對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曲解感到憤怒,她說:“從來沒有人說過聽莫扎特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她解釋說,她的研究只表明試驗物件的空間推理能力得到暫時和有限的提高,而不是在智商上有根本提升。  巴黎醫生阿爾弗雷德·托馬提斯是利用莫扎特音樂進行治療的先驅,他用莫扎特的音樂治療各種兒童缺陷和包括抑鬱症在內的成人疾病。目前,波蘭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引入了托馬提斯的治療方法,主要幫助孩子克服一些學習上的困難。但此類治療方法只在少數幾個國家得到正式承認,傳統的音樂治療醫師對此也多有懷疑。  音樂療法  據說中國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患有抑鬱症,後來他向朋友學撫琴,久而久之,抑鬱症就自然好了。自上世紀40年代起,人們已逐漸將音樂作為一種醫療手段,音樂療法在臨床上可分為單純音樂療法、音樂電療法、音樂電針療法。  單純音樂療法是單純透過聽音樂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它是根據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而讓其聽不同的音樂。可治療情緒不安、精神抑鬱症、神經衰弱、失眠、胃腸功能紊亂等。  音樂電療法是患者接受音樂治療的同時,還接受音樂電流治療,電流與音樂是同步的。臨床常用於神經痛、神經衰弱、頭痛、失眠、早期高血壓、扭挫傷等疾患的治療。  音樂電針療法是音樂療法與針刺療法相結合。在進行音樂電針治療時,病人一邊用耳聽音樂,一邊進行音樂電針治療。主要用於神經痛、肌肉萎縮等疾患及電針麻醉。(本報綜合報道)  奧秘:音樂重複的頻率與腦電波一致  為什麼爭論的焦點是莫扎特,而不是像巴赫、貝多芬或者肖邦這樣的古典音樂大師呢?  音樂治療師不信“莫扎特效應”  在正式的音樂療法界,“莫扎特效應”卻被看成是一種被過分炒作而形成的幾乎迷信的現象。註冊音樂治療師通常讓患自閉症的兒童或者其他病人自己作曲,以表達自我和與他人溝通。在英國,音樂治療師在1999年獲得政府的正式承認。音樂治療專家加里·安斯戴爾指出:“音樂療法的重點是主動的音樂創作,而不是被動地聽音樂。”安斯戴爾對“莫扎特效應”頗為不屑,他說:“實際情況要比這複雜得多,我們不能簡單地將之歸為莫扎特效應。”  實際上,許多音樂都被認為具有治療效果。不過,伊利諾斯大學專攻癲癇症的神經科專家約翰·休斯認為莫扎特的效果最好。休斯曾給自己的病人播放過與勞舍爾試驗中相同的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他驚訝地發現,在36名病人中有29名的症狀得到了減輕。休斯也用其他古典音樂做過試驗,但他發現只有莫扎特對他的病人具有持續、明顯的效果。  休斯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莫扎特音樂重複的頻率。休斯說:“他的音樂比較簡單,總是讓某一旋律多次重複出現,而且是以我們大腦喜歡的模式重複。”研究發現,莫扎特的音樂模式平均每20到30秒會重複一次,這與腦電波的時間長度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某些活動時間相一致。這可能就是莫扎特音樂神奇效果的奧秘所在。

  • 2 # 夠鐘囖

    這個問題中的說法比較片面。第一,最好把“智商”改為“智力”,因為智商只表示智商測試中的分數。第二,不僅是莫扎特的音樂可以,大部分西方古典音樂都可以。第三,並不是說只要聽莫扎特的音樂就一定會提高智商,比如你只聽一小下的話是沒什麼影響的。之所以西方古典音樂可以提高智力,是因為那些音樂裡有很多內在的邏輯,而且那些邏輯是較深刻的內容,例如和聲、曲式、調性、對位等等。流行音樂裡也有這些音樂元素,但相對來講比較簡單單一,所以對智力沒什麼明顯影響。很多人誤以為只有莫扎特的音樂有此功效,那是因為科學家最初發現此現象是透過莫扎特的音樂發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缺點是什麼?